評論:拒絕紅包的醫患協議為何事與願違
發佈時間: 2015-01-26 10:05:52 | 來源: 武漢晚報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2014年,國家衛計委發佈《關於開展醫患雙方簽署不收和不送‘紅包’協議書工作的通知》,要求5月1日起開始實施。結果,我們醫生拿著協議跟患者簽字時,紅包反而多起來了。”北京市人大代表、中國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副院長徐鳳芹在會上,説起了一個讓所有人都啼笑皆非的事情。
協議觸動了脆弱的信任
徐鳳芹説,“有些患者見到協議書後説,不好意思,我剛住進來,紅包還沒準備好,抱歉啊。醫生説你不用給,我不收。結果晚上,紅包就送過來了。”
衛生部門沒有料到,醫生主動出示這份協議,反而讓患者一下子意識到這家醫院可能存在著送紅包的潛規則。他就會琢磨,送紅包這件事既然被擺在桌面上,自己又拿不準簽協議到底是走過場還是來真的,所以保險起見,不如先送一份。假如是協議走過場,那麼就當自己入鄉隨俗;假如協議是來真的,那麼醫生就一定會退回來。畢竟從人情世故上看,醫生要不要是他的事,但在送不送的問題上絕不可落於人後。
之所以患者會對這份協議書抱有疑惑的態度,根本原因還是醫患間脆弱的信任關係。對於良好的信任關係,人們是不必額外用金錢來加以鞏固的。
潛規則不除 明規則難行
看病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雙方建立信任的過程,醫生付出的是醫術和職業操守,而患者付出的是治療費用和尊重與配合。當患者對醫生的行為和醫療服務定價機制不甚明瞭時,就可能會主動增加“紅包”這樣的額外成本,去保證購買到醫生的良好服務。現實中,無論是術後為表感謝送紅包,還是術前為求安心送紅包,患者在生命健康和錢財之間,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前者。這就表明“紅包”的厚薄程度彈性很大,患者在價格上對它也並不太敏感,因此想要杜絕它也就很難。
少數醫生抓住患者心理,變被動為主動,讓送紅包成為醫院裏的潛規則。這不僅是多賺點外快,更讓醫生的職業道德受到侵蝕,使人們更多地從經濟利益的角度去看待治病救人這件事情。衛計委推廣醫患協議,本意是想用“明規則”代替潛規則。但問題是潛規則往往才體現出事實的邏輯和生活的真相,不改變相應的關聯條件,“明規則”的作用不過是再次把潛規則的利害挑明而已。
真正的共識不是一張紙
談到醫生收紅包的潛規則,許多人的著眼點在於醫德缺失上。也有人提出要增加醫師行業內部的自律,增強職業榮譽感,通過嚴格處罰來預防收紅包。還有醫生代表認為,合理提高醫生的收入,是問題的關鍵。
這些討論,是不是有點似曾相識?我們把醫生換成官員、教師等等,同樣也可以講述類似的一二三條來。那麼,為何官員為公眾辦事時,沒有簽一份“絕不受賄”的協議書?老師教育下一代時,沒有簽一份“絕不收禮”的協議書?可見,簽不簽什麼協議書,對於現狀而言,沒有半毛錢關係。
真正能達成的共識不可能是一張紙,而是制度上的討論與設計、法律上的規範與執行、現實中的磨合與改進。做到這些需要時間和智慧,也需要一些自主和勇氣。大約沒人能回答,如何立馬就讓醫生不收紅包。但可以肯定的是,只做一些表面文章是遠遠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