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患關係,就當有誠有信
發佈時間: 2015-01-21 10:40:08 | 來源: 錢江晚報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原標題:醫患關係,就當有誠有信
上週五,網友“@宇宙超級無敵美雞腿”拍到感人一幕,她將照片發到微網志,説:自己一邊拎著鹽水袋一邊還要忙著幫病人開門、拍片,這位醫生小哥是我這輩子見過最敬業的醫生了,看得我眼淚都要來了。
據説這一“最美拍片哥”是寧波市白沙街道社區醫院的普通醫生,他拎著吊瓶堅持上班的圖片,已經在微網志上被贊成一片了。從中我們不僅看見醫療戰線上默默奉獻的一群,也看到和諧的醫患關係本該如此。
其實這樣感人的事跡每天都在發生,只是俗話説,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緊張的醫患關係下,一些極端事件和“醫鬧”會被放大,而像“最美拍片哥”這樣的甘於奉獻好醫生往往默默無聞。譬如醫生的白大褂,沾上污點就會顯得的特別醒目。因此當“最美拍片哥”得到誇讚時反而有點“害羞”,稱“自己的付出被患者們理解,給予這麼高的評價,心裏很感動,覺得帶病上班也值了”。
當下醫患關係是一個難解的結,問題不在於科學技術不發達。科學技術雖然是生産力,但不能替代信仰和道德。醫生是“DOCTOR”(博士),但博士的最高榮譽是被尊為“PH.D.”(哲學博士)。換句話説,高尚醫術的核心必須有哲學、道德、倫理的支撐。
中國醫學強調“醫乃仁術”“醫患誠信”等倫理原則。“最美拍片哥”做出了一個恰如其分的表態。“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只要自己善待他人,必得他人善待,這種與人為善的思想深刻影響著醫患關係,形成了古代醫學傳統的醫患誠信模式。這種模式要求醫者要正心誠意,有為患者謀利益的赤誠之心,醫者的任何醫療決策是出於對患者有利而不是其他目的,才是符合道德的;又要求患者要尊重醫生,尊重醫生的決定。當下醫患關係“禮崩樂壞”的深層次原因正是在於這一倫理原則的破壞。
當然,醫患之間的誠信的流失,並非一個事件,一個行為所造成的,這與中國社會制度轉型有關。社會轉型所帶來的一個極大的負面作用,是社會信任發生了危機。這需要從制度入手重建信任。一方面要重視醫生和患者雙方的合法利益,另一方面要醫療服務制度化、法律化。
宋代寇宗奭説:“醫不慈仁,病者猜鄙,二理交馳,于病何益?由是言之,醫者不可不慈仁,不慈仁則招非;病者不可猜鄙,猜鄙則招禍。惟賢者洞達物情,各就安樂,亦治病之一説耳”。意思説,醫生不慈仁,病者猜忌,會形成惡性迴圈,於是招致是非災禍,因此要治病需要彼此理解、互相體諒。正如“最美拍片哥”提醒我們,從心入手,將心比心,在倫理層面重建醫療的“誠信模式”才是治本之策。千年前便已説透,今人為何混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