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 糖尿病

糖尿病需限飲食

發佈時間: 2015-01-10 09:13:56   |  來源: 新華網   |  責任編輯: 郭洪濤

  糖尿病神經痛(頸肩腰腿痛、四肢疼)是糖尿病引起的慢性嚴重並發癥之一,以四肢末梢對稱性多發性神經病變最為多見,也是引起糖尿病足(爛腳)的重要原因。對於其治療,除了要控制好血糖外,還應學會科學合理飲食,一方面應限制高熱量、高脂肪飲食,另一方面則不能過分限制飲食,以免導致營養缺乏,反而不利於疾病的治療。此外還可配合適當的運動鍛鍊,並戒煙等,均可對糖尿病神經痛起到防治作用。

  手足麻疼提示糖尿病神經痛

  石家莊糖尿病醫院院長、主任醫師王鋼柱教授指出,糖尿病神經痛(頸肩腰腿痛、四肢疼)是由於不能很好的穩定血糖、血壓、血脂和血粘度,不能進行科學的飲食,發生長期慢性高血糖為特徵的代謝紊亂及微血管病變而導致的神經系統疾病。由於患者以手足或四肢麻木、疼痛,故又稱為糖尿病麻疼。糖尿病神經痛早期可無症狀或僅有輕微的手足麻木、疼痛,嚴重時手足及至全身劇烈的麻木、疼痛、手足發涼,夜間加重影響患者休息,可發生頑固的神經性潰瘍和糖尿病足(爛腳)。

  肌電圖檢查可幫助診斷

  糖尿病神經痛(頸肩腰腿痛、四肢疼)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典型的症狀是四肢遠端的麻木、疼痛、發涼和感覺異常,如蟻走感、雙足踩棉花感等。早期常沒有症狀,或偶然在睡眠不足、疲勞、血糖升高時,有輕微的肢體麻木、疼痛,瞬息即過,容易被忽視。但隨著神經破壞的加重,肢體乃至全身出現麻木、發涼、疼痛、感覺異常或減退症狀越來越重,由間斷發作變為持續性、陣發性加重。患者中70%~80%的患者為兩側對稱性發病,其特點是下肢發病早且重於上肢;病變分佈如襪子手套樣,由遠端向近端發展;症狀白天輕,夜間加重。糖尿病人若出現上述症狀,就要提高警惕,及時就醫檢查。可通過肌電圖檢查測定神經纖維的傳導速度以幫助診斷。

  控糖、飲食調理、適當運動

  一個都不能少

  首先,石家莊糖尿病醫院院長、主任醫師王鋼柱教授指出,可採用“六位整體”療法貫穿糖尿病神經痛治療的始終。“疏肝調氣、六位整體”防治糖尿病及並發癥有效的技術模式和服務模式,也是石家莊糖尿病醫院的優勢和特色診療手段。

  其次,穩定好血糖。穩定好血糖,尤其是治療餐後1小時血糖、餐後3小時血糖,保持血糖長期穩定在良好狀態,是防止發生糖尿病神經痛的關鍵。在穩定好血糖的基礎上,則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加用國家863創新中藥芪丹通絡顆粒,可有效抗氧化應激、營養神經提高神經傳導速度、改善末梢微迴圈,有效防治糖尿病神經痛和糖尿病足(爛腳)。

  第三,科學飲食、加強營養是提高療效的關鍵。王院長指出,在用藥之外,科學合理飲食也是十分重要的。有些人患糖尿病之前習慣於高熱量、高蛋白、高脂肪飲食,患糖尿病後聽説要限制飲食,就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片面過分節食尤其限制碳水化物等,結果反而因營養不良病情加重。飲食過分限制尤其穀類食物攝入太少,或加工過分精細,會造成機體營養包括有滋養神經作用的物質的缺乏,引起機體免疫力低下,神經血管功能受損。因此,王院長提醒糖友飲食不要一味追求低糖,而應促進糖的利用,最好讓醫生根據自己的病情幫助擬一份合適的食譜,以幫助治療。

  第四,適當進行體育鍛鍊不僅可以促進葡萄糖的攝取利用,降低血糖,還可以促進血液迴圈,改善微迴圈障礙,增加對神經的滋養,預防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生。但運動一定要適度,否則過度的或過於劇烈的運動又會引起血糖升高(或低血糖),加重蛋白尿和微迴圈障礙,甚至引起眼、腎、心臟等嚴重並發癥。王院長建議糖友們可以做做疏糖康復操,簡單易操作,可起到疏肝調氣、調節血糖的作用。

  第五,適當服用維生素類藥物。維生素缺乏可導致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生,維生素類藥物如維生素B1、B6、B12等,對神經功能具有支援治療作用,補充維生素B族,可能對防止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生有益。

  第六,戒煙。王院長提醒,煙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質對神經血管均有損害;還有研究證實吸煙可引起或加重胰島素抵抗。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應戒煙。

  健康微話題

  得了糖尿病並不意味著要“挨餓”

  糖友學會吃、且吃得好對糖尿病也有治療作用

  專家介紹

  許多糖尿病患者認為糖尿病是吃出來的病,因此對自己的日常飲食嚴加限制,要麼吃得很少,要麼只吃粗糧,還有的不吃主食、水果。

  對此,石家莊市第二醫院內分泌科侯鳳英主任提醒,科學合理的飲食的確有利於糖尿病病情的控制,但如果過分限制飲食,認為“饑餓可以降糖”就有些“矯枉過正”了,過分“餓”自己不僅不利於血糖平穩,還有可能引發糖尿病低血糖,導致嚴重的後果。

  糖友飲食巧安排

  對於糖尿病人來説,飲食安排總的原則是平衡膳食,合理控制總熱能,熱能攝入量以達到或維持理想體重為宜。侯鳳英主任提醒以下幾點應特別注意:

  以個人飲食習慣為基礎,結合病情、年齡、身高、體重、活動強度、季節、生長髮育等情況制定總熱能。

  放寬對主食類食物的限制,減少或禁忌單糖及雙糖的食物。

  適量選擇優質蛋白質,限制脂肪攝入量。

  增加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攝入,多飲水、限制飲酒。

  堅持少食多餐,定時定量進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