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要聞

讓學生“動”起來
數學課變得更精彩
——河北省石家莊市中華南大街小學數學教育實踐

發佈時間: 2015-01-09 10:10:08   |  來源: 健康中國河北   |  責任編輯: 張永生

  中國網健康頻道 河北省石家莊市中華南大街小學新課程改革以來,數學課堂“小組”研討合作學習,讓學生都“動”起來了,這就讓呆板的數學課堂,變得越來越精彩。“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在民主的氣氛中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的策略。

  一、數學課堂的“小組”研討,“讓每個腦筋動起來”。

  我們常説:“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營造思考的空間。任思維馳騁,任想像放飛。

  1、合作討論,發揮學生參與的主體性為了提高學生合作學習的效果,一個合作學習小組以4──6人為宜,並且在一個小組中注意各層次學生的優化組合,以利優勢互補,相互促進,要使合作學習更加有效,還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合作學習不但要發揮組內每個人的作用,還要發揮集體的作用,注意培養每個學生積極參與小組學習活動的習慣,發揮學生參與的主體性,努力提高學習的效果。因此,在學生已獲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但尚未得出結論之前組織討論,這樣可以通過討論互相啟發,分析綜合,在掌握感性材料的基礎上抽象概括,探索出所要掌握的結論。2、合作練習,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課堂練習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今天,具有不定性、探索性的開放性練習,已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採用。而運用小組合作進行開放性練習,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想像力,給他們以較大的思維空間,使他們樂於交流,從而真正成為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天地。在學習過程中,有的學生很快掌握了新知,有的學生一知半解,這時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小組練習,讓每個學生發表見解,相互啟迪,實現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在開展合作練習的初始階段,學生的討論的合作意識可能不強,這時教師可以加強指導,並安排特定的時間,有意識培養他們合作練習的意識,實施新課程以後,可以把教材安排的討論題,作為合作練習的素材,這樣,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又能學到別人的好思維,好方法。更有利於學生表達觀點,發揮想像,互相啟發,共同發展。3、合作評價,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課堂教學中,在合作評價時,教師應要求學生認真聽本小組每個同學的發言,概括別人發言的要點,經過分析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這樣,學生在評價的過程中,通過對比分析,找出了適合自己的最佳方法,既鍛鍊了思維,又培養了表達能力。

  二、讓學生從“動”中“學”上升到“悟”和“行”。

  只有讓學生從動中“學”上升到“悟”和“行”,才能達到“動”的最高境界。《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方式的“重心”應實現三個轉移:一是由“教”向“學”轉移,在重視教法研究的基礎上,重視學法的研究;二是由“學”向“悟”轉移。因為文化知識可以通過“教”和“學”獲得。而文化素質卻只能通過學生的“悟”才能獲得:三是由“悟”向“行”轉移,這是因為實踐出真知,只有真心感悟,親身體驗到的東西,才能最終沉澱到學生的內心深處,成為一種素質。一種能力,伴其一生。受用一生。在課堂教學中。既要摒棄教師講學生聽的“滿堂灌”。也不能滿足於教師不停地問,學生被動地答的“滿堂問”。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敢於發表不同見解。其實整堂課中,如果學生沒有一點疑問,沒有提出一個問題,這樣的課不能算是一節好課。從某種意義上講。學生提出的問題更符合學生的認知水準。更容易暴露教學中的缺陷。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更何況,如今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異常廣闊。學習日漸社會化。學生在某一方面通過較多的學習積累。超過教師的想像也足常有之事,因此,”動”起來的學生中應當包括對教師、甚至對教材産生質疑的學生;“活”起來的課堂上。應當容納學生質疑、反問、爭論的聲音,我以為這才是“讓學生動起來”的最高境界。

  三、讓學生“動”起來,教師課上做好導演課下做足功課。

  數學老師不願意小組合作學習的主要原因,是怕學生亂,怕課堂亂,實質上是教師缺乏經驗,怕放得出去收不會來。課堂讓學生“動”起來,就要求教師做個好“導演”,備課時必須做夠功課,課堂上才能夠收放自如。自主學習是《數學課程標準》倡導的學習方法。但是在組織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該給學生引導的一定要“引導”,該給學生講解的一定要“講解”,不能教師游離教學目標。脫離文本,讓學生信馬由韁,漫無目的去“探究”、“發散”。教師對學生可以“放手”但不能“放任”。讓課堂“活”起來。其實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樹立以學生的發展為基點和目的的觀念,在潛心研究本節教學內容的基礎上,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的互動環節。課堂上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充分調動學生做到以下4點。一要加強課堂教學中的管理,包括時間分配上的管理。學習內容方面的管理。特別是教學的目標管理。二要設計出內容有意義、思維含量高、並且有討論價值的問題。給學生提供生動有趣的素材。讓學生認真地觀察、實驗,大膽地猜想、驗證、表達。三要走下講臺傾聽學生心聲。與學生平等交流,關注學生思考了什麼。體驗了什麼,感悟了什麼,發現了什麼。收穫了什麼,以便及時調控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四要在課堂評價中的注意導向。抓住主流。突出教育性。不能以含糊不清、是非不明的語言,濫用表揚激勵,以此“捧殺”學生。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理解和體驗,重視學生的智慧生成,讓學生説説思維過程“為什麼這麼想?”“為什麼這樣理解?”在説的過程中捕捉有價值的資訊,進行評價,並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給予肯定和指導。讓學生在和諧的“思維場”中捕捉稍縱即逝的靈感,讓每一個孩子在合作學習中體驗參與和成功的快樂,也應該是很有意義的一種“動”。我們就會常常發現,“讓每個腦筋都動起來”的課堂更精彩。(張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