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校企合作青澀探索到職業院校成功範例
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軟體學院十年成長經驗與啟示
發佈時間: 2014-12-23 11:11:28 | 來源: 健康中國 | 責任編輯: 張永生
中國網健康中國訊(王子楓) “軟體學院目前就是國內職業教育中領先的、形成富有特色的、真正的産學研結合的成果,是全校、全市乃至全省範圍內‘職業院校如何辦’的成功範例!”在10月29日召開到“産學融合,知行至遠”研討會上,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院長王升如是説。
2014年2月26日,在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確定了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任務及其措施,進一步部署了推動職業教育為國家和社會創造人才紅利的工作要求。同年6月,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指出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對於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造更大人才紅利,加快轉方式、調結構、促升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提出要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
當黨和政府對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工作日益重視,各地校企合作、高校轉型工作開展得如火如荼,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軟體學院卻已在這條探索的道路上,風雨兼程地走過了十個春秋。
難題與機遇:産業發展,教育先行
談起校企合作成立軟體學院的初衷,河北新龍科技集團董事長杜秀珍記憶猶新。
20世紀末,資訊技術産業迅猛發展,成為各國技術競爭的主戰場,軟體産業作為資訊産業的核心和國民經濟資訊化的基礎,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21世紀初,我國迎來了加入世貿組織、開展全球合作的良好機遇,黨和政府把加快軟體産業發展、培養産業人才作為一項重點工作。2001年,教育部在全國範圍審批建立了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在內的35所示範性軟體學院,2003年,又審批建立了35所示範性軟體職業技術學院,通過産學研緊密結合、高校與軟體企業合作等創新機制,培養了一批軟體高級人才,為産業發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然而,教育創新的階段性成果與産業人才的巨大缺口之間,仍存在著明顯的差距。
杜秀珍説:“軟體行業迅猛發展,帶給我們的既有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也有前所未有的人才挑戰。産業發展最快的時期,也正是公司技術人員流失最快的時期。對於以産業人才為核心競爭力的軟體企業來説,這種困難無疑是毀滅性的。”
事實確實如此。傳統高校教育由於産學脫節,培養的軟體人才缺乏實際項目開發能力,公司通常要經過一系列培訓與項目訓練,花費一兩年時間才能培養出具有一定項目能力的技術人員,然而這些技術人員卻在短時間內紛紛涌向北京、天津、上海等經濟、技術發達地區,公司自有的技術團隊則面臨人才青黃不接、難以為繼的困難局面。企業變成了帶薪的學校,在反覆的培訓與人才流失中疲憊不堪。
優厚的待遇為一線城市吸引了一批優秀的軟體技術人才,但全國範圍內,産業人才仍然緊缺。不只新龍,幾乎河北省所有的軟體企業都面臨過這樣的困境。
與此同時,産業人才匱乏引發高校連年擴招,但隨之而來的不是人才問題的緩解,而是高校畢業生擇業就業問題的日益突顯。據統計,國家教育部44所直屬高校2001年、2002年和2003年的一次就業率分別為82%,86%和50%,並且出現了就業崗位與專業方向不對口等眾多問題,根本原因,在於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在於産業與教育的脫節。曾被譽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初識社會就面臨就業的尷尬,他們的徬徨與無措,不僅是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更可能演變為社會性的焦慮與擔憂。
面對難得的時代機遇、産業人才的巨大需求、示範性院校的成功實踐、軟體企業的現實困境和高校畢業生的無助迷茫,杜秀珍和他的技術團隊清醒地意識到:産業發展,教育先行,培養具有較高實際操作能力和良好綜合職業素質的應用型軟體人才是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的唯一鑰匙。離開這把鑰匙,産業發展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不可能持久,離開源源不斷的人才供給,産業的繁榮也只會是曇花一現的海市蜃樓。
“要做教育,而且要做打破傳統、改革創新的應用技能型軟體人才教育”。懷著這樣的信念,一支朝氣蓬勃的工程師隊伍,帶著一股開拓者獨有的豪情與韌勁,來到了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
此時,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的領導也在深入思考現代職業教育轉型問題。傳統高等教育培養人才以研究型為主,而快速發展的經濟社會,需要的卻是大量高素質的應用技能型人才,高校育人與産業需求、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匹配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引起了學院領導的高度重視,如何在已有的教學經驗中探尋一種全新的模式,讓學生所學切合企業所需,成為此時學院領導最關心的一項課題。
新龍與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的想法不謀而合,本著推動教育革新、促進産業人才培養的共同目標,2004年,校企雙方合作建立了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軟體學院,這是河北省第一個校企深度合作的學歷制教育項目,開創了省內“校企合作”的先河。
青澀的尷尬:懷抱美玉,半卷湘簾
校企合作建院,在當時算得上是一種全新的大膽嘗試。學校提供教學場地,企業組建德才兼備的工程師教師隊伍,提供資金、設備、項目、課程體系等方面的保障。經過緊張週密的籌備,一切就緒,躍躍欲試的教師們興奮地期待著第一批學生,不料卻迎來了意想不到的尷尬。
“學院最初確定的名稱是‘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新龍軟體學院’,意在體現校企合作的特點。”杜秀珍回憶説,“但後來還是把‘新龍’兩個字去掉了。”
去掉企業名稱,源於學生、家長對校企合作辦學的不認同。
的確,校企合作對於當時的大多數人來説,還是個太過陌生的字眼。一面是“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念使學子們重理論、輕實踐,重學術、輕技能,無視社會人才需求的變化,仍一味對一紙文憑趨之若鶩;一面是由來已久的“教育官辦”和“輕商”觀念使家長對企業參與高校教學抱有抵觸、不信任,甚至是嗤之以鼻的態度。
“當時確實遇到很多問題,”軟體學院招生就業部主任王磊回憶説,“招生諮詢的時候,問什麼的都有,問我們是不是民辦的、是不是非正規的、發不發證書、國家承認不承認、是不是培養技工、包不包分配,問題無奇不有。甚至新生入學之後,還有人四處求證是否能確保畢業……”
這些如今聽來有些可笑的往事,對彼時新生的軟體學院來説,卻是實實在在的難關,為了打消學生和家長們的疑慮,校企雙方領導最終決定去掉“新龍”二字。想來這改名的背後,有著太多不被認同的尷尬與無奈。
“所幸的是有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領導的有力支援和我們教師隊伍不畏困難的執著與韌勁。” 軟體學院院長田曉玲説。
懷抱一塊未經雕琢的美玉,眾人卻不了解它的價值,怎麼辦?訴説與解釋顯然太過蒼白。教育的對像是學生,教學品質的優劣最終體現在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職業發展,通過校企合作培養一批優秀的應用型産業人才,是對校企合作辦學最有力的證明與注解。軟體學院的教師們比任何人都更清楚這個道理。
他們相信:用時間和心血來雕琢打磨,美玉自會證明它的價值。
創新與成長:産學融合,知行合一
沒有人比企業經營者更關心産業未來的發展走向,也沒有人比企業自身更了解企業對員工的職業技能需求。企業參與教學,在高校與産業之間牽起了一條紐帶,使原本資訊互不相通的雙方,得以把人才培養與産業需求真正結合起來。
“與産業對接專業,與崗位對接課程,與工程師對接師資,與用人單位對接評估制度。”自成立之初,軟體學院人才培養工作的方向就是明確而有針對性的——以動手操作為核心、以項目經驗為目標、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以職業素質為突破,最終實現助推産業升級與發展的願景。在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軟體學院不斷尋找全新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法。
開設哪些專業,專業課程如何設置,教材怎樣編寫和修改,誰説了算?在軟體學院,市場和企業的需求説了算。怎樣把握市場和企業的需求?大量真實的調研數據是最可靠的分析依據。
軟體産業本身具有發展速度快、技術創新活躍的特點,新技術、新業態的不斷涌現和迅猛發展,必然伴隨著對人才技術技能需求的新變化。軟體學院依託校企合作的先天優勢,深入企業進行調研,始終緊隨著産業的發展動向,每年甚至每學期都要對專業方向、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教學內容進行調研與探討,不斷加以修訂、調整和完善,形成了清晰的、兼具科學性和可行性的完備流程,以適應産業發展的新要求。
“我們定期選派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組成調研組,走訪業內知名企業,根據企業的反饋資訊,篩選目標就業崗位,通過分析研討確定企業緊缺又符合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方向,採用技能圖表的形式分析崗位技能和職業素質需求,明確培養目標,整合崗位技能需求,形成專業培養方向與專業技能課程,確定專業基礎理論課程和實訓項目。”田曉玲介紹説,“近幾年學生就業地區擴大,學院調研的企業範圍也從河北省內擴展到北京、天津、上海、大連等技術發達地區。為的是符合産業發展需要,確保教學內容符合新的技術趨勢,為全國範圍的軟體企業培養、輸送優秀的技術技能人才。”
學而時習,才能學以致用。實訓案例怎樣確定?企業以往完成的項目,個個都是經典案例。怎樣確保實訓符合真實的開發流程?由項目經驗豐富的技術專家擔任企業導師,帶領學生開展項目實訓。
“軟體産業特別強調人才的實際操作能力與項目研發經驗,學生學到的知識通過反覆的實習實訓轉化為項目能力而最終呈現,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既要懂專業、懂教學,也要具備項目開發的實戰經驗。”這是杜秀珍對雙師型教師提出的基本要求。
軟體學院打破專業教師與開發技術人員的界限,組建了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團隊,同時,實踐性課程、崗位實習實訓全部由項目經驗豐富的企業導師指導進行,以確保學生掌握最前沿的技術知識和最有效的解決方案。
在科技部的支援下,結合校企合作專業共建取得的經驗與階段性成果,以企業工程師研發的實際項目為基礎,新龍科技先後投資千萬完成了“翰子昂(handson)軟體人才實訓公共服務平臺”和“軟體園軟體測試公共服務平臺”的項目開發,編寫《翰子昂軟體人才實訓體系》教材21本,《軟體測試》系列實訓體系教材5本。實訓體系以案例為主線,通過項目實踐,加深學員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實訓中,學員組成項目工作組,獨立、協同完成承擔的項目任務,在企業導師的示範、監督下完成軟體開發、軟體測試的全過程,積累項目經驗。該體系已在河北、山東等地的多所教育機構推廣使用,教學效果良好,學生在校期間須完成40000行代碼編寫或5個中型項目測試,畢業時基本能夠達到程式員、測試初級工程師水準,就業時即能勝任一般性的技術工作。
由校園人轉變為企業人,習慣了校園生活的學生乍然面對角色的轉換,往往産生強烈的不適應感。怎樣順利過渡?讓學生在校園中提前感受和適應職業生涯,讓職業素質教育貫穿學生學習生活的始終。
軟體項目的開發往往需要整個技術團隊的協調配合,時間掌控、有效溝通、團隊協作等職業素質在開發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
結合企業員工成長經驗,校企合作研發了“翰子昂職業素質(HCCP)課程體系”,涉及學員的10項能力,14個課程模組,包括:自我定位、自我管理、溝通技巧、自信演講、職業禮儀、掌控情緒、執行力、團隊協作、時間管理、創新思維、會議管理、項目管理、簡歷製作、面試技巧,通過逐層遞進的課程實訓、項目訓練、行為固化、職業特訓四種學習形式來實現,以職業素質培訓的形式幫助學員提高職業能力、規劃未來成長,使之擁有職業生涯成長的持久內驅力。同時配以企業化管理模式,要求學生著工裝、帶工牌、上下課指紋打卡、寫日誌,每月發放企業模擬工資、年終評選部門優秀員工並給與物質獎勵,使學生具備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化認知與職業能力。
成果與未來:十年沉澱,繼往開來
精準的行業分析、明確的崗位目標、真實的項目實訓、有效的職業素質教育,成就了軟體學院十年間人才培養工作的驕人成績。
統計數據顯示,軟體學院十年來累計培養畢業生2461人,專業對口就業率連年達90%以上,學生就業地點集中在北京、天津及河北省內,許多優秀畢業生被支付寶、FBA精彩無限、天地線上等全國知名軟體企業選拔錄用。走訪就業學生所在企業,良好的崗位適應性和溝通協作能力是用人單位給出的一致評價,畢業生上崗即能夠獨立完成一般性的技術工作,且表現出極強的學習能力與創新能力,受到企業領導的普遍好評。
同時,企業專家的有力支援也為技術創新和大學生自主創業提供了資金與技術保障。“2008年,新龍集團捐資一百萬元作為大學生創業基金,之後每年邀請業界專家召開‘大學生創業指導會’,分析行業現狀,展望發展趨勢,幫助學生們認清市場、規避創業風險,為具有可行性的項目提供技術指導與資金扶持,幫助這群勤於思考、勇於開拓的年輕人把知識轉化為價值,讓夢想照進現實。”其實,許多企業老總,都抱著與杜秀珍同樣的想法,因為“在某種意義上説,這些年輕人的明天,就是行業的未來。”
如今的軟體學院,校企合作辦學已經無需再遮遮掩掩,而是逐漸成為了一種特色、一張名片,對於學生和家長來説,更是一份職業技能提升與良好就業前景的保障。成立十年間,來自科技部,省、市僑聯等各部門的領導多次到軟體學院參觀和視察工作,杜秀珍董事長也應邀先後在教育部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全國職業院校創業教育論壇、河北省軟體與資訊服務業協會介紹校企合作辦學經驗,多所高校前往學院交流學習,憑藉人才培養工作的突出成績,軟體學院的教學成果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與肯定。
2014年,河北省人民政府頒布了《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實施意見》,《意見》中明確指出:“加快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深化産教融合、校企合作,努力滿足人民群眾接受多樣化職業教育的需求,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大批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政策的有力支援,為軟體學院的未來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學院的健康成長、人才的有效培養,是校企雙方一致關心併為之努力的目標。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校企雙方的共同努力必然推進軟體學院走向新的輝煌,軟體學院的不懈探索,也會為我國高校轉型和職業教育發展提供值得借鑒的參考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