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 聚焦新醫改

全民醫保 一個都不能少

發佈時間: 2014-12-12 10:40:46   |  來源: 健康報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孫女剛滿月,北京市民孫阿姨就給孩子辦了居民醫保的手續。“辦手續的人不少,都是給寶寶參保的。”孫阿姨説,“以前小孩子想參保也沒辦法,只能買商業保險,現在有了醫保,心裏踏實多了。”

  城鎮居民醫療保險于2007年開始試點,並迅速覆蓋大量城鎮無業居民。與此同時,由新農合、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組成的基本醫保體系,覆蓋人群不斷擴大。截至2012年,3項基本醫保參保人數已超過13.4億,織起了全球最大的一張基本醫療保障網。

  在13.4億這個數字背後,折射著一個普惠的民生權利:在當今中國,無論是企事業單位職工、城鎮居民,還是農民、自由職業者,無論是老人還是兒童,都可以在醫保制度中找到對應的參保形式,得到基本的醫療保障。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集體經濟的解體,合作醫療制度迅速瓦解,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數億農民看病只能自掏腰包,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非常普遍。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也使傳統的勞保醫療制度在很多單位形同虛設。1999年,城市職工基本醫保的建立,率先建立了現代醫保制度。自2003年起,以政府投入為主、個人繳費為輔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在全國部分縣(市)試點,到2010年基本覆蓋全國農村居民。

  目前,以新農合、城鎮居民醫保、城鎮職工醫保3項基本醫保制度為主體,大病保險、城鄉醫療救助托底,商業健康保險等為補充的醫療保障體系不斷健全,在覆蓋面逐步擴大的同時,保障水準也在不斷提升。2008年,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報銷比例分別為54%、48%,《衛生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指出,到2015年,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政府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360元以上,政策範圍內住院報銷比例要提高到75%左右。這一變化不僅僅是數字上的推進,更關乎包括你我在內的每一位老百姓實實在在的利益。

  更可喜的是,目前幾乎所有的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統籌地區都開展了門診統籌,這一制度設計,不僅減輕了患者門診醫療費用負擔,讓醫保紅利惠及更多人群,而且有利於節約醫療衛生資源,提高保障績效,更有利於支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是落實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要求的一個重要抓手。

  然而,在一系列令人振奮的改變和完善之下,人們仍普遍感到“醫療負擔重”,甚至出現了為治病“故意搶劫入獄”“自製血透機”“自鋸病腿”等極端個案。究其原因,這與我國當前醫療服務資源總體不足、現有醫保基金籌資水準較低等現狀不無關係。

  我們有必要厘清這樣一個概念,醫保制度不是福利制度,而是一個社會的共同契約,大家共同出資、共擔風險。很多醫療項目,醫保現在還無力承受,在花重金為少部分人保大病和保障大部分人基本醫療之間,仍然是一個艱難的選擇。鋻於我國當前國情,廣覆蓋、保基本仍是我國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一項基本方針,在制度待遇和方便程度方面也必須遵循適度原則。

  這些年,為解決大病保障這塊全民醫保體系中的短板,不少地方探索實施了新農合大病保障、大病保險政策。2012年,多部門聯合公佈了《關於開展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工作的指導意見》,與原來試點的病種保障不同,只要是“災難性”醫療支付,參保人都能獲得補償。這一制度設計形成了政府、保險機構、個人共同分擔大病風險的機制,雖然目前還處在試點階段,相關配套制度的跟進有待提速,但對於我們老百姓而言,這無疑是個好消息。

  當然,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僅靠大病保險制度或基本醫保遠遠不夠,需要醫保、醫療、醫藥互聯互動推進醫改,也需要其他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來加以解決。持續5年的醫改,我們正向著病有所醫、醫有所保邁進,可期待的是,在未來,重病者可免於恐懼,從而生活得更有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