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 醫患關係

評論:將心比心是醫患溝通的“潤滑劑”

發佈時間: 2014-11-27 10:10:21   |  來源: 南方日報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編者按

  近幾年醫患關係矛盾突出,常有病人抱怨醫生冷漠、沒有耐心、才問了沒幾句就開藥;可看這麼多病人,醫生連喝口水的時間都沒有,他們坦言,要擠出笑容實在不易。

  有調查顯示,80%以上的醫患矛盾源於溝通不暢。專家表示,醫患雙方要換位思考,將心比心。要打通醫患溝通的障礙,醫生承擔著更多責任。

  患者▶▷

  醫生能否溫柔點兒?

  筆者走訪了廣州地區多家大醫院,患者反映的問題大多跟醫生診治時的態度和措辭有關。廣州市民于先生説:“我去看門診,醫生板著一張臉,怎麼就不能溫柔一點呢?”市民趙女士糾結的是:“每次找醫生問病情,他們總是會説一堆我聽不懂的專業術語,我又不是學醫的。能接地氣一點嗎?”

  《生命時報》曾針對“醫患交流”發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在“患者最不喜歡醫生説哪些話”中,佔據前三位的分別是:“跟你説了你也不懂”、“想不想治?想治就回去準備錢吧”和“我推薦的藥你不吃,後果自負。”而“醫生最害怕患者提出的問題”中,前三位分別是:“這個藥不會有副作用吧?”“為什麼都是一種病,我住了這麼久,他住了三天就出院了?/為什麼他花了五千,我花了一萬?”和“能換個經驗豐富的大夫嗎?”

  在採訪中,不少患者希望,醫生對自己講話“不要像領導教訓下屬那樣”、“態度能親和一點”。

  醫生▶▷

  半天看上百病人“累得笑不出來”

  被問到“醫生態度冷漠”時,廣州某三甲醫院的一位外科教授有些無奈:“我是個比較嚴肅的人,可能有時候會給患者造成不太親切的印象。病人總希望我們對他們多關心一點,但是説實話,忙一整天確實沒辦法,自己都‘面癱’了。而且作為醫生,我們看過很多病人,有時問一下關鍵問題基本情況就了解了,這並不是不負責任。”

  “太忙”成了很多醫生面對病人難露笑顏的理由。廣東省人民醫院黨委書記耿慶山曾在今年舉辦的醫患溝通技能培訓會上説:“很多醫生一上午,少的時候看四五十個病人,多的時候要看上百個病人,不喝水不上廁所平均也就2.4分鐘看一個,這樣如何保證醫療服務品質?”數據顯示,中國醫生的接診量驚人,而在美國和英國,一個醫生一上午最多看25個病人。看不完的病人,開不完的處方,超負荷的工作讓很多醫生“笑不出來”。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肺腫瘤外科主任趙健認為,醫療資源分配不公,分佈不均,導致老百姓對基層醫生不信任,都擠去大醫院看病,大醫院醫生大量的精力都花在了應付常見疾病上,從早上8點到下午6點,除了吃飯,一直處於滿負荷狀態。這種狀態,醫生自然很難跟患者好好溝通。

  建言▶▷

  在醫患溝通問題上 醫生擔子更重

  在中山一院骨科名醫李佛保教授看來,醫生也要反思:“在治病中,病因學佔了20%,發病學佔20%,症狀學佔了30%,安慰學佔了40%。很多醫生光顧著去診斷去治療,卻恰恰沒有做到安慰。”

  “其實醫生更應該感謝病人。”趙健認為,新藥的使用、新技術的開展,病人是冒著生命危險來配合醫生。如果病人不支援,新藥新技術就沒法施展,醫學也難有進步。是病人成就了醫生,也成就了醫學事業的發展。

  趙健説,醫生與患者的和諧關係,很依賴於個人修養和對患者看病辛苦的體諒理解。“有些年輕醫生不知道有的病人看病有多艱難,他們從鄉下坐幾天的火車到北上廣來看病。你多付出兩分鐘,可能省了別人一天兩天來回折騰的時間。”

  趙健深受患者信任,這得益於他耐心和善地與患者及家屬溝通。每次手術前,趙健都會將手術的利弊、風險清楚徹底地跟患者家屬講清楚。“問題和風險要説透,還要把這個家裏有發言權的人都叫過來,不能只跟一個人溝通。”

  廣東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巡視員廖新波認為,在醫患溝通的問題上,醫生的擔子更重,責任更大,因為他們掌握著更多的疾病資訊資源,應該要多理解患者,多做解釋。

  【小啟】如何凝聚共識加強溝通,促進醫患關係和諧?廣東省衛生計生委和南方日報近日聯合推出“醫患關係獻一策”專欄,開通讀者來信郵箱(yihuance@126.com),期待您的好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