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賓:執業醫師“缺崗” 助理醫師“偷偷”行醫
發佈時間: 2014-11-25 13:46:58 | 來源: 廣西新聞網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來賓城區醫療佈局調整現“陣痛”現象—
執業醫師“缺崗” 助理醫師“偷偷”行醫
11月19日,記者從來賓市興賓區衛生監督所了解到:今年以來,來賓城區有兩家個體門診,因被發現執業醫師或護士、藥師“缺崗”,而沒有處方權的助理醫師卻“偷偷”行醫,各被處罰數千元。這兩家個體診所都是由社區衛生分所轉變而來。
過去十幾年間,原本在鄉下才有的衛生所,卻遍佈了來賓城區的大街小巷。去年6月,興賓區衛生局重新調整城區醫療機構佈局,私人開辦的84家衛生分所全部被撤銷,其中43家獲批變更為個體診所。根據記者的調查,執業醫師或護士、藥師“缺崗”,而沒有處方權的助理醫師“偷偷”單獨行醫,在這數十家個體診所中幾乎成了普遍現象。
私人衛生分所全被撤銷
11月18日下午,記者走進來賓市的一條小巷裏,看到李潔(化名)正在自己開的診所裏,忙著給一位阿婆的孫子打退燒針。阿婆説,李在巷子裏開診所(衛生分所)已有十幾年,附近的居民每遇到頭痛腦熱的小病,都會來找她看。她看病打針一次才收十幾元錢,大家感覺既方便又便宜。
聽到阿婆在誇獎,李顯得有點不好意思。“除了給附近居民看病打針外,我還擅長中醫,經常給人開中藥調理身體。”李説,她的診所以前挂的牌子是社區衛生所第幾分所,去年6月衛生分所被撤銷後,診所的牌子改為×××診所。
去年6月之前,像李潔一樣擁有社區醫生身份的,在來賓城區共有84人。他們行醫時間少至7年,多則17年。這些人共開辦了84家衛生分所,分佈在城區大街小巷。平日裏他們除了正常營業外,還要承擔上級醫療部門分派的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為附近居民開展日常保健和疾病預防曾作出重要貢獻。去年6月,《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到期後,84家衛生分所統一向興賓區衛生局提交材料申領新證,卻被告知城區所有私人開設的衛生分所全部被撤銷。
花錢借證申辦個體診所
聽到衛生分所被撤銷的消息,很多醫生都懵了。因為很多人的生活來源,大部分是靠衛生分所的營業收入。在他們的爭取下,興賓區衛生局同意他們變更開辦個體診所,但成立個體診所需辦理更加嚴格的手續。部分醫生知難而退沒有申辦,另外43人則獲准變更成立了個體診所。
申辦個體診所,必須要有獲得執業醫師、護士、藥師或藥士資格的人參與,但是,原先開辦衛生分所的醫生,大部分只有助理醫師資格。為了辦證,他們中的很多人只好花錢去借證。
李潔説,她自己有助理醫師和藥師資格證。為了開辦個體診所,她花了2.5萬元和3000元,跟一名執業醫師和一名護士借了證件,向衛生局申辦了開辦個體診所所需的《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按照她和兩人的協議,以後每年她都要向後者支付2.8萬元酬勞。
今年30多歲的韋濤(化名)和陳明(化名),也是通過這種方式申辦了個體診所。兩人原先開衛生分所已有十幾年。去年6月,韋濤分別花了2萬元、5000元和3000元,跟人借了執業醫師證、護士證和藥師證。陳明借證件則花了2.5萬元。最終,兩人順利辦得了個體診所執照。今後,他們每年都要按照這個數額付給對方報酬。韋濤説,他估算了一下,即使診所不營業,每天“不吃不喝”,都要雷打不動地向“聘請”的3個人支付78元。
在獲准變更為個體診所的醫生中,要數黃淩(化名)花錢最少。他笑著告訴記者,由於他妻子有護士證,親戚有藥師證,他只花了1.2萬元借了一名退休執業醫師的證件去辦執照。
由於額外花出不少錢,很多醫生心裏都覺得苦悶。他們説,相比以前,現在每天辛苦掙得的錢,都要分一半給別人。
儘管他們花了錢,但在遞交給衛生局的材料裏,他們登記的身份只是診所醫生,並不是診所的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用的是執業醫師名字。而且,材料中還要附加一份《聲明》,聲明他們的一切診療活動,必須在執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在私底下,他們又和執業醫師另簽一份協議,聲明診所出了醫療糾紛,由醫生自己“扛”,跟執業醫師無關。
醫生自稱每天戰戰兢兢行醫
這些醫生有著數年或者十幾年的豐富臨床經驗,在大街小巷裏一直得到附近居民的認可。但是,自從變更為個體診所後,情況卻變得微妙起來。
按照規定,執業醫師、護士和藥師,每天必須在診所里正常上班。但是,真正在診所裏上班的只有一個人。
李潔聘請的執業醫師家在外地,護士在來賓當售樓小姐,平常各忙各的,沒有到診所上班。韋濤聘請的執業醫師是名退休醫生,年事已高,很少來診所;護士則已出國,平常難見一面。
由於執業醫師、護士和藥師不在診所上班,違反了有關規定,一旦被發現就會被處罰。今年7月初,興賓區衛生監督所開展巡查活動時,發現一家個體診所只有一名助理醫師獨立坐診,而執業醫師和護士、藥師“缺崗”。最終診所被罰款數千元。
陳明説,以前當衛生分所醫生時,他可以獨立開處方下藥。變為個體診所後,他就不能獨立開處方,而是在執業醫師的指導下工作。因此,在處方單上,他常常先是簽執業醫師的名字,中間打一杠,再簽他的名字。現在,只要衛生監督所去診所巡查,發現執業醫師等人不在,他們就有可能被處罰。
相比罰款,他們最怕的就是診所出醫療事故。由於執業醫師“缺崗”,他們實際上並不在執業醫師的指導下行醫。診所一旦出了醫療事故,有關部門就可以“非法行醫”事由追究他們的責任。輕則診所關門,重則承擔刑事責任。
另一個擔憂是,由於執業醫師是診所的法定代表人,而真正行醫的是李潔、韋濤、陳明他們,有一天可能會産生經營糾紛,相互扯不清楚。韋濤在自家一樓開著診所,他説:“我在自家一樓辦衛生分所有十幾年了,如今法定代表人竟然不是我!”
據了解,上述43名醫生中的很多人,當初是繼承父母親的職業,參加衛生分所工作,大部分只有中專文憑。其中5人在行醫過程中經過努力,考取了執業醫師資格證。在這次醫療佈局調整中,他們順利辦得了個體診所的執照。而其他人,大部分擁有的只是助理醫師資格。這些年來,他們曾經多次參加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無奈,由於知識面窄,他們很難通過考試。
醫療佈局調整現“陣痛”
興賓區衛生局副局長李大倫表示,衛生分所變身個體診所出現的問題,是來賓縣改市後,城區醫療機構佈局調整出現特有的“陣痛”現象。衛生部門只有通過嚴格執法和幫助這些個體診所轉變觀念,才能讓其逐步走上規範化。而個體醫生想適應今後的發展,只能靠自己去努力學習和提高。
在外人眼裏,來賓市成立已有十來年時間,城區人口從過去來賓縣城的10萬人增加到如今的27萬人。但是,直到去年6月前,城區竟然還像鄉下農村一樣,大街小巷衛生分所遍佈。此現象,曾被自治區衛生廳下來考察的領導要求按照規定撤銷。
據介紹,來賓城區所在地就是以前的來賓縣來賓鎮,分佈在大街小巷的衛生分所就是在那時延續下來的。雖然是私人開辦,但衛生分所的業務歸來賓鎮衛生院指導。直到2005年,在來賓市成立近3年後,來賓鎮被撤銷,行政區域被劃分為三個街道辦,鎮衛生院也隨之被撤銷。衛生分所的業務歸到各社區衛生所指導。為了方便廣大居民在家門口就可看病,衛生部門一直讓衛生分所保持現狀。
直到去年,來賓城區相繼建立了四大公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逐步完善了社區公辦醫療機構。考慮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有能力承擔所在片區的公共衛生服務工作,去年6月,衛生局決定把公共衛生服務收歸到四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並根據2012年4月開始施行的《自治區醫療機構管理辦法》,撤銷了84傢俬人開設的衛生分所。其中43家經過申請,獲批變更為個體診所。包括這43家在內,目前來賓城區共有120家個體診所。
不開診所也有更好路子走
11月19日,興賓區衛生監督所副所長謝德蒙説,由於個體診所的開辦門檻和管理要求,比過去的衛生分所要求要高得多,一些個體醫生一下子還沒有適應過來。但是,個體診所一旦開辦,就不允許執業醫師、護士、藥師“缺崗”,也不允許沒有取得執業醫師資格的醫生單獨行醫,獨立開處方和開展靜脈用藥業務。一旦被發現,根據相關規定,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以3000元以上3萬元以下的罰款。
謝德蒙稱,衛生監督執法人員在日常巡查中發現,城區衛生分所全部被撤銷後,一些沒有獲得批准變更開辦個體診所的醫生,便偷偷地在家中非法行醫。今年以來,衛生監督所共查處了3個非法行醫窩點,在對這些人經濟處罰的同時,還沒收了他們的藥品和醫療器械。在他們接受完處罰和改正後,所裏的領導見這3名醫生都擁有助理醫師資格,於是推薦他們到城區附近的鄉鎮衛生院去做公共衛生服務人員,繼續從事跟醫學有關的工作,生活來源也有了保障。
據了解,由於國家越來越重視基層公共衛生工作,目前很多鄉鎮衛生院都缺乏公共衛生服務人員。謝德蒙稱,一些個體診所由於相關醫務人員“缺崗”,導致開辦的醫生每天戰戰兢兢地違規行醫。他們與其勉強地維持著診所營業,不如利用自己擁有的助理醫師資格,到城區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城區附近的鄉鎮衛生院去工作,也不失是一條好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