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患之間,“好好説話”為何這麼難
發佈時間: 2014-11-25 10:26:54 | 來源: 新華網每日電訊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近期,有兩則消息受到社會關注:一是四川省綿陽市司法鑒定行業協會研究制定“醫療糾紛專項鑒定規則”,二是遼寧省遼陽市醫療糾紛調解中心公開招聘文員,戶口不限。
分析人士指出,今年以來醫療糾紛案件頻發,醫患關係緊張,承擔救死扶傷職責的白衣天使不時成為暴力傷害的對象,如何調整醫患關係,讓患者與醫生好好説話,成為醫療改革的一個難點。
資源分佈不均
湘潭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倪宏濤認為,由於我國分級轉診制度不完善,加之人們看病習慣往大醫院跑,客觀上加劇了“看病難”現象。而優質醫療資源有限的公立醫院,很容易成為人們情緒的“發泄口”。
“大醫院普遍人滿為患,患者覺得排隊等待時間長,診治時間短,極易産生情緒煩躁。”一名三甲醫院醫生告訴記者,由於收治危重病人較多,大醫院醫患衝突事件發生頻率也遠高於一般小醫院,而手術科室、急診科室更是醫患衝突的高發地,兒科、耳鼻喉科等科室也已成為國內醫患矛盾激化的“重災區”。
湖南省衛計委醫政處處長高紀平説,80%的患者分佈在農村,而多數優質醫療資源集中在大城市,普通疾病患者紛紛涌向大醫院,導致“大醫院擠破頭,小醫院空蕩蕩。”
醫患各有苦衷
一位醫生則告訴記者,專家坐診時每天要看幾十個病人,多的時候接待上百名患者,忙得連病人都看不過來,哪有時間溝通?
醫院方面反映,醫護人員因長期超負荷工作而心力交瘁,在面對患者時容易産生焦慮和緊張情緒,對醫療品質和服務態度或多或少有影響。
“大醫院醫生長期超負荷工作,一些本來就缺乏醫生的兒科、耳鼻喉科等,面對不斷涌入的病人,醫生經常感到力不從心。”湖南省兒童醫院醫生王希勇説。
為避免漏診或者誤診,減少不必要的醫療糾紛,一些醫生要求患者全面檢查,以檢驗單、心腦電圖等來記錄醫療過程,進行“防禦性醫療”。但是,患者對這種行為持懷疑態度,認為醫生為了掙錢故意要求做各種檢查。
分散醫療風險
倪宏濤等認為,要緩解醫患關係,首先要增加醫療經費投入,提高醫療品質,實施醫療保險制度,進一步完善醫療糾紛調處機制等。
專家建議,除了各級財政增加投入以外,還需要大力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醫療領域,在稅收、資金等方面對民營資本予以優惠,以增加優質醫療資源的供給。
湖南省律師協會醫療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曾凡林律師表示,醫學是一門缺陷科學,不可能完美無缺,發生醫療事故一定意義上難以避免,這就需要建立風險分擔機制,這樣一方面可以減輕醫院的賠償壓力,另一方面也能讓患者及其家屬在遭遇醫療事故時獲得合理的賠償。
專家指出,我國醫療糾紛調處機制不夠完善,尤其是患者和家屬對醫療事故鑒定機制不夠信任,以致不少醫療糾紛演變為“傷醫”或“襲醫”事件。從長遠來看,要把醫療糾紛的調處納入法治軌道,通過具有公信力的司法機制化解醫患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