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人進入24小時待命狀態?
發佈時間: 2014-11-19 22:10:22 | 來源: 健康報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晚上11點半,員工小王結束了一天的工作正要睡覺,手機微信群裏突然收到老闆的資訊,老闆有了一個 idea(主意),讓小王迅速查資料,寫方案落實。小王強忍著瞌睡,忙到淩晨2點才去睡覺,第二天繼續正常上班。
故事告訴我們,網路時代裏手機、平板電腦讓很多職場人在“朝九晚五”外的工作時間也處於待命狀態,一個電話老闆隨時能找到你,微信群裏同事討論隨時讓你進入工作狀態。在度假期間,只要手機接到上級交付的任務就得立刻付諸於行動,屬於自己的業餘時間在無聲息中被工作的“騷擾資訊”侵蝕了。
時刻保持可聯絡狀態影響作息
“24小時待命”增加了額外的工作時間,帶來了健康問題。最近,發表在《國際生物鐘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經常在家收工作郵件或週末接老闆電話等會對健康造成不利影響,可能導致肌肉骨骼、心理、腸胃和心血管方面的疾病。電腦和智慧電話隨處可用,使得員工工作時間增加。英國的一項調查顯示,能夠用智慧手機收發郵件的人平均每年多工作460個小時,也就是每天多工作兩小時。這些員工每天工作9~10個小時,還要額外花兩小時打工作電話和收發工作郵件。他們每天第一次查郵件的時間一般在早晨6點~7點,有些人在晚上11點到午夜時分也會查郵件。
應激狀態導致各種不適
上面所説的這種狀態在心理學上稱為應激狀態。應激,其英文“ stress”一詞指的是人們通常所感受到的緊張或壓力。醫學心理學將應激定義為個體在事件或環境刺激下通過生理、心理和行為反應表現出來的作用過程。在這個定義中,包括以下幾層涵義:應激是個體對環境威脅和挑戰的一種適應和應對過程;應激源可以是生物的、心理的和社會的;應激反應可以是生理的、心理的和行為的;應激過程受許多內外因素的影響。
應激狀態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最常見的有以下方面:
1.以情緒障礙為突出表現的:多見於焦慮、抑鬱者,表現為緊張不安、心煩意亂,或者情緒低落、沮喪、失望及對一切失去興趣,也可以表現為易激惹或易發怒。
2.以軀體不適為突出表現的:患者可以疼痛(頭、腰背或其他部位),胃腸道症狀(噁心、嘔吐、便秘、腹瀉)或其他不適為突出,而檢查又未發現軀體有特定的疾病。
3.以睡眠障礙等為突出表現的:難以入睡,或睡得不深,難以集中注意,警覺過高,出現過分的驚嚇反應。
多參加戶外活動保持身心健康
1.通過積極的心理暗示消除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告訴自己我能行、我能成功,給自己以積極的暗示,這樣會增強自信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自卑的感覺。
2.參加戶外運動,聽輕音樂等愉悅的活動。找到適合自己的放鬆方法,有助於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不僅能消除焦慮,還能提高工作業績。
3.合理的情緒宣泄是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之一,所以不要過度壓抑自己的痛苦,也可以接受正規的心理諮詢服務。
4.要勇於面對現實。直面現實我們有可能去解決問題的首要條件之一。
5.要試著和大家一起分擔。痛苦如果能夠讓他人一起分擔的話,每個人心理上所承受的痛苦就將減少,這是社會心理學上的一種現象,也是在應激狀態下調節情緒,保持健康的一種好的方法。
6.多和親人朋友在一起。因為應激事件會讓人産生無助感,會感到恐懼與擔憂,感受不到溫暖。多與親人在一起,會有安全感,消除恐懼感和無助感。
7.保持生理上的健康。保證健康飲食,以提高身體素質,只有良好的生理基礎才能戰勝疾病,強健的體魄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態。
連結
放假期間禁止老闆與員工聯繫
今年4月,法國出臺了規定,讓就職于網際網路和諮詢部門的人能夠避免在非工作時間收發工作郵件。法國的法定工作時間只有每週35小時並且每年有5周的假期。德國也通過了“反對壓力法案”來保護僱員。這一法案禁止公司在工作時間外聯繫僱員。法案未出臺之前,在德國,僱主在員工放假時與其聯繫就已經是一種違法行為了。
“不安全感”讓職場人拼命工作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社會轉型期不同職業群體主要社會應激源與心理健康研究”項目的最新統計數據和結果顯示,20~40歲的人群成為各年齡段壓力之首。這些人一走上工作崗位就處於激烈競爭的環境中,他們除面臨工作的壓力,還有成家、購房、子女撫養和管教,以及社會交往等諸多壓力,他們還存在缺乏社會經驗、應對能力不足等問題。目前在職場中,無論新老員工、職位高低,工作人群中“不安全感”是普遍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