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健身潮催生“體育社交圈”
發佈時間: 2014-11-15 20:41:32 | 來源: 健康報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線上互動,線下運動。”當京城全民健身熱潮遇上移動互聯技術,一個個“體育社交圈”就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尤其是這幾天,天兒好,又調休放假,約踢球、約騎行、約打羽毛球……市民通過“圈子”湊一塊兒健身的很多。這些五花八門的健身“圈子”,正悄然豐富、充實著市民的健身方式和日常生活。
線上發帖 線下義務開課
“叫上你的朋友,一起來參加吧!”這兩天,“強哥好”在萬步網發佈了一條健走活動消息。“強哥好”是張志強的網名,62歲的他是名退休工程師,還是萬步網“怒放生命健走隊”的領隊。作為京城健走圈內小有名氣的健走達人,張志強11月7日還義務開課,講授科學健走要領。
當天一大早,張志強舉著隊旗等在了元大都遺址公園西口。網上約定的開講時間還沒到,已有二十來人陸續趕來。900米長的公園濱河小路上,健身人群越來越多,張志強準時開講。他時而邁開步子進行示範,時而停下來糾正學員們的動作。大夥兒邊聽邊跟著做,一些路人也被吸引,駐足聽講。
張志強説,運動的魅力,不僅僅在於鍛鍊,還在於分享。類似這樣的“公開課”他已做過50多場。
加入“圈子” 跑步更有趣
“趁著好天氣,和跑友約跑模式口--新望京防火道,往返30千米,總爬升1000多米。”京城知名馬拉松跑友“切總”這兩天在朋友圈裏曬出了自己的訓練成果,朋友們紛紛點讚。
“切總”本名閆石,是一家美食網站創始人,馬拉松愛好者。去年,經朋友介紹,他加入“嘉友跑”馬拉松跑團。“一個人跑比較枯燥,加入小圈子,呼朋喚友一起跑更有意思。”他説。
“嘉友跑”是央視體育頻道主持人于嘉去年組織的,圈子不算大,成員包括國安退役球員高雷雷、短道速滑運動員孫琳琳以及一些企業界人士。
職業各異,平時各忙各的,跑團成員以微網志或微信等線上形式互動。不過,這並沒讓大家産生太多生疏感,一旦相見,他們開著玩笑,如同老朋友。閆石説,圈子裏,跑友之間更多的是精神上的相互鼓勵。“我們一起參加馬拉松賽時,途中互相打氣,終點互相等待,大家一起完賽,就像合作打了一場勝仗。”
騎行送菜 播撒綠色健身理念
低碳、綠色、環保,如今不少健身愛好者愛上自行車騎行。不久前的一個上午,陳亞萍騎車趕到北三環馬甸橋附近,網名為“安妮”的她是鐵刷自行車俱樂部的會員,這次是為參與一個“單車送菜”的公益騎行活動。騎行一路暢通,她僅用20分鐘,就將蔬菜送到一名客戶家中。
由於最近車輛單雙號限行,通州區某綠色蔬菜基地的高老闆為無法及時將蔬菜送至客戶家犯愁。高老闆也是鐵刷自行車俱樂部的會員。於是,騎友們幫他出了個主意:讓騎友們騎車幫忙送菜。建議的帖子在朋友圈裏得到熱烈響應。約好時間,高老闆將50多箱蔬菜從農場運至馬甸橋附近,再由幾十名騎友騎車送到客戶家中。
“這樣不僅鍛鍊了身體,又傳遞了低碳出行理念。”陳亞萍説。
專家觀點
體育不僅僅是健身
體育社會學家、華南師大體育科學學院教授盧元鎮認為,現在的體育參與,特別是社會體育,往往不是個人行為,而是社會行為。比如有不少人買了跑步機,卻沒用過幾次,寧願到健身房找一幫朋友一起鍛鍊。反過來説,體育的功能不僅僅是在健身,還有一項“健群”的功能。體育社交的概念,現在逐漸為人們所接受。過去,體育活動往往是單位組織,現在單位之外的體育活動,就依靠社交圈來組織了。尤其隨著微信、微網志等的出現,“體育社交圈”正呈現出爆發增長的趨勢。
談及“體育社交圈”的未來發展趨勢,盧元鎮表示,目前形成的不少圈子仍屬於鬆散的初級形態,一些堅持不下來的,會最終散掉;效果好的,就會保留下來,逐漸向正規化的社團發展。“就像滾雪球,發展好的越滾越大;不好的,滾不動了,就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