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成人站在心理懸崖
發佈時間: 2014-11-07 21:34:44 | 來源: 光明網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説到健康,身與心二者缺一不可。當人們越來越重視養生、保健的時候,煩躁、易怒、焦慮、睡不好……這些都市人常見的“情緒病”卻被視而不見。當一個人長期處於這種狀態時,就可能是心理亞健康了。有研究顯示,近七成都市人心理處於亞健康狀態,且每個人一生中有70%~80%的時間與此相伴。心理亞健康就像一個隱形殺手,藏匿在你我身邊,慢慢吞噬著我們的健康。
站在懸崖邊的“心理亞健康”
心理亞健康是一種處於心理健康與疾病間的臨界狀態。這種狀態下的人,就像站在懸崖邊上,雖然沒有明確的心理疾病,但會出現不明原因的腦力疲勞、情感障礙、思維紊亂、恐慌、焦慮、自卑以及神經質、冷漠、孤獨、輕率,甚至自殺等念頭,如果沒有及時糾正,極易引發心理和身體疾病。
遺憾的是,很多人站在懸崖邊卻渾然不知。我國一項大型聯合調查顯示,近七成都市人表現出神經緊張、焦慮、常因一些小事感到煩躁不安等;超過一半的人睡眠品質差、情緒低沉、憂鬱、缺乏食欲、胸悶、乏力,覺得生活沒有樂趣;還有近1/5的人出現強迫性觀念或行為。需要説明的是,心理亞健康是一種較長期的狀態,如果因為某件事導致一時或幾天心情不快,並不能稱為心理亞健康。
長期心理亞健康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可能誘發多種精神類疾病,如抑鬱症、強迫症等,這些精神類疾病往往都是從最初存在部分抑鬱或強迫行為逐漸發展而來。它還可能誘發許多器官的器質性病變。英國一項研究顯示,長期心理壓力大、存在抑鬱情緒的男子,發生中風的幾率是普通人的3倍;美國一項研究也顯示,壓力大的女性更易得心臟病。此外,國內外多項研究表明,長期心理狀態不佳會誘發胃潰瘍、動脈硬化、膽結石等一系列疾病。
5種表現要特別注意
每個人一生中多多少少都會遇到一些心理問題,如果及時面對和解決,就不至於“積勞成疾”。一般的心理問題通過一段時間的自我調節大多可以慢慢恢復。但如果持續出現以下5種情況就要特別注意,可能暗示你一隻腳已經踏進心理疾病的邊緣。
記憶力明顯下降。如果你在一段時間內記憶力下降明顯,且耽誤了工作,那就要考慮是不是出現心理問題了。比如,與人交談時腦袋突然像暫停了一樣忘記自己想表達什麼,或者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頻繁忘記拿某樣東西。
反應遲鈍。做事情動作遲緩,需要對外界事物作出肢體或語言反應時比較遲鈍,或對最新的一些潮流、新鮮事物都提不起興趣,接受能力變弱。
情緒抑鬱。一直樂觀的自己突然變得悲觀,情緒容易低落,甚至出現抑鬱症狀,對自己長期以來的興趣愛好喪失興趣,不願意參與其中。
強迫症狀。很多心理亞健康的人都會出現輕、中程度的強迫症狀,如總是覺得自己的手很臟,心裏發出命令反覆多次洗手。外出的時候,明明門已經鎖好了,卻非要反覆多次檢查,甚至會重新上鎖好幾次。
妒忌心強。適當的妒忌心會鞭策自己,讓自己更努力。但如果對某人的妒忌達到了十分強烈甚至咬牙切齒的程度,甚至想到用一些損人的招數去陷害自己的競爭對手,就是心理亞健康的表現了。
為心理做一次美容
很多人把出現心理問題看成一件羞恥的事,在內心深處不願承認;還有很多人希望用意志來戰勝心理問題,最終導致心理問題越來越嚴重。其實,每一個解決心理問題的過程都是一次心理美容,是提升自我認知能力的最佳時刻。我們不妨通過以下幾個方法,為心靈來一次徹底的釋放,遠離心理亞健康。
自省。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心理問題,平時可能不明顯,但是在心理亞健康狀態下,問題可能會暴露得更明顯。此時,可以通過自省完成自我內在的提高,不僅能強健內心,還可以避免負面情緒繼續發展。
尋找壓力源。通常情況下,心理問題不是孤立存在,很可能是某個事件的連鎖反應。比如,工作壓力過大可能導致一個人整天處於焦慮和緊張狀態,這時他的注意力很難集中,導致記憶能力退化,很可能就做不好工作,繼而影響自己和同事、領導的關係,抑鬱情緒隨之而來,自信喪失,漸漸變得孤僻,不願社交,失去對很多事情的興趣。而孤僻、抑鬱、記憶力衰退又會疊加在一起反過來增加壓力,最終致使心理問題愈演愈烈。因此,尋找壓力源,然後用合適的方式去解決問題,是緩解心理亞健康的根本方式之一。
學會放鬆。有時人的沮喪、抑鬱及憤怒情緒會極為強烈,如果處理不當可能産生十分嚴重的後果。此時不妨離開當時的環境,找一個讓自己覺得舒服的地方先躲避一會兒,然後舒緩地做腹式呼吸,同時儘量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可以看看周圍的事物,聽聽周圍的聲音,想想能讓自己感到溫暖的畫面。稍微冷靜一些時,可以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或做自己喜歡的運動。等到情緒徹底穩定後,再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
定期做個心理體檢。每過半個月或一個月,就要對自己的心理狀態做一個評估,例如,是不是開心,為什麼,並把自己當時的想法記錄下來。一定要長期堅持,當遇到內心難以解決的困惑時,可以翻看之前的記錄,尋找相似的狀態,看看當時的自己是如何克服的。這也是一種對自己心理軌跡發展的監測,可以及時發現心理問題,並及時採取對策。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心理問題通過自我調節無法解決,應及時尋求心理專科醫生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