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 心腦血管

腦癱的發病病因有哪些?

發佈時間: 2014-10-28 09:45:28   |  來源: 中國青年網   |  責任編輯: 健康中國遠端一

  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簡稱腦癱,通常是指在出生前到出生後一個月內由各種原因引起的非進行性腦損傷或腦發育異常所導致的中樞性運動障礙。臨床上以姿勢與肌張力異常、肌無力、不自主運動和共濟失調等為特徵,常伴有感覺、認知、交流、行為等障礙和繼發性骨骼肌肉異常,並可有癲癇發作。出生1個月後各種原因引起的非進行性中樞性運動障礙,有時又稱為獲得性腦癱(acquired cerebral palsy),約佔小兒腦性癱瘓的10%。腦性癱瘓的發病率約為1.2-2.5 ‰(每千活産兒)。

  引起腦性癱瘓的原因很多,但找不到原因者可能達1/3以上。有時一些病例也可能存在多種因素。

  産前因素最常見,包括遺傳和染色體疾病、先天性感染、腦發育畸形或發育不良、胎兒腦缺血缺氧致腦室周圍白質軟化或基底節受損等。圍産因素指發生在分娩開始到生後一週內的腦損傷,包括腦水腫、新生兒休克、腦內出血、敗血症或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缺血缺氧性腦病等。圍産因素可能是引起早産兒腦癱的重要原因。晚期新生兒以後的因素包括從1周至3或4歲間發生的中樞神經系統感染、腦血管病、頭顱外傷、中毒等各種引起的非進行性腦損傷的病因。早産和宮內發育遲緩雖然不是腦癱的直接原因,但它們是腦癱的重要的高危因素。

  腦性癱瘓的症狀在嬰兒期表現,常以異常姿勢和運動發育落後為主訴。雖然患兒的腦損害或者腦發育異常是非進展性的,隨著腦損傷的修復和發育過程,其臨床表現常有改變。如嚴重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在嬰兒早期常表現為肌張力低下,以後逐漸轉變為肌張力增高。平衡功能障礙需嬰兒發育到坐甚至站立時才能表現出來。關節攣縮和脊柱畸形等繼發改變也是逐漸發展出來的。可以伴有癲癇、智力低下、感覺障礙、行為障礙等。這些伴隨疾病有時也可能成為腦癱兒童的主要殘疾。

  治療計劃應以最大限度地改善患兒功能並提高其生活品質為目標,盡可能減少繼發性關節畸形和軟組織攣縮,儘量推遲或避免手術治療。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物理治療、作業治療、言語治療、心理行為治療、家庭訓練計劃、特殊教育、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

  腦癱的預防要加強妊娠早期保健,可以避免各種有害因素對胚胎發育的損害;進一步提高産科技術,減少産傷、窒息造成的腦缺血缺氧性損害。此外,加強新生兒護理及疾病 ,如新生兒低血糖、酸中毒、黃疸、嚴重感染等的防治。

  腦癱的危險因素有:

  (1)家族因素。家屬或直系親屬有先天遺傳病,如變性病、精神障礙、智力障礙、家族性先天畸形、習慣性流産、死胎、死産等。

  (2)母體因素(産前因素)。高齡妊娠、習慣性流産、多胎、糖尿病合併妊娠、巨大兒、妊娠前三個月時病毒感染(如TORCH)、X照射、吸煙、酗酒、長期服藥等。

  (3)分娩因素(産時因素)。産程長、前置胎盤、胎盤早剝、胎盤機能不良、羊水異常、臍帶異常、臍帶繞頸、宮內窘迫、妊高徵、糖尿病、雙胎、多胎、剖腹産、臀位、高位中位産鉗助産術分娩造成顱腦損傷、難産發生腦組織出血、重症窒息繼發的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

  (4)新生兒因素。極低體重兒、早産兒、過期産兒、新生兒窒息、新生兒驚厥、重症黃疸、呼吸暫停、青紫發作、畸形、産傷、顱內感染、低血糖、中樞神經損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