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眨眼叫做抽動症
發佈時間: 2014-10-25 08:34:22 | 來源: 中國寧波網 | 責任編輯: 郭洪濤
“開學前幾天,來看多動症的孩子最多,開了學,門診基本都是看抽動症的孩子了。”昨天,在省中醫院兒科主任醫師陳玉燕的門診,很多來看病的孩子,其中有2/3是來看抽動症的。
反覆眨眼以為得了結膜炎
“陳醫生,我孩子是不是得了‘精神病’啊?”昨天上午,陳玉燕的專家號挂了60多號,臨近中午,一位帶著哭腔的媽媽,來找她加號,身邊跟著一個小男孩。
媽媽抱著孩子坐下來,陳醫師一眼就看出了不對勁,孩子的五官一直在動。“四五歲開始,我兒子眼睛總是眨呀眨的,他説眼睛難受,我帶他去眼科看病。”媽媽説,配了眼藥水滴滴,情況好轉了,但沒過多久,孩子又老方一帖。之後看了好多眼科專家,怎麼也看不好。
“我上網一查,説可能是抽動症,據説大部分孩子會自愈,也就沒放在心上,但後來連嘴巴也開始動了。”媽媽説,兒子變得越來越怪異,就像是個“精神病”患者,甚至出現了仰頭、大喊、拍桌子等很恐怖的行為。
陳醫生檢查問詢後,孩子被診斷為抽動症,需要兩三個月的藥物干預治療。
緊張焦慮易誘發抽動症
“兒童抽動症是一種慢性神經精神障礙,2歲到青春期的男孩比較易得。”陳醫生説,60%的抽動症患兒剛開始會表現為頻繁眨眼,之後出現清嗓聲、聳肩、搖頭等症狀。疾病初期,常被診斷為結膜炎、鼻炎、哮喘等,不少家長會帶著孩子輾轉眼科和五官科看病,怎麼用藥都不見好。而且這種病有時會自行減輕,分辨起來更加困難。
“抽動症表現為不自主的、反覆的、刻板的、快速的一個或多個部位肌肉,運動抽動和發聲抽動的綜合徵。和小兒多動症是完全不同的疾病,多動症是有目的而非反覆性的動作,容易使注意力轉移。一般來説,抽動症容易成為多動症。”前兩天,陳醫生收治了一個男孩。因為抽動症,男孩經常不自主地咬舌頭自殘,舌頭上咬出了血窟窿也停不下來。
“抽動症發病原因並不明確。研究證實,遺傳因素與抽動症發生有關,但發病同時還受很多因素影響,如環境、情緒、軀體刺激、體質、大腦多巴胺分泌等。”陳醫生説,開學後抽動症患兒多,是因為經過一個暑假的放鬆,一下子投入到緊張的學習中,精神過度焦慮誘發。
“我有時一天看七八十號小病人,其中五六十個是抽動症。現在秋季容易感冒,孩子總是流鼻涕或咳嗽,也很容易誘發抽動症的發生。”
三種行為療法挺有效
陳醫生説,抽動症沒法早預防,唯有早發現。“有很多患兒受過驚嚇,家庭關係不和諧,養育習慣不好,如干涉限制孩子行為,生活起居管得過細,過分嚴厲等都容易誘發抽動症。”
陳醫生的門診,主要看兒科抽動症,但偶爾也會有成年患者來找他。這些人往往小時候沒有治療,長大後影響到正常的社交、婚戀。其實孩子患了抽動症,有很多方法可以治療,除了藥物以外,家長還可以採用行為心理療法。
“抽動症患兒多內向敏感,一緊張就犯病,平時家長要鼓勵孩子多參加興趣活動,多和別人交流。抽動發作時,家長不要過分關注,總盯著孩子看或是提醒孩子,因為越責怪孩子越緊張,不自主動作就會越頻繁。”
陳醫生説,有三種行為療法挺有效。一是消極練習法,要求孩子在指定時間內,有意識地重復做某一種抽動動作,隨著時間進展,孩子會逐漸感到疲勞,減少抽動頻率。二是厭惡療法,家裏裝面大鏡子,讓孩子面對鏡子做抽動動作,孩子覺得不好看,自然就會慢慢不做。三是行為反向訓練,教孩子應用一種與抽動動作相反或不一致的行為,來對抗反應,如一些愛發聲的孩子,可以讓他們緊閉嘴巴,通過鼻子進行慢節奏深呼吸來阻止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