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心事不願説 愛護應有的放矢
發佈時間: 2014-10-20 05:14:21 | 來源: 中新網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原來她有這麼多話
……
父母本應是孩子最好的傾訴對象,可現實情況有時並不如此。天津社科院最新公佈的一項調查顯示:內心的秘密不願意告訴任何人的初中生高達21.3%。
孩子們為何熱衷保護自己的小秘密?家長與青春期的孩子交流時又該注意哪些問題呢?為此,本報採訪了多個家庭及相關專家,請他們講述心聲,併為青春期孩子的正確溝通方式支招。
孩子
別動我的 “小鑰匙”
“我媽媽總愛查我的手機通話記錄,有人打電話來時她也會問是誰,家裏有電話來找我,我在房裏接,她就會在客廳裏接聽。出門時,也會問我去哪?我覺得媽媽這樣好討厭!”初一的小李憤憤不平地説道。
小張是一名北京的初二學生,自稱“女漢子”的她在同級學生中是一位佼佼者,學習成績名列年級前茅,積極參加學校的各種演講比賽、徵文活動和體育比賽。但“女漢子”如今也遇到了自己的小煩惱。
“空有‘女漢子’外表,卻有一顆林妹妹的心吶。”小張説,自己平時有寫日記的習慣,每天把自己身上發生了什麼事情都寫在日記裏,有時也會主動讓父母看看自己寫的日記,跟父母無話不説。可如今持續了5年的習慣,因為自己有了不一樣的心事而發生了改變。進入青春期的小張覺得自己跟原來不一樣了,有時候在學校和同學的看法産生了矛盾,心裏特別傷心,可又不想跟父母説,擔心父母又會誤會。於是,她就把那些“小秘密”鎖進了自己的日記本裏。
初二的男同學小王直言説:“偷看隱私就是違法,甭管是父母還是其他親人,只要是個人隱私被偷窺就是違法。我的QQ聊天記錄就被父親偷看過,雖然是自己的父母,但當時我感覺自己就好像被剝光衣服扔在大街上……”
初中生小哲樂觀開朗,是個天然的樂天派,當談到自己的父母時,心中卻有一個很大的結。父母離婚後,小哲跟著母親生活。“母親總是很嘮叨,總是在乎很多很瑣碎的東西。有次我在跟同學打電話的時候,母親一定要求我開著揚聲器説話。”在小哲和女同學的交往上,媽媽也保持著特別的謹慎。比如有一次和學校學通社社團的學姐用QQ聊天,媽媽就把每一條聊天記錄都從頭到尾認真看了一遍,200多條啊。不過,小哲表示,還是能夠理解她的做法:母親自己帶著我,她總會覺得不安,我也希望能夠盡力讓她覺得安心一點。
家長
“我這都是為孩子好”
家長們對孩子們的秘密百般關注,有的甚至絞盡腦汁用上了各種手段,在家長們看來,全都是“為了孩子好”。
不少家長抱怨:“孩子在學校裏表現挺好,與同學、老師有説有笑,可一回到家裏就變了樣。經常把父母説的話當耳旁風,即便是自己做錯了事情也不讓家長説,如果父母批評兩句,孩子還會發脾氣。想知道他們的真實想法,就只能多方探聽。”
“我們認為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並沒有錯。孩子們正處於青春期,在生理與心理上都還不成熟,沒有獨立判斷能力。如果能隨時掌握孩子的情況,包括一些隱私,就可以預防孩子捲入不良環境中,預防孩子因為早戀影響學習,預防孩子受到不良影響。可是孩子就是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整日躲著我們。我們整天不厭其煩地打聽他一天的情況。看他的日記是為了什麼?還不是為了他們好!”孫女士鬱悶地説道。
孫女士的兒子進入青春期之後特別抗拒父母的關心,孫女士就採取了“特殊”的措施:“我經常查看孩子的日記和手機短信,我不認為這是侵犯孩子隱私,我是孩子的監護人,我有權了解自己的孩子,可他們又不會跟我們説,我只能通過這種不怎麼光明正大的手段來了解。”
而對於孩子的隱私有著不同看法的高女士説道, “我認為,孩子有隱私很正常,作為家長不能過於干涉,而應該適時地溝通交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但一定要注意方法,不要傷了孩子的自尊。自從女兒上了初二之後,就開始有了明顯的變化,一直很聽話的她有天居然朝我發了很大的脾氣,這可是從來沒出現過的現象,讓我很吃驚。但是我選擇了對她暫時冷處理,事後證明這樣做是對的。”高女士如是説。
原因
孩子為何總是不領情
進入青春期的學生與家長之間産生溝通上的矛盾並不鮮見,極端的情況下還導致了一些家庭悲劇的出現。家長與孩子之間本是最親密的關係,相對於未成年的孩子來説,家長處理事情更加成熟,能給孩子更多的幫助,可是這樣的幫助為何孩子們不領情?中學生絞盡腦汁“防備”父母,原因又何在?
一些中學生反映,和父母溝通起來比較困難,存在“代溝”,如果溝通難就只好不溝通。常常發生的情況是,家長要地位,孩子要權利。家長要成績,孩子要尊重。當兩者衝突激化時,往往引發的是家長的氣急敗壞甚至動手打罵。一些中學生説,既然大家的態度差,交流還不如不交流。這種對父母的躲避心理,也使孩子不得不尋找另外宣泄的平臺。
另外,由於壓力的增大和青春期的到來,孩子們有強烈的成人感和自尊心,喜歡獨立思考,不受約束,加上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點,看問題容易産生偏見,自以為與老師、家長對著幹很勇敢,因而盲目反抗,不顧家長的期望,衝動魯莽,拒絕一切批評,這也導致了一些溝通上的矛盾。
山東行知青少年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光年對本報表示,我們發現,父母認為的交流、教育和引導,有時在孩子心中是一種嘮叨,是在對自己成長的一種擔憂,是在不放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是在控制自己的言行舉止。而處在自我意識高漲、要求獨立自主、叛逆極端期的孩子怎會去接受父母的這種控制呢?
專家
愛護也要有的放矢
專家認為,新的社會發展給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家長,不僅要多從孩子的角度思索問題,還需要誠信。要與孩子經常進行心靈上的溝通,而不是通過偷看日記等方式了解孩子。父母應給孩子一定的空間,讓他們去想、去做自己的事情,在孩子的青春期階段給予有的放矢的關心。
張光年建議,青春期的孩子很難再聽進父母的話語,這個時期的父母應該努力成為孩子成長的陪伴者。家長們可以嘗試著做到以下幾點:一是不再去嘮叨孩子的成長,豎起耳朵,做一個好的傾聽者;二是在孩子不求助的時候靜觀其變,當孩子求助父母了,提供給孩子一些可供選擇的建議;三是想了解孩子,就需要了解孩子感興趣的一些內容,小説、音樂、網路等等,可以不精通,但至少要了解,不去做孩子厭煩的負向評價;四是重大家庭事務要開誠佈公地告知孩子,並聽一下孩子的意見,讓孩子在家裏有一種責任擔當,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