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尋人啟事

男子尋找被拐兒子7年不放棄 解救15名被拐兒童

發佈時間: 2014-10-15 10:37:48   |  來源: 南方日報   |  責任編輯: 張永生

  包子鋪小老闆孫海洋來深圳城中村剛賣了7天的包子,5歲的兒子孫卓就在他太累打個盹時被拐走。

  此後,他將包子鋪挂上“尋子店”招牌,他想讓來來往往的人們知道,他丟了兒子。

  7年過去,幸運沒有敲響他的家門。

  但機會來到他的身邊——他和其他家長的尋子經歷被香港導演陳可辛拍成電影《親愛的》,借助電影,孫海洋內心再次燃起希望之火。“我把這個真實故事搬上銀幕,因為我們寫不出那麼感人的故事。”導演陳可辛説。

  影視給孫海洋帶來數千條短信,以及淩晨人們撥響他的電話。很多女孩子問他要趙薇、黃渤的手機號碼,他不在乎這些人根本不是衝著他兒子來的,他希望對失蹤孩子的關注越多越好。在這個尋求關注量的時代,他害怕被遺忘。

  上週五,恰是孫卓被拐走的第7個年頭的事發時刻。孫海洋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時説,他和電影中的張譯不一樣,他沒有“找不動”兒子了,他還在尋子和幫人尋子。

  打盹之時,兒子“沒了”

  深圳白石洲下白石四坊25號店,店員麻利地把幾串熟食從分格湯鍋夾出一一裝好,遞給三三兩兩的食客。挂在洋快餐店的一塊“尋兒子店”廣告招牌,現在擱在二樓,照片褪了色。

  2007年10月1日,湖北監利人孫海洋盤下這家店舖賣包子。

  孫海洋因家貧小學輟學,18歲去武漢餐館打工,一年後賣兩角一個的包子賺了2萬元錢,引起全村轟動;後開服裝店又虧掉。孫海洋四處闖蕩,在湖南永順賣包子,生意火爆。

  2003年,兒子孫卓出生。

  “我不想我的小孩子呆在那個地方,和我小時候一樣窮苦,我想為孩子找一個出路,讓他生活在大城市,有好的教育。”孫海洋來到廣州,租個門面,開家有40個雇工的製衣廠,半年過去,幾十萬積蓄全虧掉。2007年10月1日,他來到深圳,在城中村白石洲重操舊業賣包子。國慶假期一過,8日,孫卓進了幼兒園。孫卓上學方便,讓他暫態感覺“這下舒服了,來對了”。

  9日下午7時半,這個時刻徹底改變了孫海洋的命運。他的兒子被人拐走。

  孫海洋報了警,但是他終究錯過了他的兒子。他拼命四處追,追到了華僑城沒有人煙的地方,天亮才回家。

  派出所立案後,因為監控缺失,難以偵查。孫海洋不死心,自己找到了附近超市監控拍下的畫面,但警方依然難以破案。加上幾天來幾萬張尋人啟事也沒效果,孫海洋決定“通過自己的方法找孩子”。

  他把原來包子店的招牌卸下來,重新做一個“尋兒子店”招牌,懸賞20萬元。“我要告訴全白石洲的人,這個家裏丟了一個小孩子,被人販子拐走了”。

  媒體紛紛報道此事,尋子店“火”了。這個招牌起作用了,很多人開始關注孫海洋。

  從來沒説“找不動”孩子了

  孫海洋驚奇發現,深圳2007年丟失兒童有30多個,於是他與失子家長組建了“尋子聯盟”。在此後7年的尋子路上,孫海洋扮演更多的是志願活動組織者角色。

  此時,調查記者、公益人士鄧飛也見到了孫海洋。鄧飛當時正在做一個拐賣兒童現象的調查報道。他採訪中發現,丟失孩子的家庭大多沒什麼文化,經濟實力不強,所以在找孩子的方式上創新不多,更多的是用一些笨辦法苦苦尋找。但他們非常堅強。

  鄧飛對深陷痛苦的孫海洋説:“我們自己做,讓人們看到。”孫海洋回憶,此後他走上公益之路,鄧飛這句話影響最大。

  以前發短信都不習慣的孫海洋,現在熟稔QQ、微信,微網志和網路論壇。“我是小學文化,寫得跟流水賬一樣,寫錯很多字。”孫海洋説。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