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湯的健康之道
發佈時間: 2014-10-13 12:05:55 | 來源: 中青網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人們常説,三餐合理,就一定要“幹稀搭配”,四菜還要配一湯。廣義的湯,包括用餐前後和用餐過程中喝進去的一切液體食物,包括甜湯、鹹湯,包括清湯、奶湯,包括魚肉海鮮湯、粥湯,也包括淡茶水和白水。它們的共性,就是含有大量的水分,能在胃裏佔用很大的體積。
甜湯裏有大量的糖,鹹湯裏的鹽分十分可觀;去掉油的清湯,含有可溶性多肽、氨基酸、肌酸、嘌呤等容易吸收的含氮物;有浮油的湯,是脂肪的來源;乳白色的湯,是脂肪和蛋白質發生乳化作用的結果,也是脂肪的來源;粥湯裏含有少量容易吸收的澱粉。淡茶水含有鉀和少量多酚類物質,白水則只有H2O分子。明白了湯的內容,也就容易理解各類人應當怎樣喝了。
胃腸不好怎麼喝?
對於那些胃腸消化功能低下,甚至身體極度衰弱而又營養不良的人來説,雞湯、肉湯裏含有最容易快速吸收的含氮物,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讓體能感覺振作一點,它們受到推崇是很可以理解的事情。
因為含有這些可溶性含氮物的湯能夠刺激消化液的分泌,對於胃腸不好、食欲不振的人來説,用餐時先喝一小碗湯,的確是有益的做法。因為這些人通常脂肪消化能力也比較弱,所以雞湯、肉湯宜去掉大部分浮油。
此外,粥湯也有類似的效果。它們雖然含氮物少一點,但是含有可溶性的澱粉,以及澱粉的碎片糊精。它們也有刺激胃酸分泌的效果,所以,胃腸功能低下的人用餐前先喝一小碗熱乎乎的粥湯,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只是,由於湯會佔用一部分胃的容積,而體弱者和消化不良者通常胃動力不足,所以,喝湯以一小碗為宜,100-200毫升的樣子。飯間喝很多湯,或者飯後再大量喝湯,對於胃下垂的人是不適宜的,因為這會讓胃部更為沉重。同時,對胃液分泌不足的人也不合適,因為有稀釋胃酸的問題。
想要減肥怎麼喝?
對於減肥者來説,目標是少吃食物。這時候也可以借助喝湯,只是湯的品種和時間需要調整。按研究證據來看,最佳的喝湯時間是餐前20-30分鐘。因為這時攝入水分能夠減少一餐中的“自主能量攝入”。也就是説,如果餐前半小時喝了湯,不管是茶水還是米湯,能略微減少後面正餐時的食量。不過,這種作用僅限于提前喝,一邊用餐一邊喝是沒有減少食量效果的。但也有研究表明,邊用餐邊喝湯,雖然沒少吃東西,卻能夠增加用餐後的飽腹感,讓第二餐餓得晚一點。這也算得上是個好效果。
需要説明的是,喝湯這種抑制食欲的效果,僅限于低能量的湯,比如茶水、清湯、稀粥湯等。如果喝的是脂肪含量高的油湯和濃奶湯,那麼少吃點東西的效果,還抵不過湯中脂肪增加的熱量大呢。
三高患者怎麼喝?
對高血壓患者來説,喝湯有利養生的説法,僅限于沒有油沒有鹽的湯。鹹湯所帶來的只有麻煩,因為用餐喝湯可能會加劇食鹽攝入過量的問題,非常不利於血壓的控制。
世界衛生組織推薦一個人每日攝入的食鹽量不應超過5克,我國的推薦是不超過6克。所以,高血壓病人更適合喝沒有鹹味的粥湯,比如小米粥湯、玉米片湯,其中含有較為豐富的鉀,對於血壓控制有利。喝淡綠茶、菊花茶等,是更好的用餐選擇。
對高血脂患者來説,含脂肪的湯也不是好選擇。乳白色的湯是可溶性蛋白質和脂肪微滴形成的,如今人們不缺脂肪,也不缺這點可溶性蛋白質,當然更不會缺鹽。所以,最好和高血壓患者一樣,用餐時選擇喝白水、粥湯和淡茶。
對糖尿病人來説,除了一樣需要控制油和鹽之外,還要考慮到湯的血糖反應。粥湯並非絕對不可以喝,但只能是很稀的品種,最好不是大米粥的湯。因為較濃的粥湯中含有極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會快速升高血糖。
哺乳媽媽怎麼喝?
哺乳媽媽需要大量的水分,喝湯是有必要的。只是,因為懷孕期間已經增加了體重,身體自動儲存幾公斤的脂肪,專門用於泌乳需要,三餐食物也不算特別寡淡,就沒必要再從湯中補充太多“油水”了。母親吃得太油膩,乳汁中脂肪含量也會高,對寶寶正常生長髮育並沒有什麼額外好處。
需要降低體重恢復腰身的哺乳媽媽,更適合喝去掉浮油的湯,而要少喝油膩的湯,少喝乳白色的奶湯。特別值得推薦的是雜糧、雜豆煮的粥湯,因為這些湯富含B族維生素,而且脂肪含量為零。如果媽媽只吃精白米精白麵,膳食中B族維生素不夠,乳汁中的含量也會下降,寶寶就會缺乏維生素,影響正常生長。此外,關於喝湯,還有很多老生常談的叮嚀。
不要喝太燙的湯,因為人體蛋白質在60度以上會發生變性,變成“熟肉”一樣的狀態。天天用滾燙的湯來燙傷自己的口腔黏膜和食道黏膜,是一件多麼自虐的事情。
不要經常吃湯泡飯。其實湯泡飯並沒什麼毒性,唯一的麻煩是它容易造成飯粒沒有嚼爛就吞下去的效果,而我們的胃裏是沒有牙齒的,要把這些整粒的飯揉碎並消化掉,是一件極為辛苦的工作,胃功能不夠強大的人往往會不堪重負。
痛風病人要控制膳食中的嘌呤含量,而魚湯、肉湯、海鮮湯中含有相當高的核苷酸類物質。各種甜味飲料和甜湯也是不合適的,因為糖會促進內源性尿酸的生成。所以,痛風病人最好直接喝淡茶、稀粥湯和白水,各種鹹味鮮湯和甜湯、甜飲料都應當遠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