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 健康幫能量

維吾爾族青年靠賣羊肉串資助貴州貧困學生

發佈時間: 2014-09-18 18:54:51   |  來源: 人民網   |  責任編輯: 郭紅濤

                                    原標題:新疆遠方客 貴州一分子(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4年前,29歲的維吾爾族青年阿裏木江·哈裏克(見圖。資料照片)離開新疆老家,帶著他全部身家——一個烤箱,輾轉大半個中國,來到貴州畢節,一待就是10餘年。並不富裕的他,依靠賣羊肉串,資助貧困學生,與當地群眾交知心朋友,用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民族團結的和諧樂章。

  “這是我的第二故鄉”

  10多年光陰如白駒過隙,阿裏木江變成了地道的畢節人。

  為何選擇在畢節紮根?阿裏木江説:“畢節人給我很多幫助,我很感動。”

  阿裏木江出生在新疆和靜縣的一個維吾爾族家庭,當過兵,1997年離家外出謀生。輾轉北京、鄭州、北海、昆明等多地打工,阿裏木江最終因為一次次的感動,留在了畢節。

  回想起初到畢節的那個夜晚,阿裏木江記憶猶新。背著一隻烤箱,兜裏揣著10元錢,與10多個“背篼”一起住在一間沒有鋪蓋的房間裏,阿裏木江憂心忡忡:“以後的生活該怎麼辦?”

  “幸虧劉老二給了我100塊錢,還幫我在他的酒吧前擺起燒烤攤。”劉老二,名叫劉炅,阿裏木江來畢節之初,在他的酒吧裏吃住了兩年半,兩人結下深厚的情誼。

  “大家都當過兵,他又是名遠方人,我覺得應該幫他一把。”劉炅説,儘管當時自己也欠債不少,但他認為應該幫助這位維吾爾族兄弟。

  靠著在酒吧門口賣羊肉串,阿裏木江漸漸在畢節立足。“這些年我都是在畢節過年,無論是領導幹部還是普通百姓,每年都有人接我到家裏過年……只要我有困難,大家都會伸出援手。”最讓阿裏木江感動的是來畢節的第三年,時任畢節市大方縣縣長的彝族幹部李玉平盛情邀請他到家裏過春節,還將他介紹給家人朋友,教他唱彝歌、跳彝舞。“我很感動,沒覺得自己是外鄉人”,阿裏木江説。

  在畢節的10年間,阿裏木江收穫了貴州各級黨委政府、各族同胞的關愛和支援,他決定把自己變成貴州的“一分子”——把戶口從新疆遷到貴州,在畢節定居。2009年9月,阿裏木江正式成為畢節市市民。

  “我在貴州有各個民族的朋友,從未感到過孤單和無助,生活像在家鄉一樣溫暖。這裡就是我的第二故鄉。” 阿裏木江説。

  “想為大家庭做點事”

  貴州人的真情關懷,讓阿裏木江萌生了獻愛心回報的念頭。

  2002年,阿裏木江捐出了第一筆助學捐款。那年春天,阿裏木江從鎮遠縣經過,幫助撲滅了一場山火,當地林業局獎勵他300元獎金。回到畢節後,他自己補上200元,捐給當時畢節學院一名叫趙敏的貧困學生。

  2007年夏天, 阿裏木江聽説大方縣達溪鎮聚河小學有181名孩子沒有書包,就與貴州都市報記者朱光倫一道,租了一匹馬馱著書包和文具,來回走了7個多小時的山路,把書包送到孩子們手中。

  雖然賣羊肉串的收入不多,但能幫助有需要的人,阿裏木江覺得很快樂。“我受過貴州人的幫助,也想為這個大家庭做點事,用實際行動回報社會”。

  在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設有一項“阿裏木江助學金”。阿裏木江每年捐資5000元,加上該學院補充的5000元,每年獎勵20名貧困生。“助學金金額不大,但它體現著一名少數民族同胞的愛心,從德育教育、各民族互幫互助的角度看,資金小而意義大。” 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湯宇華説。

  不僅僅是捐資助學,任何需要阿裏木江的地方,他都樂於伸出援手。2006年,金沙縣境內發生一起維吾爾族同胞與當地群眾因生意引發的糾紛,由於語言不通,公安機關在辦案時束手無策。當地民族宗教事務部門迅速與阿裏木江取得聯繫,希望他到現場幫忙。阿裏木江二話不説,挂掉電話就驅車前往,順利幫助當地政府解決糾紛。這些年阿裏木江幫助化解的類似矛盾糾紛不下10件。

  “走哪都為團結盡份力”

  2012年,為照顧即將生産的老婆,阿裏木江回到新疆老家。可不管走到哪,阿裏木江都想著為民族團結盡一份力。

  在新疆和田縣英阿瓦提鄉,阿裏木江和當地的駐村幹部一起,走村串寨,給當地的維吾爾族同胞開設道德講堂。阿裏木江説,“過去一年多我講了100多場民族團結課,每場聽課的群眾不少於500人。我就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大家,只要各民族融洽相處,日子就會越過越好。” 過去一年多時間裏,伊犁、哈密等許多地方都留下了阿裏木江的足跡。

  阿裏木江的身影還頻繁出現在各種受災現場。2008年汶川地震,他積極捐款;2010年玉樹地震,他掏錢買了上萬元的救災物資直奔玉樹,並與子弟兵一起為災民搭建帳篷、運送物資;2012年雲南彝良地震,阿裏木江與朋友一起奔赴災區,捐款4.5萬元;今年雲南魯甸地震,阿裏木江親自赴災區為當地群眾做手抓飯……

  談到打算,阿裏木江説:“等孩子大一些,我們一家人還是要回到畢節。”在畢節建一所留守兒童學校,成為阿裏木江目前最大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