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濱城:醫者仁心是破解醫患矛盾“死穴”良方
發佈時間: 2014-09-16 11:07:18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見到樓濱城時,章蓉已經無法抑制激動的情緒,淚水奪眶而出。她攙著78歲的樓濱城緩慢走進自己不算寬敞的小屋,這一天,章蓉整整等了21年。
窗外,一場中雨淅淅瀝瀝下了一整天。忻州,這座位於山西中北部的古城,正在加快邁入深秋的步伐。
這些年,她思念樓濱城,如同子女想念父親那樣,心中有説不完的心裏話,如果沒有樓濱城,她的生命可能在21年前就已終止。
1993年11月20日,身患“怪”病且有身孕的章蓉被父親背著從忻州趕到北京,輾轉奔波于幾家醫院之後,他們來到以治療血液病著稱的北京醫科大學人民醫院(現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急診室。這時,章蓉的白血球細胞數不到正常水準的十分之一。
“當時押金就要4萬塊,對一個農民家庭來説簡直是天文數字。我都買了回去的票,樓(濱城)教授叫住我們,説有多少錢,先按多少錢治。”憶及往事,章蓉的父親仍一臉激動。
“我們技術一般,就是‘良心’較好。”已于2000年從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診科退休的樓濱城回憶説,他當時擔心,白細胞只有400的章蓉回去感染死亡、一屍兩命。
樓濱城至今還清晰記得,章蓉當時的生命體徵非常嚴重,開始大把脫髮,高燒不退,皮膚呈暗紫色。
“當時我從直覺判斷,懷疑她患了急性放射病,需要立即隔離。”樓濱城説。第二天,他與當時的衛生部工業衛生實驗所有關專家進行會診,經過淋巴細胞染色體畸變分析,12月30日,確診章蓉患有骨髓型中度急性放射病。
對樓濱城來説,這是他多年從醫生涯中惟一一次遇到放射病病例。亦是他從醫50多年來,最為“驚心動魄”的一次。
據了解,樓濱城在1963年大學畢業後,師從著名的血液病專家陸道培院士,從事臨床工作,培養了嚴謹、認真的工作作風,在1983年至2000年期間,他一直在急診一線工作,搶救了大量垂危病人和診治了許多疑難病症,並培養出一支急診隊伍。
特別是1993年確診全國首例放射源不明的急性放射病,因故事生動,情節曲折離奇,而登載于國內大小報刊,獲全國同行好評。
“我當時想,如果能用一千元治好患者的病,絕不讓他們花兩千元,”樓濱城説,醫者仁心,如果你沒有這樣的修養,如何能成為一名好的醫生?
在他看來,醫生是可以“打開患者肚子”的人,他們非常信任你,“然而個別醫生的‘心’變了顏色,恨不得要將患者口袋裏的錢都掏空。”
近年來,中國醫患關係日趨緊張,醫療糾紛日益增加,一方面經常有病人投訴、毆打甚至殺死醫務人員的事件發生,另一方面醫務人員也多有抱怨。為什麼低技術時代擁有高滿意度,高技術時代反而遭遇低滿意度?也許,這正是單純生物醫學模式的“死穴”:重技術、輕感受;重客觀、輕主觀;重循證、輕敘事;重醫療、輕照護。結果,醫生做得越多,醫療糾紛越多;醫生承諾越多,患者抱怨越多。醫學佔領了技術的制高點,失去了人文的制高點。
樓濱城告訴記者,現在之所以醫患關係這麼緊張,有些因素是與醫生的醫德有關聯,如果成為一個好醫生,首先要成為一個好人,至少不是個壞人。
“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誰也不願意讓自我保護與醫者仁心相互對立。”樓濱城説。
對於現狀,讓他感慨的是,當醫生都不願意冒風險時,醫學怎麼能進步?患者怎麼能受益?醫患矛盾的今天,不僅與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滯後相關,與公眾健康素養較低相連,也與新聞輿論的“放大效應”有關。解開死扣,消除戾氣,需要消除制度缺陷,更要彌補精神缺陷。只是,這需要一個過程,需要“誓願普救含靈之苦”的醫者,堅守著初心。
今日,樓濱城在山西太原獲得第一屆“生命衛士”中國急診醫師特殊貢獻獎,對於這位即將步入耄耋之際的老人來説,這份獎項,或許能夠給更多年輕醫生找到一條破解醫患矛盾“死穴”的“良方”,關注病,更關注人;讀懂病,更讀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