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患攜手戰勝淋巴瘤
發佈時間: 2014-09-02 10:20:35 | 來源: 新民晚報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也許沒人能體會電影《搜索》中女主角葉藍秋檢查出“淋巴瘤晚期”後選擇跳樓自殺的心理歷程。但新聞主播羅京因淋巴瘤英年早逝留給世人的驚愕,著名“大V”李開復患淋巴瘤後在微網志上發的那句“癌症面前,人人平等”帶給人們的無奈,卻使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淋巴瘤,更有甚者從“談癌色變”變成了“談瘤色變”。
淋巴瘤是發病率增長最快的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據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統計,目前上海市每10萬人群中惡性淋巴瘤的發病率:男性為 9.31,女性為 7.88,而同期我國該疾病的發病率為10萬分之6.68,這些數據顯示上海人淋巴瘤的發病率已高於全國平均水準。
惡性淋巴瘤常發生於青壯年,發病原因至今不明。通常認為可能與病毒感染有關,如EB病毒和Burkitt淋巴瘤發病有關;細菌感染如幽門螺旋桿菌會導致胃黏膜相關性淋巴瘤;環境因素如長期接觸殺蟲劑或農藥,都可能誘發淋巴瘤。城市人群中辦公一族承受巨大工作壓力,再加上飲食不當、經常加班、長時間處於一種疲憊狀態,身體免疫功能低下;不少人追求美觀經常染發等,這些都可能導致惡性淋巴瘤的發生。所以淋巴瘤似乎更“青睞”城市人群。
淋巴瘤早期症狀不典型,其首發症狀個體差異大,病變可發生在身體的任何部位,稱得上是腫瘤中的“變色龍”。淋巴結腫大是最常見的淋巴瘤症狀,而且這種淋巴結的腫大是不痛的,可逐漸增大。一般而言,先侵犯身體淺表部位或縱隔、腹膜後、腸係膜上的淋巴結,大小可從黃豆到紅棗不一,後期可融合成巨大腫塊,部分患者可能以肝、脾腫大為首發症狀。由於病變彌散,早期患者行肝脾B超或CT掃描也很少有大的佔位病變,因此不易發現。累及胃腸道患者,則有腹痛、腹瀉、便血、腹部腫塊等症狀,常因胃腸鏡檢查或腸道腫塊切除手術而發現。約10%的患者有比較隱匿的病灶,但可有週期性低熱、皮疹、皮膚瘙癢、夜間出汗增多和消瘦等全身症狀。因此如果頸部、腹股溝和腋下淋巴結出現無痛性的進行性腫大及其他上述症狀,就應去醫院尋求血液專科醫生的幫助,根據情況進行B超等影像學檢查、淋巴結或腫塊穿刺活檢術以排除淋巴瘤。病理檢查是確診淋巴瘤的最可靠手段,對明確淋巴瘤類型及制訂以後治療方案有重要指導意義。目前先進的PET/CT技術可對腫塊進行良惡性的鑒別,對分期和治療後療效的評價也很有價值。
對於確診的淋巴瘤患者,如何使他們恢復健康?同樣是淋巴瘤患者,有的人很快病情惡化,有的人卻可以控制病情—比如,霍英東是1983年發現患病,但他通過積極治療,又很好地生活了23年。原因何在?規範化、個性化循證診療是關鍵。面對腫瘤,患者容易出現對疾病的恐懼感,或者過度焦慮情緒。因此,掌握正確的疾病防治知識,樹立健康的治療態度尤為重要。此外,在與病魔鬥爭的過程中,以積極的心態配合專業醫師,堅持淋巴瘤的規範化治療是獲得治愈的重要因素。目前,淋巴瘤的治療以多學科的綜合治療為主,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及治療經驗的不斷積累,淋巴瘤患者無論近期療效還是遠期生存都有了很大進展。由於聯合化療和放射療法的合理應用,造血幹細胞移植的積極開展,單克隆抗體、蛋白酶抑製劑等分子靶向藥物的出現,對中低惡性程度淋巴瘤的治愈率已有大幅提高。越早診治,治愈機會越大,70%的早期患者可治愈,即使高惡性度淋巴瘤患者,也有60%可控制病情。
(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血液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