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怎樣的心理狀態才算健康
發佈時間: 2014-08-29 14:09:59 | 來源: 中國網-健康中國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1.充分的安全感。安全感需要多層次的環境條件,如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工作環境、家庭環境等等,其中家庭環境對安全感的影響最大。俗話説,家是躲避風浪的港灣,有了家才會有安全感。
2.充分地了解自己。就是指能夠客觀分析自己的能力,並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斷。能否對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觀正確的判斷,對自身的情緒有很大的影響。如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能力,勉強去做超過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會得不到想像中的預期結果,從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敗的打擊;過低的估計自己的能力,自我評論過低,就會缺乏自信心,甚至産生抑鬱情緒。
3.生活目標切合實際。要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家庭條件及相應的社會環境來制定生活目標。生活目標的制定要符合實際,而且還要留有餘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的承受能力。
4.與外界環境保持接觸。這樣一方面可以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以便更好地適應環境。老年人退休在家,如果閉門不出,常會産生抑鬱或焦慮情緒。老年活動中心、老年文化活動站以及老年大學的設立,為加強老年人與外界的聯繫提供了必要的外部條件。
5.保持個性的完整與和諧。個性中的能力、興趣、性格與氣質等各個心理特徵必須和諧而統一,這樣生活中才能體驗出幸福感和滿足感。例如一個人的能力很強,但對其所從事的工作無興趣,也不適合他的性格,所以他未必能夠體能到成功感和滿足感。相反,如果他對自己的工作感興趣,但能力很差,力不從心,也會感到很煩惱。
6.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在現代社會中,為了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就必須不斷學習。比如:不學習電腦就體會不到上網的樂趣;不學習健康新觀念就會使生活仍停留在吃飽穿暖的水準上。而且學習可以鍛鍊老年人的記憶和思維能力,對於預防腦功能衰退和老年癡呆有幫助。
7.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情感方面的聯繫是人際關係的主要內容。在人際關係中,有積極的關係,也有消極的關係,而人際關係的協調與否,對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響。
8.能適度地表達與控制自己的情緒。對不愉快的情緒必須給予宣泄,但不能發泄過度,否則,既影響了自己的生活,又加劇了人際矛盾。另外,客觀事物並不是決定情緒的主要因素。情緒往往是通過人們對事物的評論而産生的,不同的評價會引起不同的情緒反應。比如有一位老太太,大兒子是曬鹽的,小兒子是賣傘的。老太太總是發愁,陰天她為大兒子擔心,晴天為小兒子擔心。後來,一位心理醫生對老太太説:“您真有福氣,陰天您的大兒子賺錢,雨天您的小兒子賺錢。”老太太一想很有道理,便高興起來。
9.有眼度地發揮自己的才能與興趣愛好。一個人的才能與興趣愛好應該對自己有利,對家庭有利,對社會有利。否則只顧發揮自己的才能和興趣,而損害了他人的利益,就會引起人際糾紛,而增添沒必要的煩惱。
10.在不違背社會道德規範的情況下,個人的基本需要應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當個人的需求能夠得到這種滿足時,就會産生愉快感和幸福感。但人的需求往往是無止境的,不可無限擴張,要在法律與道德的規範下,去滿足個人適當的需求。
(中國網健康中國綜合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