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 健康幫能量

好人蔡洽紅捐獻骨髓傳遞大愛

發佈時間: 2014-08-28 09:34:11   |  來源: 南方網   |  責任編輯: 郭洪濤

  她以血脈真情書寫陌生人的生命之歌;她堅持善良,以樸實而平凡的言行,鑄就了一座無言的愛之豐碑!她,就是廣州市天河中學的教師蔡洽紅。

  蔡洽紅是天河中學一名高中生物教師,她敬業樂業並且深受學生愛戴。在2006年11月一次獻血的時候,通過獻血站的宣傳介紹,機緣巧合下成為了造血幹細胞的志願捐獻者。2006年11月,當我們還對造血幹細胞這個概念很模糊的時候,她就已經成為一名造血幹細胞志願捐獻者。

  面對脆弱的生命使命感油然而生

  在2006年11月成為造血幹細胞志願捐獻者之後,她的骨髓資訊存進了中華骨髓庫,名字也隨之載入了志願者名單。

  2011年5月,蔡洽紅接到一個陌生電話,對方稱是中華骨髓庫的工作人員,告知她與一名血液病患者的白細胞表面抗原吻合,對方需要她的骨髓捐贈。聽著對方的闡述,她從開始的半信半疑變為後來的萬分驚訝和激動。

  因為消息來得太突然,蔡洽紅心情異常複雜,一方面為能挽救一條生命而感到慶倖,另一方面為對抽血扎針而感到恐懼。由於她的血管非常細,每次抽血都比較困難,有時要扎三次針才能成功抽到血。隨之從工作人員口中進一步了解到,骨髓的具體資訊還需經過進一步的檢查,只有達到吻合度50%以上才能進行捐獻。

  這時她回想起人群中骨髓吻合度達50%以上概率不到百萬分之一,雖然我國人口較多,但畢竟加入中華骨髓庫的人數比較少,所以能在骨髓庫中找到相吻合的配型是極其困難的事情,所以如果她不捐贈,那患者生存的希望就太過渺茫了。經過一番思想鬥爭,她欣然回復工作人員:“我願意做進一步的骨髓檢查!”

  挂電話後的第二天,蔡洽紅如約到達廣州市陸軍總醫院,經過數次配型化驗,她成為那位患者最合適的、也是唯一的一個捐贈者。蔡洽紅心想:“我是那位患者唯一的希望,我沒理由、也不能拒絕。”在脆弱的生命亟需拯救時,她堅定地選擇捐獻。

  痛苦的捐獻過程也阻擋不了她的善心

  住進病房的第一天晚上,蔡洽紅輾轉反側,難以入眠,在黑夜中偶然會聽到一兩聲淒烈的呼叫,可能是某病人家屬呼喊醫生搶救的聲音。再想到前幾天自己在醫院看到的一幕幕患血液病的這些患者們脆弱的樣子,不禁感嘆自己有機會能夠拯救一條生命,心裏也肯定了當年加入中華骨髓庫的選擇。

  最大的考驗到來了,分離造血幹細胞是捐獻骨髓最重要的步驟,分離所用的針頭相對平時抽血的針頭要大兩到三倍,大號針頭對於血管細小的她而言是一種極大的挑戰,經過護士多次努力嘗試之後終於成功將針插入,卻發現機器數據顯示供血血壓不夠,這時護士鄭重的提出,只能改在頸部血管取血,否則血壓過低無法將血液泵出,捐獻無法繼續。

  但從頸部血管取血要比手臂取血痛得多,據説許多男子漢都難以忍受這種疼痛,蔡洽紅歷來非常怕痛,但作為患者唯一一根救命稻草,她還是堅持説:“怎樣多,怎樣抽。”幾經嘗試,針終於成功插入頸部血管,而蔡洽紅早已疼得大叫流淚。

  就這樣,蔡洽紅憑著僅剩的意志力,經過4個小時與血壓偏低作戰,終於成功採集到一部分造血幹細胞。

  醫生告訴她:“今天採集到的幹細胞濃度比較低,由於患者比你重,所以明天再採集一次數量才夠。”她明白明天還得打場硬戰,但她欣然接受,她回應:“這一點點的痛楚如果能換回一條生命,比什麼都值得。”

  第二次的採集過程一度出現血壓過低,機器不斷報警,護士説要用力握壓壓力球升高血壓才能繼續採集。

  過程中只聽到護士在耳邊不斷提醒,“躺在這裡不能動,針頭很粗,只要稍微動一下就可能穿破血管。”為了保證分離成功,她只能筆直地躺在床上,偶爾翻動腿部也必須小心翼翼。這過程中雖然辛苦,但她咬牙堅持。就這樣,她憑著僅剩的意志力,她又成功採集到一部分造血幹細胞。

  蔡洽紅千里捐髓搭起兩個陌生人之間的血緣親情,同事們都説她古道熱腸,于大愛無疆的樸實中,深深地把“與人為善,樂於助人”的信念烙在心底。她就是這樣,無論是面對自己的親人或學生,還是素未謀面的陌生人,總能置身於平常繁瑣忙碌工作的點滴,盡情詮釋那份發自內心的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