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逐步低齡化
發佈時間: 2014-08-27 14:25:45 | 來源: 中國青年網 | 責任編輯: 郭洪濤
“肝血管內皮細胞瘤”本是肝臟血管瘤中的良性腫瘤,嬰兒期最常見的腫瘤。但惡性的肝血管瘤較為罕見。因此對於家長應給予對與嬰兒型肝血管瘤的重視。 近年來,腫瘤兩字頻頻出現在我們各大報紙媒體中,腫瘤的發病類型成多元化,年齡也更低齡化。近日,就有媒體報道一名一歲大的嬰孩被診斷為惡性“肝血管內皮細胞瘤”,嚴重危及孩子的生命。
肝血管瘤發病隱秘,女性多於男性
楊主任表示:肝血管瘤發病年齡多樣化,除嬰兒是它的“專寵”,30—50歲的女性也是它的“最愛”。據有關文獻報道,男女肝血管瘤發病比例約為1:3—6.女性是男性的2.56倍。有學者認為,雌激素水準的變化跟肝血管瘤發生有相關聯繫,而女性雌激素明顯大於男性。
據悉,多數肝血管瘤無明顯不適症狀,初始較難查出隱匿血管瘤。影像學檢查(如B超、CT、MRI)是目前診斷肝血管瘤的主要方法。綜合文獻報道提示肝血管瘤B超確診率為57.0%-90.5%,超聲造影為94%,CT為73.0%-92.2%,MRI為84.0-92.7%,肝動脈造影為62.5%。
肝血管瘤大於5CM的常見症狀
由於肝血管瘤在初期時症狀不明顯,直到增大於5CM以上時,患者可能回出現非特異性的腹部症狀。如:
(1)腹部包塊:包塊有囊性感,無壓痛,表面光滑或不光滑,在包塊部聽診有時可聽到傳導的血管雜音;
(2)胃腸道症狀:可出現右上腹隱痛和不適,以及食欲不振、噁心、嘔吐、噯氣、食後脹飽和消化不良等;
(3)壓迫症狀:巨大的血管瘤可對周圍組織和器官産生推擠和壓迫。壓迫食管下端,可出現吞咽困難;壓迫肝外膽道,可出現阻塞性黃疸和膽囊積液;壓迫門靜脈系統,可出現脾大和腹水;壓迫肺臟可出現呼吸困難和肺不張;壓迫胃和十二指腸,可出現消化道症狀等;
(4)肝血管瘤破裂出血,可出現上腹部劇痛,以及出血和休克症狀,是最嚴重的並發癥之一。
肝血管瘤的手術治療與非手術治療
當前對於肝血管瘤的治療方法有手術和非手術兩大類型,並沒形成統一標準,需結合患者自身的情況進行指定。手術包含:肝段切除術、肝血管瘤剝離術、腹腔鏡肝切除術、肝移植、肝動脈結紮等。非手術包含:肝動脈栓塞術、射頻治療、鐳射治療、硬化劑治療等。
楊主任表示,肝血管瘤直徑>4-5cm就應手術治療,一般地説笠約3/4的病例可以完全切除,但對於範圍較大,位置較深特別是面頸部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蔓狀血管瘤往往較困難,主要的危險是大量出血,面頸神經血管豐富,較深部位的海綿狀血管瘤常侵犯肌肉,徹底切除累及下常組織多,影響下常組織器官功能。非手術治療有的優點是出血較少,短期效果佳,但並發癥較多,且易復發。
肝血管瘤治療應注重解決出血量和避免並發癥
血管瘤治療的重點在於如何解除症狀及預防性控制巨大的、多發性的血管瘤引起的並發癥及破裂出血可能,同時還應充分考慮到可能不同治療方案帶來的相應的並發癥,對有爭議尤其無臨床症狀體徵患者,切勿過度治療,帶來不必要的並發癥。
生物電漿微創超導技術是一種出血少,並發癥小的最新血管瘤治療方式。它是一種採用微創導入方法在血管瘤瘤體內誘導産生組織間電漿電流,瞬間産生生物分子電漿變性效應,使畸形血管閉塞,阻斷血管瘤血流通道,達到消除血管瘤不復發的最新治療模式。這種治療方法在治愈後不會留下組織缺陷或出現功能障礙,適應各年齡階段人群。這種治療方式被《當代醫學期刊》多次報道,被譽為治療血管瘤的最佳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