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 今日熱點

醫改:解放醫療生産力  鼓勵多點執業“還醫生自由”

發佈時間: 2014-08-25 08:25:59   |  來源: 人民網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原標題:解放醫療生産力 鼓勵多點執業“還醫生自由”

  花小錢,辦大事,如何更加高效地實現醫改的目標呢?長期從事醫療衛生報道的人民日報高級記者白劍峰認為,中國醫改應該更加關注防病。而在解放醫療生産力方面,鼓勵多點執業“還醫生自由”是第一步。

  花小錢辦大事

  中國醫改更重要的是防病

  醫改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比如説美國是一個市場主導型的醫療體制,現在的衛生投入佔到GDP的16%-17%,每人平均衛生投入是七千美元,這個數據相當於中國每人平均GDP。它的投入是世界上最高的,但是它的健康績效並不理想。英國就是一個政府主導型的,建立在高稅收的基礎上。英國很多地方是免費醫療,但是這個費並不是政府創造的,而是每一個公民納稅來的,羊毛出在羊身上。德國模式與中國最接近,要求企業強制給員工上醫療保險,個人繳納一部分,社會繳納一部分。但是,它建立在高就業的模式上。

  白劍峰認為,任何一種制度都是有利有弊,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醫療制度,既有歷史原因,也由國情國力決定。“中國式醫改的辦法,就是要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醫療衛生制度。”

  我們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多、底子薄、城鄉差距大。所以,要力爭用較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健康收益。“預防的投入是一種最高效的投入。在預防上投入一塊錢,可以節約八塊錢的治療費用,甚至節約一百塊錢的中末期搶救費用。我們不可能像發達國家那樣投入巨大的資金在治療上,所以要把有限的資金用在預防上。”白劍峰認為,中國式醫改更重要不是治病,而是防病。

  當前,我們的醫生更多的忙於治病,而疏于科普和防病。“這好像在一條河流上,我們不在源頭上堵住那些跳河的人,而是在河流的下端去打撈,結果你越打撈越忙。我們醫生應該站在上游,讓更多人避免掉入河裏。” 白劍峰説。

  中醫強調“治未病”的理念,中醫藥有著“簡便驗廉”的優勢,而且,這樣就可以節約很多的醫療費用,符合中國國情。

  解放醫療生産力

  多點執業調動醫生積極性

  我國醫療資源總體不足,而且分佈不均,利用不合理,造成很大的浪費。所以,解放醫療生産力,是當前的一個主要任務。一方面要增加優質醫療資源的供應總量,動員更多的社會資源參與辦醫。另一方面,要優化醫療資源的配置,更加合理地利用資源。

  “人是生産力中最活躍的因素,醫生是醫改的主力軍,現在這個主力軍的積極性不夠,所以要推動醫改,眼下最急迫的就是如何調動醫生的積極性。”白劍峰説。

  現在的體制下,醫生實際上被束縛成為某一家醫院壟斷的資源,而不是社會共有的資源。“在醫院裏面論資排輩,年輕的醫生想做手術都得排到後半夜。醫院之間也是按級別劃分,高一級的醫院,獲得的資源越多,優秀的人才,科研的經費和職稱的數量是成倍增加。反之,基層醫院什麼都沒有,留不住人,也成長不起來,沒有好醫生,也沒有患者。”白劍峰説。

  而大醫院的醫生,其高強度的勞動也無法獲得陽光回報。比如,事業單位規定人力成本不能超過30%,醫生拿不到合理的高收入,部分醫生就選擇了週末走穴或者收取灰色收入來作為補償。這種收入非常不合理,也是非常危險的。

  白劍峰認為,解放醫療生産力,最根本的就是解放醫生,讓醫生成為自由職業者,讓他自由流動起來。醫生可以在公立醫院全職,也可以兼職,可以成立合夥人的診所,也可以自己申辦私人診所。這樣醫生就會把自己的時間充分讓給患者,患者也可以在家門口就可以看到好醫生,不用擠到大醫院裏面。

  同時,他們的薪酬由市場來認定,能夠更有尊嚴、更陽光執業,這樣調動了醫生自己的積極性,並且紅包和回扣的現象會大大減少,對整個社會都是有好處的。醫生的多點執業是自由執業的第一步,最終目的是從多點執業過渡到自由執業。

  避免無序就醫

  形成社區醫療守門人制度

  現在我們不僅有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還有一個看病亂的問題。病人都在無序地流動,不管小病大病,都是直奔三級醫院。“我問過很多的三甲醫院的專家,接診的病人當中有多少是疑難重診,有多少是真正需要你來診治的,他們説連一半都不到,有一多半都是亂投醫的,不需要來這裡看,基層完全能夠解決。但是,他説來你這兒看踏實,你這裡掛號費也不高。”白劍峰説。

  改變這種現狀,必須建立一個有序的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制度。

  去年10月起,青海省已實施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分級診療制度。需住(轉)院的參保患者,應在統籌地區內遵循“鄉鎮中心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一級定點醫療機構(首診醫療衛生機構)——二級定點醫療機構——三級定點醫療機構”分級診療和轉診的程式。否則無法進行醫保報銷。

  對此,白劍峰認為,這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有些人是願意不惜一切代價尋找最好的資源,因為生命比金錢更重要。所以,強制還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更好的辦法是,建立家庭醫生制度以後,有一批信得過的優秀社區醫生讓病人留在基層。

  “在很多國家,都有這種社區守門人制度,每個人只要到了社區,你的醫生會主動跟你聯繫的,説以後你的健康就由我來負責。當你生病了以後,你首先就會打電話給你的家庭醫生或者社區醫生,他再根據病情,自己能解決就解決,解決不了就轉送到到更高一級的醫院。”白劍峰介紹説。

  然而,國內並無這樣的制度。社區醫生還是吃皇糧,拿著全額工資,績效的部分差距很小,所以導致醫生的積極性不高,到點就下班,大鍋飯養懶漢。

  如何建立起社區醫生制度呢?白劍峰認為,首先要讓醫生成為自由人,並且産生競爭性。通過醫生身份的變革,每一個醫生都可以在自己的家門口自由地執業。“通過和居民進行簽約式服務,居民每年交一個社區醫生的服務費,醫生提供優良的服務。如果大量醫生都和社區進行競爭,大家就會比服務,誰的服務好誰就生存。而政府可以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不管是私立的還是公立的,只要你能提供老百姓需要的服務,只要他們認可,我就把公共衛生服務給誰。這樣形成競爭性的社區守門人制度,讓一部分病人留在社區,形成良性的有序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