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人販腎何以猖獗?擊中器官捐獻軟肋
發佈時間: 2014-08-21 10:28:48 | 來源: 北京晨報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7月,江西南昌青山湖區法院對非法買賣器官案庭審,揭開了隱秘的販腎交易鏈條:從網上招募供體,圈養供體,取腎、異地空運、移植,短短5個月,該犯罪團夥圈養近40人,販賣腎臟23個,非法獲利154.8萬元。腎源需求的巨大缺口為販腎集團提供了生存和利潤空間。專家認為設計合理的遺體器官捐贈制度有利於縮小缺口。(8月10日《新京報》)
剖析
擊中器官捐獻軟肋
如果不是司法機關及時介入,斬斷了這個利益鏈條,不知還有多少人落入販腎陷阱。然而,此案僅露出了冰山一角,折射出了非法組織買賣器官的現象十分猖獗,嚴重威脅著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而非法組織買賣器官現象之所以如此猖獗,除了一些商家和醫院見利忘義、目無法紀之外,也與器官移植制度的缺位脫不了干系。
目前我國器官短缺問題十分嚴峻。據衛計委數據顯示,國內每年約有100萬人等著“換腎”,約30萬人等著“換肝”,等待心、肺、小腸、脾、胰等其他器官移植的約有20萬人,而有幸能順利進行器官移植手術的只有1.3萬人。供體不足是國際社會普遍面臨的難題,而由於法律法規的缺失,這一點在中國表現得更為突出。為了解決供體來源的不足,我國只能大力提倡公眾志願捐獻器官。然而,器官移植是一個非常敏感而複雜的領域,由於相關法規的模糊表述以及可操作性不強,也使現實中本就少量的捐獻一次次流産。供體不足,也催生出非法器官買賣市場。
受利益驅使,一些不良醫院與不法商家勾結,把黑手伸向了社會上的弱勢群體,低價購買活體器官,然後高價出售獲取暴利。更有甚者,採取欺騙等非法手段摘取活體器官。據媒體報道,25歲青年小海應聘某醫療器械銷售公司,被公司安排住進了醫院,喝下護士端來的水後,便昏睡過去,次日醒來發現一個腎已被摘除。老闆給小海留下了3萬元“賣腎”款,卻不足以支付手術後的醫藥費。
可見,打擊非法買賣器官行為固然重要,但不從根本上解決器官移植供給和需求之間落差巨大的矛盾,就難以遏制非法組織買賣器官現象的發生。而要想解決供體不足的難題,必須在器官捐獻上有所作為。首先,要從立法和制度上規範器官捐獻行為。比如,加快腦死亡的立法是最基本也是最緊迫的需要。腦死亡立法不通過,我們再大力提倡自願捐獻器官,也沒有實際意義。因此,立法部門應大膽突破傳統觀念這一大難關,推動《腦死亡判定標準》儘快出臺,並建立和完善器官捐獻、分配體系。
汪昌蓮
質疑
非法賣腎何以如此容易
這些年,賣腎這回事,不能説蔚然成風,但起碼黑市昭然。缺錢的,緊要關頭,都想到去賣腎,這固然是個路徑依賴問題,但也從側面揭示出,在非法賣腎市場,供需對接是多麼易如反掌。
如果有心去搜索引擎看看,諸如“漳州地下組織非法賣腎19起”、“武漢地下販腎案追蹤:3萬元取腎數十萬元賣出”、“浙江非法買賣人體器官案:9被告6人賣腎”等新聞不勝枚舉。這些非法買賣團夥光明正大在網上曬配型單,交易火爆到甚至還有賣腎不成而舉報團夥的。一句話,法律的事後威懾顯得有些不那麼靈光。
當然,“腎奴案”首先是個法律問題。這些年,賣腎事件此起彼伏,甚至動輒就要賣腎如何,不能不説,這是司法懲戒失能的結果。“活體器官移植是以傷害另一個人的重大健康為代價的,全世界都嚴禁活體器官買賣。器官移植的商業化,會加大社會的鴻溝,巨大的利益甚至會催生罪惡和違法行徑。”於此而言,三五年的刑罰,似乎並不足以為正義買單。
然而,“腎奴案”又不只是個法律問題。一方面,諸多年輕人、尤其90後加入賣腎大軍,甚至有年輕人喊出“賣腎創業”等口號——凡此種種,屢屢令人大跌眼鏡。在這個“物質幸福”至上的年代,財富速生的狂熱與實體經濟的疏遠,催生了各種無節操的致富手段。信仰的迷失、價值的錯亂,腎臟所寓意的健康與生命,輕易就可以被廉價典當。
另一方面,現有捐獻模式單一而滯後,遠不能滿足醫衛需求。身後器官捐贈的缺位,客觀上助推了黑市的火爆。
“腎奴案”頻發,法律不能袖手旁觀,而要紓解賣腎狂熱,顯然“徒法不足以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