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 健康幫能量

張金哲與小兒外科的60餘年

發佈時間: 2014-08-17 08:25:12   |  來源: 中國文明網   |  責任編輯: 郭洪濤

  “好的兒科大夫必然是熱愛孩子的大夫。”已是94歲高齡的老人見面就對記者説。是的,他用了60多年來闡釋這個至真至樸的道理,用了60多年開墾中國的小兒外科領域。

  至今,老人仍堅持每週2次門診,3次查房。他就是我國小兒外科主要創始人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金哲。

  因為愛 毅然投身小兒外科事業

  自古就有這樣一句話:寧醫十男子,莫醫一婦人;寧醫十婦人,莫醫一小兒。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沒有一家正規的兒童醫院,更不用説小兒外科。張金哲回憶,那時外科統計的手術死亡率成人約為5%,孩子高達29.3%。

  張金哲萌生做小兒外科醫生的真正原因,是他老師的孩子因得了白喉而夭折了。“我是眼睜睜地看著這個孩子死去的,如果當時醫院有人能做氣管切開手術,這孩子就能活下來。”張金哲説自己那時就想,小兒外科手術必須有人去研究。

  1950年夏,受兒科專家諸福棠和北京大學醫學院院長胡傳揆推薦,年僅30歲的張金哲在北大醫院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小兒外科專業。

  60多年,轉瞬即逝。張金哲不僅成功開拓了這個專業領域,也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好醫生。為了看病時對付那些哭鬧的孩子,老人白大褂的右口袋總是滿滿地裝著小零食、小玩意兒,左口袋裏則塞滿小紙條,全是針對腸痙攣性腹痛、嬰兒肛周血管擴張等幾十種小兒外科常見病的症狀、治療要點和注意事項的,預備看完病送給家長。

  除了治療,他還常常考慮患兒的經濟承受能力,認為能用最簡便的方法、最便宜的藥為孩子治好病的大夫,才是好樣的。

  為了愛 在小兒外科領域不斷突破

  20世紀50年代,我國麻醉水準嚴重滯後,拖了小兒外科的後腿。經過摸索,張金哲和麻醉專家謝榮合作首創了肌肉注射硫噴妥鈉基礎麻醉加局部麻醉的方法,隨後,小兒外科手術得以在全國各地迅速開展。統計顯示,僅小兒闌尾炎一項手術,張金哲就創造了30年1.5萬例無死亡的紀錄。

  其實,早在成為小兒外科領軍人物之前,張金哲就已在這個領域完成了自己的一個創舉,而且是在自己女兒身上完成的。1948年,一種名叫“嬰兒皮下壞疽”的疾病肆虐全國各地醫院的産房,奪走了許多孩子的生命,死亡率100%。對此,所有大夫都束手無策。張金哲琢磨,在發生大面積感染前把患處切開、放出膿血,能否緩解病情呢?這一想法得到了病理科同事的認可,卻遭到臨床大夫們的一致否決。

  兩種觀點僵持不下。1949年8月,張金哲剛剛出生3天的女兒罹患此病。“死馬當作活馬醫,我沒有選擇。”張金哲説,“把患處切開了,或許孩子還能夠成活;失敗了,就只能面對死亡。”

  結果,手術成功了!他的女兒成了第一個嬰兒皮下壞疽症的存活者。此後,這種療法在臨床中迅速推廣。當年,患兒病死率就從100%降至10%,而後又降到5%。

  20世紀80年代,張金哲和他的團隊所做的一切,使得中國小兒外科在國際醫學界擁有了發言權。2000年,張金哲在義大利接受了英國皇家醫學會授予的丹尼斯·布朗金獎,這一獎項被公認為國際小兒外科界的“諾貝爾獎”。2010年,他獲得了世界小兒外科學會聯合會頒發的終身成就獎。

  延續愛 帶出一批批技術精湛的專業人才

  60多年來,數萬名年輕醫生曾經跟隨張金哲學習過小兒外科的課程,很多都成了小兒外科領域的骨幹。

  1955年6月1日,張金哲和他的同事在北京兒童醫院建立了只有15張病床、兩間手術室的小兒外科中心。59年來,醫院小兒外科從只有一個普外專業發展到擁有腫瘤、泌尿、骨科、整形外科、心臟外科、神經外科等十幾個專業,形成了由上百名外科大夫組成的老中青三代專家梯隊,逐漸輻射到全國小兒外科領域,培養了很多小兒外科人才。

  現任北京兒童醫院腫瘤外科主任的王煥民是張金哲培養的博士之一,提起恩師,他充滿敬佩:“張老至今還時刻關注小兒外科的發展。就在7月底,他還出席小兒腫瘤高峰論壇,憑藉自己在小兒外科領域的影響力,為小兒腫瘤面臨的一些困難發聲。”

  “一生努力,兩袖清風,三餐飽暖,四鄰寬容。”老人在自傳體《院士自述》中説這是他的修生之道。學生們卻説,其實這是老人一生的真實寫照,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色彩的人,一個有智慧的人。(記者 金振婭 通訊員 侯曉菊 余易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