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 幼兒

怎樣防止養出“白眼狼”

發佈時間: 2014-08-14 10:04:16   |  來源: 光明網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近日,一則“啃老”引發的新聞讓人深思:一名29歲的北京男子大學畢業7年,一直閒在家裏等吃喝,稱家長有義務養自己。兩位老人只好含淚起訴兒子,並申請強制執行趕獨生子出門。

  年輕人“啃老”,根子卻要追溯到童年。中國父母普遍是“老黃牛”,嘔心瀝血培養孩子,有求必應不圖回報。然而,付出太多,溝通太少,可能會讓泡在“蜜罐”裏的孩子覺得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理所應當,一旦父母做得少了,反而會心生怨恨。近日在微信上流傳甚廣的一篇文章很好地還原了這一場景:晚上,我喊女兒吃飯,女兒説“等一下”,於是我先開始吃了。幾分鐘後,女兒走過來,看了一眼桌子,忿忿不滿地問:“我的飯呢?”我心裏一驚,她的表情與詰問明明是在告訴我:你應該為我盛好飯的,為什麼不給我盛飯呢?

  家長愛子心切,即便有意識地不替孩子做太多,讓孩子學會為自己負責,但仍有可能不知不覺做得多了點,助長了孩子的“受之無愧感”。一旦孩子養成這種思維模式,便總覺得別人對自己好是應該的,對自己不好就是有罪的。

  “受之無愧感”的養成,可以用在心理學上的“阿倫森效應”來解釋。一位老人退休後在湖邊買了所安靜的房子,可附近有許多孩子常來打鬧。老人沒有出去大發雷霆,而是對他們説:“我喜歡熱鬧,如果你們每天都來這裡玩耍,我給你們每人一元錢。”孩子們很開心,更賣力地鬧起來。兩天后,老人愁眉苦臉地説:“我還沒收到養老金,所以明天起,只能給你們五角錢了。”孩子雖然不太開心,但還是答應來玩。又過了幾天,老人愧疚地説:“真對不起,通貨膨脹使我不得不重新計劃開支,所以每天只能給你們一毛錢了。”“一毛錢?”一個孩子臉色發青,“我們才不會為區區一毛錢在這裡浪費時間呢!”從此,老人有了安靜悠然的日子……後來,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阿倫森通過實驗證實了這一觀點。

  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他會感激別人替自己所做的一切,珍惜自己得到的一切。對於父母而言,要想避免養出“白眼狼”,一定要在教育中讓孩子受之有愧。首先,經常提醒自己,不要替孩子做他分內的事。比如兩三歲的孩子穿衣服,讓他自己來;學齡孩子收拾書包,不要代勞;學校組織春遊,需要帶什麼讓孩子自己計劃。其次,適當讓孩子承擔家務,讓其承擔起身為家庭一員的責任。家長打掃衛生、洗衣服時,不妨主動要求孩子來幫忙,讓他體會勞動的辛苦。再次,教孩子學會表達感謝。如果孩子沒有主動表達謝意,那麼下次同樣的事情就不要替孩子做。最後,適當減少物質方面的滿足,讓孩子懂得,並非自己想要的任何東西都可以得到。不妨讓孩子通過勞動獲得,比如想買新書包,可以實行家務勞動積分,積分換取報酬,然後給孩子自由支配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