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 醫患關係

"相約守護"活動緩解醫患關係

發佈時間: 2014-08-12 09:36:23   |  來源: 國際線上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説起去醫院看病,對老百姓來説,真是件頭疼的事情。當下,看病已經不僅是費用昂貴的問題,甚至掛號、辦理住院都出現“排長隊現象”,考驗著大家等待的耐力。因此,日積月累,難免怨聲載道。昨天(26號),本台記者藺博以“實習醫生”的身份,在北京市同仁醫院體驗了醫護人員的一天,這也是北京市醫管局為緩解醫患關係而組織的“相約守護”醫院雙體驗活動的一部分。

  早上不到8點,位於同仁醫院西區一樓大廳入口附近的諮詢臺前,已經是熙熙攘攘,圍滿了前來問詢的患者。“廁所怎麼走?”“哪有熱水?”“去哪可以複印?”同仁醫院的導診問詢處的工作人員一遍又一遍耐心地回答著這些瑣碎的問題。據同仁醫院客服部導診組組長張佔雪介紹,今年暑期以來,同仁醫院西區每天的門診量在6000到7000人次之間。

  “一般來説,我們八個小時都在工作臺上,我們回答的都是特別基本的問題,比如説,掛號在哪?有的時候就這麼一件事,能夠跟這個病人重復五遍。我們就算不説那麼多話,天天都有這麼多人在眼前走來走去,人也會覺得頭暈,再加上這種機械的重復,有時身體更難忍受。”

  隨後,記者被安排與主任醫師、眼外傷專家盧海共同出診。盧海的診室門口圍滿了人,這些遠道來的患者常常是夾道站在診室兩旁,而不是坐在候診區,急切和渴盼的眼光讓人心酸,那一聲“下一個”往往讓患者眼晴一亮。診室裏,一位從外地來就醫的大嬸正因為沒有挂上盧海醫生的號而感到焦急。

  “今天來的,外地的,內蒙的,剛下飛機。太晚了,都11點了。那您下午還有班嗎?我下午還有手術呢,下一次吧,今天人實在太多了,號加不了了。孩子們網上查到,説是盧醫生醫治眼底非常好,就來了,沒挂上號,這次沒加上,就只有等禮拜三了。”

  眼科特區門診護士長周麗娟説,每週一是盧海主任最忙的一天,需要不停地給來自四面八方的病人看病。

  “每週一盧海主任就只有半天在特區門診這裡出診,基本上是30-50個號左右,盧海主任基本上是中午不休息,最晚的時候主任可以出診到下午3、4點鐘,所以每次主任中午飯肯定不能按時吃的,另外這半天他基本上很少喝水,就是為了減少上廁所的次數,每一次只要進到診室裏面就不停地醫治病人,然後在做解釋工作,確實很辛苦。”

  由於常年不能按時吃飯,盧海醫生得了嚴重的胃病,但他依然堅持增加出診時間,希望能醫治更多的病人。在這位一線的大夫看來,要想解決看病難的問題,一方面中國人的就診觀念需要改變,另一方面,醫院也應該提倡分流就診的制度。

  “病人心情可以理解,但看病應該是理性的,它一定是分級做的,每一個大夫到那一級應該是合格的,醫生要一級一級考核,才能做那一級的大夫,專家主要是解決疑難雜症,不能説一個普通的感冒都要去找大專家去看,這必然會加重看病難,什麼病由哪一級大夫來治療,我覺得這才是一個合理的就診概念。”

  事實上,盧海提倡的方法已經在我國香港成為了現實,據香港文匯報中國新聞部主任陳小強介紹,香港的醫院大多對病人採取分流醫治,這不僅提高了就醫效率,病人的滿意度也隨之提升。

  “香港的市民一般去大的公立醫院或者去社區醫院,之後,一位醫生根據各個病人所報的病情和他的觀察立即將病人分流,分流有三種方式,一種就是緊急治療,會很快安排醫生;一種是重病,但並非是緊急的可能需要稍等;另外第三種就是非緊急服務的,等的時間可能會長一點,公立醫院沒有專家門診,它也沒有特別貼出來今天由哪個醫生出診。”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周子君教授表示,看病難的問題不是光靠醫生的加班延長就診就可以解決的,相關的決策者們也應該採取措施助力,目前推廣的醫聯體政策就為基層百姓看病難敞開了大門。

  “比如説醫聯體,政府也説把優質的資源能夠更廣地提供出來,所以大醫院也在採取一些措施和一些基層的醫院甚至外地的醫院建立聯合體來滿足老百姓看病的需求,這樣的好處是大醫院的優質醫療資源包括治病的醫生可以到這些醫聯體以內的這些醫院去行醫,另外可以幫助這些基層的醫院提高管理水準和整個醫療服務水準,這樣老百姓在當地或者在基層的一些醫院就能夠得到好的醫療服務。”

  通過採訪記者發現,越來越多的患者能體諒到看病的難處,也明白無論是導診員、護士、醫生還是衛生領域的專家、社會大眾甚至政府,都在想方設法作著努力,畢竟醫院的資源是有限的。解決問題離不開相互間的理解,只有通過大家共同的努力,才能改變傳統的就醫方式,建立健全醫聯體或者分流體系,解決好看病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