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 滾動新聞

馬方:營養科三類患者誤解多 醫患溝通需平常心

發佈時間: 2014-07-31 09:18:07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營養診斷和治療,是醫院綜合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營養科在臨床中具有非同一般的地位。營養醫生承擔著住院患者的營養會診及營養配餐、門診患者的諮詢指導、與營養相關的教學和科研、大眾的營養健康科普宣教等多項職責,然而現實生活中,營養醫生經常被等同於“營養師”、“美食家”、或“養生專家”。營養醫生用專業知識解決問題的同時,也要用超高的溝通能力應對患者的超範圍需求,成為營養科醫患關係的特徵之一。

  近期,中新網健康頻道走訪我國成立最早的醫院營養科——北京協和醫院營養科,對話中國醫師協會營養醫師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協和醫院營養科主任馬方,還原營養醫生的工作本質,了解醫院營養科的臺前幕後。

  誤解一:“營養醫師等於營養師”

  如果沒有到正規的醫院營養科看過病,想必很多人都會出現上述誤解,把營養科的醫師等同於營養師。事實上並非如此,馬方主任介紹,醫院營養科針對不同疾病狀態下的營養問題,使用腸內營養、腸外營養、特殊飲食等方法,對患者的營養問題進行治療,以改善預後效果、減少治療費用、縮短住院時間。

  出現上述誤解的人群,往往會提出讓營養師開食譜的要求,他們誤以為營養醫生解決的就是“怎麼吃有營養”的問題。馬方主任介紹,開具食譜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工作,首先要了解一個人的飲食習慣,例如南北方的差異、民族的差異等,其次還要根據個人的身高、體重、勞動強度、身體狀況等,綜合評估確定食譜方案,工作量十分龐大。事實上,患者要求營養醫生開食譜的願望可以理解,但是已經超出了營養科醫師的工作範疇,並不具備可操作性。

  “我們只能告訴患者營養原則,一天中應食用主食、肉蛋奶、蔬菜水果、油、鹽的數量,在這個原則下強調哪個不能吃,哪個少吃,哪個適當多吃。營養醫師和營養師有區別,我們的專長是看病而不是開食譜,在門診開食譜也不可能實現。” 馬方主任介紹。

  誤解二:“營養醫師是醫院裏的美食家”

  很多人抱怨醫院營養食堂的飯菜不夠可口,而且往往歸咎於營養醫生,這是對營養醫生的另一誤解。

  醫院的營養膳食與普通膳食有很大的區別,就治療膳食來説,要想達到治療的要求,就得嚴格按照流食、半流食、低鹽飲食、低脂飲食等要求製作,如此一來食物的味道和家常飯菜肯定有區別。馬方主任介紹:“低脂飲食的關鍵,要控制用油、動物性食品,有的患者抱怨過於清淡,但是如果不這麼做,營養醫師就違背了低脂的原則。希望患者能夠理解治療飲食的特殊性,然後再追求口味的快感,我們也在改善烹制方法,以滿足大部分人的口味需求。”

  如何平衡健康和口味,事實上,營養醫師做了很多努力和探索。據馬方主任介紹,他正在進行一個有關“治療膳食標準化”的課題,擬通過中央製備的方式,為治療膳食制定統一的標準,同時也能改善飯菜的口感,預計兩到三年內會有較大進展。

  另外,一個客觀問題是,醫院營養師堂的飯菜從製作完、到盛裝、再到分發到患者手中,需要很長的過程,導致飯菜的色、香、味大打折扣。

  因此,在保證飯菜品質的前提下,通過烹制技術和方法的改進,提高營養膳食的口感,也是營養醫生的努力方向。據了解,有的患者把住院期間的菜品、數量做詳細的記錄,回家以後照做,或許可以看成對營養醫生工作的某種認可。

  誤解三:“營養醫師是養生專家”

  雖然營養科醫師承擔很多營養健康科普宣教工作,但是這和醫療相去甚遠。營養科針對疾病造成的問題進行治療,例如糖尿病等慢性代謝性疾病、腎病、手術後體重丟失、放化療造成的白細胞降低等。馬方主任介紹:“我們有能力為大家做營養、健康的指導,但是養生、調理並不是我們的主業,營養醫師做的是根據檢驗結果、身體狀態等判斷營養方面的問題,為患者下營養診斷。”

  換言之,營養醫師面對“有病”的人,提供多種營養支援的方案,而養生和保健,面對的則是期望身體更加健康的人。營養諮詢門診中,不乏尋求養生、保健指導的人,對此馬方主任提醒,大眾在汲取健康知識的時候,一定要保持冷靜的頭腦,篩選出適合自己的資訊,找正規的專家團隊做諮詢,不能把所有的養生方案往自己身上“套”。

  “醫患關係是平等的人與人的關係”

  談及屢屢被推上風口浪尖的醫患關係,馬方主任認為,醫生和患者是平等的社會人與社會人的關係,患者對醫生的求助是知識性的求助而非社會性求助,因此不能單純地把患者定義為弱勢群體。醫生應把患者當作服務的對象,以平常心對待,用專業知識解決疾病方面的問題,而不是居高臨下地看待患者。

  “一個真正想來看病的患者,之所以跟醫生著急,可能是醫生講話時沒注意語氣和方式,在普通人聽來平常的話,可能就會引起病人情緒的激動。”因此,馬方主任認為良好的服務態度十分重要,醫生應具備很好的自我調整能力,主動化解矛盾、避開衝突。

  此外,和患者溝通時還要多使用患者熟悉的語言,避免晦澀、生硬的詞語,也有助於達到良好的溝通效果。“我們經常告訴患者要少用油,每天控制在20克以內,很多人不了解20克的概念是什麼,我們解釋成兩勺就好明白了。控制用油的方法,也要和日常生活聯繫起來,比如把炸丸子改汆丸子,紅燒獅子頭改清蒸獅子頭等,這些細節對醫患溝通的影響很大。”

  科主任簡介:北京協和醫院營養科主任,主任醫師。任中國醫師協會營養醫師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營養學會副理事長,中華醫學會北京分會臨床營養專業主任委員,中國烹飪協會營養執委,中國美食專業委員會理事等。從事臨床營養工作20餘年,擅長糖尿病、痛風、肥胖等慢性疾病的營養治療。著有或參與編著《現代臨床營養學》、《哮喘病學》、《臨床營養學教材》、《歐米伽膳食》等多部專業及科普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