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勇:中國心血管介入治療的推動者
發佈時間: 2014-07-02 17:02:33 | 來源: 環球網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和中華醫學會心血管內科分會主任委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內科及心臟中心主任霍勇主編的《知心——中國心血管內科發展歷程》近日在上海正式發佈。針對我國心血管內科的現狀與發展,該書主編之一霍勇接受了環球網健康頻道《環球名醫》欄目獨家專訪。
霍勇從醫近30年,梳理其工作經歷發現:
他是我國最早一批開展心血管介入治療技術的專業醫師;
他牽頭我國多項自主智慧財産權介入器械的研發和大規模臨床工作;
他在29個省、市、自治區舉辦了冠心病介入治療培訓班和研討會,極大提升了我國冠心病介入治療的整體水準。
他領導並建立了我國心血管介入治療的品質控制和規範體系;
他主持並建立了冠心病介入治療網路直報系統,使我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甚至是惟一一個)從國家層面來規範心血管介入治療的國家……
心血管病的介入治療始終貫穿其行醫的每個階段。他是中國心血管介入治療發展的見證者,更是名副其實的推動者。
心血管內科發展的四大“基石”
作為當前我國心血管內科發展的“領頭羊”。霍勇經常回顧心血管內科的發展。讀史以明志,回顧過去是為了思考心血管內科的發展。
霍勇認為,心血管內科的發展有四大“基石”。
首當其衝的是,近幾十年,醫學界對心血管和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的認知越來越深入。
其次是危險因素學説的發展。“目前很多疾病並不知道病因。包括心血管疾病。但是我們可以確定其危險因素,從控制危險因素來預防和治療疾病,比如血壓、血脂等。”
循證醫學發展對心血管內科的發展起到了舉重若輕的作用。“在循證醫學的指導下,心血管疾病治療從經驗醫學發展到循證醫學。過去人們看病是靠經驗,從病人個案和發病機制判斷疾病,容易出現偏差和謬誤。”霍勇説:“心血管循證醫學的發展讓我們耳目一新。”
霍勇舉例説,比如過去人們發現猝死前會出現早搏,於是每一個早搏的患者都嚴格使用各種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
後來,1989年美國進行的CAST研究發現,在接受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的病人中,其猝死率非但沒有減少,有的卻有所增加,提高2-3倍。
“心血管內科發展的第四大基石就是一批心血管診治技術的發明,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冠狀動脈介入技術。”霍勇認為冠狀動脈介入成為心血管治療領域的一場革命和標誌性事件。
中國心血管發展要晚于國際上10~15年
相比國際上心血管內科的發展,霍勇認為“中國心血管內科的發展要晚于國際上10~15年。在很多方面我們仍然處於,他們編故事,我們聽故事。”
比如冠心病介入治療需要的器械都是外國人發明的。但是霍勇認為心血管內科的發展並非依賴介入技術,“這是因為介入治療技術本身遠遠不如其理念重要。介入治療真正做到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它綜合了影像、電腦、材料等。讓患者付出最小的代價,最小的創傷,最小的痛苦,達到最快最好的治療效果。”
“從技術本身來講,我不認為介入技術本身有什麼了不起。20年前球囊,後來是裸支架,這10年用藥物支架。未來10年,我們可能用可降解支架,再過10年或許我們什麼支架都不用了。”
技術沒有一成不變的,重要的是技術的理念,是從technology(技術)到science(科學)。
“提出這個概念,實現這個概念,我們差得很遠。這個不是一步兩步的差距。”霍勇無奈地説。
“我們差嗎?”話鋒一轉,霍勇又認為,“中國人心靈手巧,在某些方面甚至做得更好,比如手術方式的改進,我國在心血管介入技術的使用上更加普及,完全可以比肩國際。”
霍勇強調説,“我們有一個最大的優勢就是在中醫‘上醫治未病’的理念下,我們的介入治療更加注重整體。西醫更注重局部。”
我國國産冠狀動脈支架使用率75%
需要安裝支架的患者都會遇到一個很現實的問題:裝進口支架還是國産支架?
進口支架價格高,對很多家庭來説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為了救命,不少患者家屬不惜勒緊褲腰帶裝“最貴的”。在他們看來,價格最貴的就是最好的,進口的就是最棒的。
霍勇曾經主持過我國多項自主智慧財産權介入器械的研發和臨床試驗工作。“目前我國國産的冠狀動脈介入支架的使用率已經達到3/4。”在他看來國産支架和進口支架差別不大,患者不用擔心,“但是我又沒有證據。通過企業提供的資料看,某些國産介入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比進口的不差。”
價格並不是判定支架好壞的標準。這是因為進口支架可能要做幾萬例臨床試驗,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發經費,所以進口支架的價格也比國産支架普遍高一些。
國産支架目前多數還是處於仿製階段,自主研發水準和國際上還有一定的差距,大部分都沒有完整的智慧財産權。不過一些國産支架品牌也在尋求創新,在一些方面可以和進口支架媲美,甚至超越進口支架。
“我國心臟支架並未被濫用!”
近幾年,心臟病支架被濫用的質疑之聲此起彼伏,頗引人關注。比如有專家指出,國外很少有病人需要3個以上支架,可國內,不少病人被放了5個甚至10個支架。還有專家根據統計資料稱,一半的支架都不靠譜兒。
“被濫用無非就是説支架被放多了,”霍勇認為,無論是國家數據還是醫院資料來看,心臟介入治療的各項指標是正常。
2009年原衛生部建立了心血管領域(包括冠心病、心律失常等)介入治療須進行相關病例網路實時上報(即網上直報系統)。我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甚至是唯一一個)從國家層面來規範心血管介入治療的國家。霍勇是該系統的主要建立者。
“根據2013年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網上直報系統提供的數據,我們共做了45萬pci(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平均每個人病人使用了1.51個支架。”霍勇很肯定地説,“從世界範圍來看,我們是居中的。不存在被濫用的情況。”
霍勇還指出,“國際上對放支架的適應症是急性冠脈綜合徵患者。近幾年的數據均顯示,在行PCI的病例中,約90%為急性冠脈綜合徵患者。”
當然,霍勇也不否認存在有部分病例支架多放的情況。“但是如果説,有哪個專家拿數據説事,那都是站不住腳的,是背著良心説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