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名醫

劉海鷹:踐行慈善 醫者仁心

發佈時間: 2014-06-18 16:26:03   |  來源: 新華網   |   健康中國遠端編輯   |  責任編輯: 郭洪濤

  劉海鷹,1964年生,醫學博士,現任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脊柱外科主任,北京大學研究生導師,北京海鷹脊柱外科健康公益基金會理事長。1986年畢業于河南醫科大學醫療係。1988年考入北京醫科大學研究生院。1993年獲臨床醫學博士學位, 我國首位獲布勞恩獎學金的臨床外科醫師。1995-1997年赴德國脊柱外科中心醫院、Hessing骨科醫院、ST-Josef醫院深造。

  2001年下半年開始組建人民醫院脊柱外科。針對老年人骨科疾病譜的改變,在國內外首先提出了腰椎疾病與下肢關節疾病的處理順序,為國人退行性疾病探索出一條成功之路。劉海鷹教授曾榮獲中國醫師協會第五屆中國醫師獎提名獎,現任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脊柱外科學組委員,中國康復醫學會脊柱脊髓專業委員會委員,國際脊柱功能重建委員會中國分會常委,《中華醫學雜誌》編委,《中國矯形外科雜誌》編委,《中華外科雜誌》編委,《中國骨與關節外科雜誌》編委等。

  2011月11月19日,我國首家專項資助脊柱相關疾病的公益性基金會“北京海鷹脊柱健康公益基金會”在全國政協禮堂舉行了揭牌儀式。該基金會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為治療平臺,集合北京脊柱外科專家團隊力量,開展“海鷹傷殘救助”項目,面向全國為貧困的傷殘脊柱患者提供免費住院手術的機會。基金會的創始人就是——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脊柱外科主任劉海鷹教授。

  勤學苦練,精湛技藝

  上世紀80年代初,劉海鷹在河南安陽的一所高中就讀。當時學校離醫院不遠,他時常看到看不起病的人在醫院外邊搭小棚子,便立下決心走醫學之路,治病救人。父母都為他成為醫生而感到驕傲。遺憾的是,父親去世時他正在手術,趕回家去卻為時已晚。

  劉海鷹大學畢業後,在河南林縣當醫生。那時山區還沒有電,考研究生復習時,他只能點著蠟燭借光,燒著酒精取暖。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1988他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醫科大學研究生院。在德國進修時,德國醫師每週僅上手術臺一兩天。但他覺得這機會來之不易,每天都上幾臺手術。所有的脊柱手術都需在放射線透視下操作,並且穿著幾十斤重的鉛衣,而且每台手術需幾十次的透視。一天手術下來,他經常是腳腫得都穿不上皮鞋,只好買布鞋穿。正是勤學苦練,成就了他的精湛的手術技藝。

  隨著劉海鷹的名氣傳播出去,接診的病人越來越多。前來加號的病人他從不拒絕。上午的門診總要拖延到下午一兩點,下午的患者時常看到華燈初上,週末風雨無阻到病房診察病人都是他工作的常態。平均一個星期20余臺手術的高強度工作,使他右手的中指已經變形,磨出了厚厚的繭子。給患者做脊柱手術,劉海鷹自己也是頸椎病、腰椎病患者。手術臺上,他面對的不是人的頸椎就是腰椎,不能有絲毫閃失。精神緊張讓高血壓、冠心病以及腹主動脈閉塞症都陸續找上了他,正值壯年的他可謂是外表清秀,內心“滄桑”。

  十年磨礪,鑄就脊梁

  2001 年11 月19 日,劉海鷹創建了今天的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脊柱外科,成為當時國內僅有的幾家脊柱外科專科病房之一。

  在劉海鷹主任的帶領下,經過十幾年艱辛探索路,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脊柱外科,以手術量大、療效佳、並發癥低等優勢躋身於國內脊柱外科第一方陣。如今的脊柱外科,已經成為了國內領先,享譽世界的著名醫療團隊。這樣的成績,得益於以劉海鷹主任和他的醫療團隊,對醫術精益求精的追求,以及對病患無微不至的照料。正如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院士的題詞:“十年磨礪成國器,一心為民立脊梁。”

  熱心病患,善行義舉

  劉海鷹為全國各地的貧苦病患治療脊柱,還常常用自己的錢,為病人支付醫療費用。這樣的行動,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

  來自四川省大山深處的彝族孤殘少年馬海秀才罹患脊柱側彎畸形合併嚴重脊髓發育畸形。逐漸發展到行走困難而輟學。2006 年12 月,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脊柱外科接受治療,院領導組織全院職工為他捐款,脊柱側彎矯形、脊髓畸形修復手術取得圓滿成功。修養半年後重返課堂,2010 年考入成都理工大學。拿到通知書的秀才第一時間想到恩人、恩情,懷揣著通知書,開始“感恩之旅”。回到北京、回到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成為光榮的醫院青年志願者。孩子説:“我每年假期都回來,我要把這裡給予我的愛傳遞下去。”

  面對自然災害帶來給同胞造成的創傷和痛苦,劉海鷹總是不遺餘力參與救治。2008 年“5.12”汶川大地震過後,他多次請纓帶領他的團隊,衝到抗震一線。當得知有傷情複雜的抗震英雄需要轉人民醫院救治之時,劉海鷹立即主持研究病情、制定週密手術方案,甚至關照患者飲食習慣,無微不至。患者是來自四川德陽災區因為救學生光榮負傷的楊滿富老師,他在感謝信中寫道:“我是災區的一名普通教師,地震中做了自己該做的工作,這是災區千千萬萬教師中最普通不過的事。脊柱科專家劉海鷹教授以精湛的技術為我成功手術,衷心感謝你們。我要把你們精湛的醫術和崇高醫德向我們四川人民推崇,學習你們精益求精無私關愛的風尚,以此奉獻社會。

  仁愛之心,扶危濟困

  劉海鷹出門診時,總會遇到過因為沒錢做不了矯正手術的患者,很為他們惋惜。但一次次的組織捐款也不是長久之計,一位患者的診治經歷讓他受到了啟發。他認識到,技術和善款的聯姻,可以救人;感恩和施恩的傳遞,可以幫助更多的人。由此産生了創辦“北京海鷹脊柱健康公益基金會”的構想。

  2007年,一位企業經理患腰椎間盤突出,劉海鷹手術讓他解除病痛。為表示感謝,他送來10萬元“大紅包”。劉海鷹從醫近20年從未收過患者“紅包”,於是大家商量建立個基金,“取之於患者,用之於患者”,幫助付不起醫藥費的病人提供部分經濟支援。後來陸續有病人和家屬前來捐款,這其中包括前奧運體操冠軍李寧。一位特級教師的兒子捐來50萬,中科院的老院士鄭儒永夫婦坐著公交車,捐出10萬元稿費……就這樣中國第一家專門救助脊柱貧病患者的基金會成立了。救助全國長期遭受脊柱病痛折磨的貧困患者,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軌跡。

  基金會成立後要救助的人實在太多,並且病人大多因為貧困沒錢治,將病情拖得更加嚴重,手術難度風險極大。劉海鷹和他的團隊一直努力著,一方面要給救助對象募集善款,另一方面要籌劃、完成高難手術,處理危重並發癥。一年多過去了,成績斐然,國家民政部還撥款採購了他們的醫療服務,他的團隊還要去西部貧困地區為貧困患者做手術,培訓當地醫生,其中病情嚴重的病患就帶回北京。

  恪守醫德 大愛無疆

  不善言詞的劉海鷹教授,對於這兩年救助的每位病人卻是總也説不完。北京房山患退變性脊柱側彎和腰椎管狹窄症的農民汪淑萍,寧夏患腰椎管狹窄症和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農民倪保福,雲南因腰椎管狹窄症而癱瘓在床的退休老師李雲鶴,雲南患先天性脊柱側彎的小學生段婭嬌,青海玉樹患腰椎滑脫症、地震又造成雙側椎弓狹部外傷性斷裂的藏族同胞尼瑪松毛,河南重度頸椎病的貧困農民姚俊秀、霍詩梅,山西大山深處先天脊柱畸形兒童,紅旗渠邊患國內罕見脊柱側彎畸形的貧困青年宋佩峰……劉海鷹醫生的足跡踏遍了貧困的山巒溝壑,為那裏的患者帶去福音。

  2012年4月26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脊柱外科病房,住進了一位特殊的病人。她叫陳曉慶,來自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的呼欽蘇默村,是北科大大一學生。20歲的曉慶先天性脊柱畸形,其中一截彎曲度達90度、橫向凸出,造成腹腔動脈畸形,肺功能衰竭。不僅上樓氣喘吁吁,連坐著上課都喘不過氣來,於是她成了站著上課的大學生。若不及時做畸形矯正手術,因為脊柱側彎導致癱瘓,並且不出十年很可能因為壓迫肺部、限制呼吸,死於呼吸衰竭。她的父母都是農民,全家年收入不足萬元。高昂的手術費用將家境貧寒的曉慶拒之門外。

  北京海鷹脊柱健康公益基金會通過媒體發現了她。劉海鷹深入了解患者情況,幫助她募集救命錢。但是陳曉慶先天性脊柱側彎20年,已經錯過了最佳治療階段。手術難度極大,需要用椎弓根釘固定矯正。而曉慶椎弓根最細處直徑僅有3.5毫米,目前臨床應用的椎弓根釘最細直徑為3.5毫米。這意味著一旦偏差哪怕0.5毫米,就會傷及脊椎中的神經,有可能終身截癱。劉海鷹帶領脊柱外科十幾位醫生護士在手術室裏,進行了整整8小時的奮戰。

  現在,“長高”了11公分的陳曉慶休學回到了家鄉,迎接她的是父老鄉親驚異的目光。“貧窮是一種恥辱,我家窮了好幾代了,沒有能力富裕,”曉慶説,她從基金會救助貧困病人的經歷中省悟到,幫助別人,首先自己要有實力有能力。她發誓要好好讀書,用智慧和才幹幫助別人。劉海鷹教授用精湛的醫術和無私的愛,給了她挺起脊梁的力量,也給了她設計未來的信心!她心中裝著滿滿的愛和期望,開始了她人生的新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