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名醫

賈鈺銘:有這樣一本書

發佈時間: 2014-06-13 16:27:33   |  來源: 新華網   |   健康中國遠端編輯   |  責任編輯: 郭洪濤

  簡介:

  賈鈺銘 四川省宜賓市第二人民醫院腫瘤科主任,宜賓市醫學會腫瘤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川北醫學院碩士生導師。對患者治療提倡人文關懷,擅長腫瘤放、化療。

  推薦資料:

  “了解醫學的進展是醫生的生存需要,了解癌痛是醫生的良心需要”,這是賈鈺銘醫生講課結束時的經典總結語言,賈鈺銘教授講課風趣,很受歡迎,他喜歡輸出自己對腫瘤的治療理念,有很好的啟發性,無論什麼樣的講課,賈鈺銘教授在結束,總結的時候,都習慣説出這句話,他認為,醫生既是科學的傳播者,又應該是科普知識的宣傳者,癌痛在中國,特別需要更多的普及。

  賈鈺銘教授進行了基層醫生對癌痛知識認知狀態的大量調查,發現基層醫生的癌痛知識的認識相當薄弱,而基層醫生是最接近晚期癌症病人的醫生,絕大多數晚期癌症病人都有難以忍受的疼痛,他大聲呼籲,提出,癌痛的控制應該重視基層醫生,規範化與普及性並存,普及癌痛知識與目前衛生部推行的“癌痛規範化治療病房建設”並不衝突,他提出,應該在社區醫療單位的慢病工作中增加癌痛的控制工作,為此,他作為宜賓市翠屏區人大代表,提出了在翠屏區普及癌痛控制的建議,自己身體力行,多次對翠屏區的各個衛生院院長、村級醫生進行培訓,提高他們的癌痛控制的認識,並親自到社區服務中心,調查、討論、推行癌痛控制工作。

  賈鈺銘教授在四川省腫瘤界有較高知名度,是中國西部放療協會常務委員,四川省化療專委會常務委員,四川省放療專委會委員,四川省肺癌專委會委員,四川省中西醫結合腫瘤專委會委員,《腫瘤預防及治療專委會編委》。也是四川省腫瘤圈的活躍人物,四川省的腫瘤治療的13次規範化巡迴講課,賈鈺銘教授參加了11次,受到專委會主任委員候梅教授的好評,他也熱心科普宣傳,以“腫瘤醫生”為名,在新浪建立了自己的部落格,點擊率達到10幾萬,在四川省腫瘤醫生中有很高的知名度,病人們對賈鈺銘教授的“確診後冷靜應對”文章很喜歡 ,點擊率達到了900多,他的介紹自己為什麼從事腫瘤治療的文章“有這樣一本書”被中國醫學論壇報的副刊2011-09-19收錄發表。

  賈鈺銘教授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先後取得多次宜賓市科技成果獎,其中與四川大學藥學院、四川省腫瘤醫院合作的科研《醒腦靜促進化療藥物透過血腦屏障研究》取得2011年宜賓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他的想法是血腦屏障阻礙了化療藥物進入腦部,讓腦部成為轉移、復發的根源,他希望了解含有冰片的中成藥醒腦靜,可以有促進化療藥物透過血腦屏障的作用,這樣,可以減少腦轉移的發生。

  賈鈺銘在如何提高化療藥物療效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在腫瘤細胞有絲分裂上動腦筋,他對有絲分裂的微管解聚和聚合的藥物使用順序上有深入研究,發現在腫瘤治療中先使用微管解聚的藥物諾維本後,再使用微管聚合紫杉醇可以明顯提高治療效果,比同時使用,或者先聚合後解聚效果都好,這一研究發表于《腫瘤預防與治療》2008年2期,《微管促解聚與促聚合藥物序貫使用腫瘤細胞抑製作用》,同時被中德腫瘤雜誌英文版選中發表。

  賈鈺銘教授在原發性肝癌的熱療中也投入了大量心血,受日本經皮經肝注射高熱鹽水治療小肝癌的啟發,率先在大肝癌上使用高熱鹽水治療,與外科手術切除配合取得了較好效果,先後發表相關文章4篇,取得了宜賓市科技進步三等獎,是一种經濟、簡單的治療方式。

  賈鈺銘教授有較強的教育領導能力,他的科室學術氛圍濃厚,鑽研精神強,科室科研、文章均居醫院前列,他自身的講課特別認真,每次“本科教學”均獲高分,參加瀘州醫學院教學取得基地醫院中唯一的二等獎,深受瀘州醫學院上下好評,對實習同學採取“啟髮式”“專研式”教學,受到學生擁戴。

  在賈鈺銘主任帶領下,宜賓市二醫院腫瘤科有了大踏步式發展,學術地位俱增,成為四川省衛生廳重點專科。

  感悟:有這樣一本書

  算起來已快二十年,當時我正在重慶醫學院讀書,學校圖書館右下方有一間小書店,是一位在楊家坪書店工作的退休工人辦的。他的態度很好,聽老師們説,這位退休工人是個熱心人,他在未退休時就是重慶醫學院的常客,經常背上一些醫學書籍到教研室來推銷,同時詢問大家還想要些什麼書,他可以從楊家坪書店或者其他書店調濟。在現在看來,這樣做很是稀疏平常,為了錢嘛,可要知道當時是計劃經濟,他這樣為公家做事,並不會有一分錢獎金,大家都很尊敬他。我們都喜歡在這個小店裏翻書——翻書的意思是光翻不買,這位老人從不阻止我們,書店真是一個小天堂,在這裡,我發現了一本對我一生影響最大的書。

  書名叫做《癌症與我》,這種以第一人稱出現的題目特別能切入讀者的內心世界。我一目十行地翻看著,原來主角是一位患了癌症的醫師,這本書記錄了他患癌症後痛苦的感受,以及深切的期盼。作者叫翁廣安,畢業于台灣大學,移民到美國做了麻醉師,生活很穩定,達到了中産階級水準,愛人小林也進入牙科學習,牙醫在美國也是高收入階層。萬事無憂的一家人幸福地利用假期到歐洲旅遊,在歐洲期間,翁醫師出現了血便……

  幸福平靜的生活從此被打破,翁醫師內心深處拒絕接受這個現實,他恐懼、無助、無可奈何,但最終還是接受了治療。在切除腸道原發病灶後,他又因為肝轉移再手術,又經過了多次強烈化療,病情起伏不定,最終病情惡化,翁醫師痛定思痛,把自己的患病經歷寫成了這本書,書中,他飽含熱淚地坦陳了自己的心理歷程,書的最後一章是“面對死亡”,他只完成了一半就撒手人寰,由他的妻子補充完成。

  一晃快二十年了,從當時身著喇叭褲的在校學生到今天兩鬢斑白的副主任醫師,《癌症與我》這本書始終讓我刻骨銘心,一名醫師,在自己患腸癌以後,站在醫師、患者的雙重角度看待問題,這樣的換位思維讓我感觸頗深。古人云“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翁廣安醫師坦露的心理歷程真是入木三分,在自己春風得意、事業有成的時侯,癌魔悄悄地來了,自己由醫師變成了患者,而且是無助的患者,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身邊的專家教授資源,昂貴精良的醫療設備……這一切一切,在癌魔面前是那樣的蒼白無力。他拒絕相信這一切,他憤怒!他不平!為什麼癌魔選中了他這樣一個工作努力、事業有成、熱愛家庭的人?而美國那些悲觀厭世、遊戲人生的嬉皮士、同性戀、吸毒者們卻逍遙自在地活著,他怎麼能接受這樣的現實?讀著這本處於絕望境地的醫學同行的心理歷程記載,那一行行字句仿佛是對癌魔的血淚控訴,逐漸地,作者和讀者來了個對調,仿佛我成了癌症病人,我成了翁廣安……

  在親人、同事的幫助下,翁廣安最終接受了現實,他逐漸配合醫師開始積極治療,並在治療之餘收集資料,期望能對自己、對整個抗癌事業有所幫助。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他分析了癌症的起因、診斷的依據和治療的方法,他記載了自己患病後的心理歷程和治療感受,把自己認為正確的醫患關係、患者與家屬的關係、家屬與醫師的關係,如何相互協調配合,如何護理,如何進行想像治療,如何看待疾病等等都記錄了下來。當他得知自己的生命己不足兩個月時,更是放下了自身的“小我”,把自己融進了整個抗癌事業的“大我”之中,由於治療無望,他索性放棄了治療,一心一意地投入到這本《癌症與我》的創作之中,期望這本書能為患者帶來期望,為家屬帶來信心,更希望為醫師帶來動力,希望這本書能為人類的抗癌事業作出貢獻。

  飽含淚花的我以很快的速度翻完了這本書,然後亳不猶豫地擠出為數不多的生活費,買下了它,在我看了好幾遍後,開始不斷向友人推薦,自己也深深感受到醫學教育中對惡性腫瘤的蒼白無力,經常不自量力地翻看一些醫學前沿書籍,單純地期望通過自己在圖書館中的努力,就能找到一些癌魔的破綻,為翁廣安在天之靈奉獻上一點安慰。

  1989年,我所在醫院成立了腫瘤科,當領導徵求我的意見時,我毫不猶豫地選擇到腫瘤科就職。剛開始從事基層腫瘤工作,各方麵條件都比現在差,臨終關懷佔了很大比例,看過了太多悲歡離合,高死亡率和低治愈率讓我的內心十分壓抑,我動搖過,一度也産生了改行、放棄做腫瘤科醫師的念頭,在這個時候,支撐我的是那本《癌症與我》,是九泉之下的醫學同行——翁廣安。十餘年過去了,我有幸當選為四川省抗癌協會理事,當得知這一消息時,心裏首先想到的還是翁廣安。

  我沒有看過陸幼青先生的《死亡日記》,但我認為,曾經是醫師的腫瘤病人,在敘述自己病情時,多了一份細緻和準確;在描述自己的感受時,多了一分悲涼和無助。寫到這裡,想起孫中山先生的一句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其實孫中山也是醫學同行,也是肝癌患者,面對強大的癌魔,現代醫學確有力不從心之處。我希望癌症患者家屬與醫務人員密切合作,讓早期患者得到根治,讓晚期患者能減輕痛苦、延長生存期。

  大家不妨都看看這本《癌症與我》,調整心態,增加動力,攜手奮戰在征服癌症的道路上。

  ■ 我有話説

  活著——這不單單是一種生活狀態,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無論是“工作努力、事業有成、熱愛家庭的醫生”,還是所謂“悲觀厭世、遊戲人生的嬉皮士、同性戀、吸毒者們”,只要自己不放棄生命,就有平等生存的權利。今天,或許我們對於某些疾病依然無能為力,或許我們時時都面臨“被死亡”的危險,信不信奇跡已不重要,在決定勇敢之後,讓每個“今天”都變值得,或許你會發現,明天,命運之鎖已被悄然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