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扶我卡”扶起社會互信
發佈時間: 2014-06-13 13:29:15 | 來源: 新民網 | 責任編輯: 馮晨
11日,哈爾濱市道裏區愛建街道黨工委在哈市誌願者廣場舉行發送“扶我卡”活動。百名老人免費領到“扶我卡”,從此以後,他們再也不用為出門跌倒怕沒人扶而犯愁了。據愛建街道黨工委書記王世義介紹,下一步,愛建街道還要為60至70歲的老人免費制做“扶我卡”,讓社區裏的所有老人放心出門。(6月12日中國新聞網)
長期以來,扶不扶已經成為了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舉國上下接二連三發生的扶人被訛事件,讓“扶不扶”陷入了無解的尷尬境地。然而,哈爾濱市道裏區愛建街道黨工委逆勢而上,首創老人“扶我卡”,以“請您扶我”明志,希望為“扶不扶”這個社會糾結問題解圍、脫套。
就現實情況而言,“扶不扶”成為“老大難”問題,有其産生的社會根源。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都市人或多或少地患上了“道德貧血症”與“城市冷漠病”,社會也隨之多了一些世俗與銅臭。一方面,路過的好心人也的確想對摔倒的老人施以援手與救助,但又唯恐攤上被訛的麻煩事,最終袖手旁觀,嘆息而去。
另一方面,雖然社會中不乏無德老人假意摔倒騙取錢財的事件發生,但這畢竟是少數。大多數摔倒在地的老人,多是因為身體疾病或意外,這部分老人也的確需要他人的幫助,但鋻於碰瓷敲詐勒索等現實問題的存在,公眾還是縮回了伸出的雙手和邁出的腳步。
由此可見,“扶不扶”好似真的步入了“需扶不得”與“欲扶不能”的死衚同。其實不然,“扶不扶”看似無解,實則有解,比如愛建街道黨工委就將糾結的“扶不扶”進行了重新演繹與詮釋。
南京“彭宇案”、天津“許雲鶴案”歷歷在目,這不同程度地誘發了公眾的救助恐懼。大量鮮活的事例讓“扶不扶”頓時變成了全民困擾與糾結的問題。説到底,“病根”還出在社會道德的滑坡與社會互信的缺失上。然而,“扶我卡”卻有望扶起滑坡的社會道德與缺失的社會互信。
依筆者看來,“扶我卡”關鍵之處,還在於持卡老人“請您扶我”的四字明志之言與個人承諾。簡短四個字,卻承載著厚重的信任與信賴。這不僅是摔倒老人向路人發出的善意求助邀請,也為公眾的攙扶提供了有形保障,更提高了公眾
的信心成本。也許,“扶我卡”的問世,短期內還無法讓“扶不扶”問題解凍,更可能會招來公眾疑惑與不解的眼神,但畢竟為糾結而又無解的“扶不扶”帶來了些許曙光,為社會互信的重建與城市隔膜的消融帶來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