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癌症

最易招惹大腸癌的飲食習慣

發佈時間: 2014-06-13 12:15:28   |  來源: 中國甘肅網   |   健康中國遠端編輯   |  責任編輯: 郭洪濤

  最新資料表明,目前全國每年約有新發大腸癌病例13萬。大腸癌發病率約佔全身惡性腫瘤的12%-15%。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生活條件和生活習慣的改變,大腸癌的發病率呈不斷上升趨勢。

  據二炮總醫院普外科主任周丁華教授介紹,大腸癌的發病與飲食習慣有很大關係,長期食用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的食物,加上精神緊張、壓力過大、運動減少,都是導致癌症發生的高危因素。在大腸癌的病因中,飲食、環境因素的重要性要大於遺傳、種族的因素;與人們飲食中脂肪的含量不同明顯有關,飲食中富含纖維素者,大腸癌的發病率較低。現代社會中,一些年輕老總或者白領的生活習慣都不那麼健康,為了工作要麼廢寢忘食,要麼大魚大肉,大量飲酒吸煙,精神壓力又比較大,運動量減少,直接導致大腸癌在我國年輕人中的高發。

  飲食中高熱量、動物脂肪和膽固醇等攝入過多,纖維素和維生素等明顯缺乏,溶解和吸收致癌物質的危險性就越大。高脂肪飲食可增加腸道內膽汁酸的分泌,後者道黏膜有潛在的刺激和損害。而缺乏稀釋致癌物的纖維素,又容易造成代謝後致癌物濃度增高。如果長期處在這種刺激和損害中,就可能誘發腫瘤細胞的産生,導致大腸癌。

  油炸、煎烤食品、腌製品中含有致癌物,某些其他微量元素缺乏,也增加大腸癌的發病率。油膩飲食能夠增加結腸中膽汁酸與中性固醇的濃度,改變大腸菌群的組成,逐漸在腸道內形成致癌物質。而食品添加劑,用亞硝酸鹽處理過的肉、魚(如鹹肉、火腿、鹹魚等)和一些藥物(如匹拉米酮、利眠寧、土黴素等)也存在致癌物質。

  預防大腸癌要少吃或不吃富含飽和脂肪和膽固醇的食物,包括:豬油、牛油、肥肉、動物內臟、魚子等;植物油限制于每人每日20-30克左右(約合2-3湯匙);不吃或少吃油炸食品;適量食用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橄欖油、金槍魚等;每日補充膳食纖維素35克以上;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素的食物,如魔芋、大豆及其製品、新鮮蔬菜和水果、藻類等;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以補充胡蘿蔔素和維生素c;適量食用核桃、花生、奶製品、海産品等,以補充維生素e;注意攝取麥芽、魚類、蘑菇等富含微量元素硒的食物。

  預防大腸癌還要注意三點:

  (1)改進飲食習慣。

  合理安排每日飲食,多吃新鮮水果、蔬菜等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及粗纖維的食物,適當增加主食中粗糧、雜糧的比例,不宜過細過精。改變以肉類及高蛋白食物為主食的習慣。少吃高脂肪性食物,特別是要控制動物性脂肪的攝入。故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飲食所産生的致癌物質多,作用於大腸時間長,必然導致大腸癌的發生率增加。

  (2)積極防治腸道疾病,積極鍛鍊身體。

  預防各種息肉、慢性腸炎(包括潰瘍性結腸炎)、血吸蟲病、慢性痢疾等,對於腸道息肉更應及早處理。大腸息肉分為五大類,即腺瘤性息肉、化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等,其中腺瘤性息肉是真性腫瘤性息肉,是一種大腸癌癌前病變,所以當發現大腸內有腺瘤時,就應進行治療,摘除腺瘤並進行病理學檢查,希望有良性腺瘤階段予以摘除,以防大腸癌。如果不予以早期治療,絕大多數會變成大腸癌,預後是不良的。另外,應積極治療習慣性便秘,注意保持大便通暢。

  (3)定期檢查。

  對大腸癌的高危人群,如40歲以上男性,家族性多發性腸息肉患者,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慢性血吸蟲病患者及有大腸癌家族史的人應定期檢查,警惕大腸癌的警號及早期症狀,如大便習慣改變,腹瀉、便秘交替,大便帶血或黑便,大便形狀變扁變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