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醫院分級治療給醫患關係“減負”
發佈時間: 2014-06-13 09:49:42 | 來源: 廣州日報 | 責任編輯: 馮晨
深論
晏揚 (媒體評論員)
6月10日,廣州市荔灣區法院對發生在去年12月9日的伊麗莎白醫院打砸一案進行公開宣判,10人獲刑。這是近年來廣州地區首例被判刑的聚眾“醫鬧”案。同一天,廣州市海珠區法院對去年10月廣州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患者家屬打傷醫生一案進行宣判,被告人羅某慧犯尋釁滋事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兩年,賠償兩名被打醫生醫藥費共計8萬餘元。
醫患關係緊張,患者及家屬打砸醫院、傷害醫生事件頻頻發生。儘管每起事件的緣起和是非曲直各不相同,但我們必須端正的認識是,醫患關係惡化的結果是“雙輸”。
沉重的醫患關係亟須“減負”,首先需要給醫院和醫生“減負”。怎樣“減負”?加大醫療投入,完善醫療糾紛解決機制—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但還遠遠不夠。正如廣州中院民一庭副庭長、法學博士鄧娟閏所言,希望醫院多一些人文情懷,像重視醫療技術一樣重視醫患溝通。確實,很多醫患矛盾就是缺少有效溝通所致,醫生多一些耐心的解釋、關切的話語、溫暖的笑臉,很多醫患矛盾也許就可以避免。
可目前的情況是,患者“排隊3小時、看病3分鐘”屬於常態,難免怨聲載道;而醫生一天要看無數個病人,身心疲憊,根本沒時間、沒精力、沒心情重視醫患溝通。有人也許認為這是醫生人手緊張、醫療資源不足所致,但不可忽視的是,相比大醫院人滿為患,小醫院卻門庭冷落、門可羅雀,大量的醫護人員和醫療資源被閒置,實在可惜。
所以,大力推行醫院分級治療,也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減負”手段。具體來説就是社區首診、分級醫療和雙向轉診,讓大醫院、小醫院分工協作,引導一般診療下沉到基層,小醫院側重於小病防治,大醫院側重於大病救治,這樣既能充分利用醫療資源,又能減輕大醫院的壓力。
現在很多患者,即使患個感冒也要扎堆去大醫院、看專家門診,這已經形成一種習慣。雖然推行分級治療知易行難,但並非無計可施。其一,通過政策引導讓患者到小醫院看病“有利可圖”。比如可以規定,患者若去小醫院看病,醫保起付標準比大醫院低,報銷比例則比大醫院高,這樣的激勵政策會逐步改變患者的就醫習慣。其二,打通各級醫院之間的轉診通道。既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復檢查,還要給轉診患者提供各種便利,比如從社區醫院轉診到大醫院的患者,無須排隊掛號便可直接就診,這對於患者選擇社區首診,無疑具有很大的激勵作用。其三,政府投入應適度向小醫院傾斜,加強其軟硬體建設,提高其醫療水準。比如重慶規定,社區醫院醫生的待遇可參照大醫院的工資標準,並且允許執業醫師兼職社區醫院。這些都是可資借鑒的做法。
只有通過各種措施給醫生“減負”,他們才能有時間和精力抬起頭來,和患者多一些交流和溝通,將醫患矛盾化解于無形。在這個意義上,給醫生“減負”就是給醫患關係“減負”,讓醫患關係不再那樣沉重和沉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