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權威發佈

“京津陸海運河”治PM2.5不靠譜

發佈時間: 2014-06-11 09:36:24   |  來源: 新京報   |   健康中國遠端編輯   |  責任編輯: 馮晨

  “京津陸海運河”的藍圖暗含的思路是,不以環境容量去承載發展方式,而是拿發展方式去強迫環境容量改變。在京津都屬於“環境脆弱地區”的情境下,它並不怎麼靠譜。

  6月9日,北京市社科院發佈2013-2014北京藍皮書,提出開鑿全長160公里的“京津陸海運河”,可通過運河引入海水進行淡化,解決北京水資源不足,並改善京津的大氣環境。該建議一齣,立馬引爭議。藍皮書主編對此回應,建議有些內容確實“粗線條”,並稱開鑿運河技術不是問題,利益是最大障礙。

  按藍皮書設想,“京津陸海運河”的主要功能設計有四個方面,一是解決北京水資源不足的困境,二是改善空氣,三是打開北京的直接出海口,四是大力發展海洋經濟。聽上去,個個都“直擊要害”,而不少北京網民也調侃:以後可划船去天津了……問題是,開鑿這所謂的運河,果真就能如其所願?

  首先,從可行性上講,引渤海水進京,意味著要讓水“往高處流”,克服海拔落差的掣肘,它要消耗多少能源?慮及其投入産出比,政府真會去做?其次,華北地區已形成巨大的區域地下水漏斗,海水涌過來,一路下滲,也會讓京津一帶的地下淡水逐漸鹹化。它可能帶來的這類問題,亟須被正視。有關方面稱,隨著南水北調的成本與壓力增加,通過“京津陸海運河”進行海水淡化,是北京未來解決水資源不足的必然選擇。可海水淡化項目的前期投入非常大,它如何攤開,也需要審慎考量。

  至於“運河‘微氣候’的調適也利於降低部分PM2.5的來源”,也有些癡人説夢:僅一條運河怎麼可能形成小迴圈?真要形成“微氣候”,需要的是密布的河湖,河湖周邊還得有良好的天然生態系統,良好的城市生物多樣性,這樣才能增添城市的生態容量。

  而治理PM2.5,説到底最關鍵的,仍在於減少污染物排放;説得高大上些,就是“改變生産生活方式”。也只有實現生活低碳化,如調整周邊的産業結構,控制重化工業、節約能源、控制機動車數量等,增加自然界的吸附和凈化能力,才可能有意義。

  讓人擔心的是,“京津陸海運河”的藍圖,暗含了某種思路,就是不以環境容量去承載發展方式,而是拿發展方式去強迫環境容量改變。京津在當下都屬於“環境脆弱地區”,其每人平均生態含量也並不高。而開鑿陸海運河,本質上會讓北京繼續超負荷發展,通過“遠端救濟”,消耗掉最後疏導分散可能。到頭來,它會讓疏解城市壓力變成空談。實質上,在京津冀一體化的背景下,津冀的濱海從大區域上講,也是北京的沿海。

  毫無疑問,治PM2.5和緩解水緊缺的初衷挺好,但這亟須置於現實環境與資源公正的框架下來審視,不能動輒突破現有環境承載力。開鑿“京津陸海運河”,我看還是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