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中醫資訊

千年藥鄉注入新活力

發佈時間: 2014-06-10 13:46:12   |  來源: 健康報   |   健康中國遠端編輯   |  責任編輯: 馮晨

  甘肅省隴南市地處秦巴山區,是甘肅唯一的長江流域地區。由於獨特的地理地貌,自古以來,隴南便是全國中藥材優勢産區,紅芪、當歸、大黃、黨參等“隴藥”久負盛名。新醫改5年來,當地中醫服務一馬當先,利用優勢資源率先改革,中醫服務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也極大地促進了隴南“千年藥鄉”中藥材産業的跨越發展。

  縣級中醫院服務量大增

  5月上旬,中央統戰部、北京市紅十字基金會“同心·共鑄中國心”活動來到宕昌縣。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國中醫藥科技開發交流中心、首都醫科大學北京中醫院等單位共同為宕昌縣中醫院建立愛心基地,並由北京知名中醫專家團隊義診。

  在宕昌縣歷史上,還沒有成規模的北京專家團隊來義診過。宕昌縣中醫院通過各種形式把消息宣傳到鄉村,深居大山的村民扶老攜幼涌向中醫院,特別是一些患有疑難雜症的患者,早早挂了專家號在醫院等候。宕昌縣中醫院韓常青院長説,北京專家能到秦巴大山義診非常難得,為了讓真正需要的診斷的病人得到醫治,他們做了大量篩查工作,初步把一些重病病人挑選出來優先掛號。

  實際上,宕昌縣中醫院的底子也打得比較紮實,這也是本次活動能夠選擇該院作為愛心基地的原因。韓常青介紹,他是2002年由縣委公選為該院院長的。當時中醫院日子非常難熬,幾乎到了關門倒閉的地步,醫院環境和設備條件都極其簡陋落後,病人稀少,醫生護士工資都發不上。這幾年趕上了災後重建、金融危機後國家拉動內需建設項目以及新醫改,三輪資金投入和改革措施,使中醫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該院的業務數據顯示,與醫改之前相比,醫院年門診人次由不足萬人次增加到現在的15萬人次,年住院人次由90多人增加到現在的7000人次,業務收入由原來的30多萬元增加到3000多萬元,門診人次翻了15倍、住院人數翻了近10倍,而業務收入則翻了100倍。韓常青認為,這種增長背後,醫院管理層兢兢業業謀發展只是一個方面,國家政策給力、新農合覆蓋全縣、報銷比例逐步提高以及農民增收等因素則是根本原因。

  中藥材産業“如虎添翼”

  據隴南市衛生局副局長孫旭東介紹,隴南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是一片真正的純天然、無污染凈土,隴南中藥材是道地藥材,品質高、産量大,隨著中醫服務蓬勃發展,為當地中藥材産業注入了全新動力。目前,當地已形成了以禮縣為中心的大黃、文縣為中心的紋黨參、西和縣為中心的半夏、武都區為中心的紅芪、宕昌哈達鋪為中心的當歸集中優勢産區。全市中藥材適宜總面積約120萬畝,全市中藥材種植面積92.13萬畝,總産量達12.99萬噸,總産值11.14億元。

  “以前,儘管遍地藥材,由於山大溝深,走出去也很困難,農民種植的積極性也不高。這幾年,中醫藥産業發展很快,本地中醫院發展了起來,藥材需求量逐年增加,外地採購量也增大。農民們大都改種中藥材,收入翻了不少。我們當地的一個村醫,去年種當歸賣了19萬元,遠遠比當村醫本身的收入高。”宕昌縣衛生局副局長文春光説。“如虎添翼”是他對中藥材産業發展的真實感受。

  採訪期間,記者在宕昌縣農民的當歸種植地裏遇到了從四川前來查看苗情、洽談採購的藥材商。一位採購人員告訴記者,現在廠家對藥材的要求非常苛刻,原産地採購是保證品質的根本,他們不光在藥材成熟時來採購,在農民種植的整個過程,都要親自來查看。隴藥都是他們穩定的藥材源頭,這些優質道地藥材也保證了他們産品的效果和口碑。

  挖掘中醫對“強基層”的特殊作用

  參與此次義診的專家、北京中醫院院長劉清泉認為,醫療資源分佈極不平衡的情況在隴南顯得更加突出,基層能力不強,醫改就難説有成效。他認為,中醫藥對強基層有獨特作用,還需要繼續挖掘,中醫藥簡便驗廉,而廣大農村中藥材非常豐富,就地取材,極大地降低了醫療成本,也最大限度上實現了醫療服務的可及性。

  劉清泉認為,目前中醫在鄉鎮和村一級逐漸萎縮,非常不利於中醫藥發展。他提出,大型中醫院應該主動承擔起對基層中醫院的幫扶責任,以人才培養為抓手,幫助基層培養適宜人才,提高診療水準,最終從根基上促進中醫藥的良性發展。“在基層,‘救醫生’比‘救患者’更迫切,意義也更深遠。”他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