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營養保健

酷暑飲食解“苦夏”

發佈時間: 2014-06-09 15:10:52   |  來源: 健康報   |   健康中國遠端編輯   |  責任編輯: 馮晨

  夏季,總是離不開悶熱的天氣、密集的汗水、煩躁的心情、不振的食欲。尤其是隨著氣溫的節節攀升,很多人都會出現胃口下降、不思飲食、身體乏力的現象,這在中醫上稱之為“苦夏”。其實,如果我們能夠了解人體的某些特點,調理得當,不僅能安度盛夏,還能補益身心。

  夏季“火”旺 多吃“苦”

  夏季酷熱潮濕,人經常會感覺到“心火”旺盛、煩躁不安、疲勞乏力。中醫建議,夏季多食用“苦”食以達到清熱祛暑目的。

  所謂“苦”食是指口味略微甘苦的食物。“苦”食含有豐富的生物鹼、氨基酸、苦味素及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中醫認為夏日吃“苦”,盛似進補。苦味食品中所含有的生物鹼具有消暑清熱、促進血液迴圈、舒張血管等作用。苦味可通過刺激舌頭上的味蕾,增進唾液分泌,刺激胃液和膽汁的分泌,從而增進食欲,促進消化。夏季溫度高、濕氣重,適當吃些苦味食品,可以清泄暑熱,排除濕氣,還可增進食欲,健脾利胃。

  夏季“苦”食,首推苦瓜,它不僅可以清暑祛熱、排濕解毒,還可以很好地預防中暑。其次絲瓜、萵筍、芹菜、百合、綠豆等,都有潤肺清火、清熱解毒、消暑除煩的功效,應該多食用。但需注意的是,苦味食品要依據個人體質,一次食用不宜過量,過苦容易引起噁心、嘔吐、敗胃等不適反應。

  清補並非吃素

  夏季氣候炎熱、潮濕,常使人茶飯不思,食欲減退,即使是平常特別愛吃的食物,也提不起興趣。很多年輕人一日三餐不吃主食,只吃一點水果。時間久了,人是越來越“苗條”,但精氣神也跟著跑了,不但整日無精打采,還很容易腸胃不適。

  中醫認為,夏季人之所以會食欲減退,茶飯不思,根源在於人體腸胃功能降低。夏天,人體會發生一系列的變化。首先是出汗變多。出汗不僅會使體內的水分、氯化鈉和水溶性維生素流失,還會導致胃液酸度降低,胃腸道內各種消化酶的活性降低。同時,人體為了散熱,血液多集中于體表,而胃腸道供血減少。這些改變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引起食欲減退和消化功能紊亂,如若飲食不當,還可能會誘發其他一些胃腸道疾患。因此中醫建議,夏季飲食要忌油膩,多吃一些清補的食物。一方面不增添胃腸的消化負擔,另一方面也助於開胃增食,健脾助運。

  至於清補的食物,很多人都存在認識上的誤區,認為清補就是吃素。其實清補是指不宜多吃油膩、燒烤、油炸等食物,而不是一味清淡,還要注意補養。如果一味地只吃素食,比如以水果、蔬菜代替主食,人體的蛋白質、脂肪、礦物質、氨基酸等攝入量就會不足,勢必會削弱機體的抵抗力,對人體的內分泌系統、消化系統、免疫系統等都會造成不利影響。所以在夏季除了多吃清淡的蔬菜、水果之外,一些具有清補作用的葷食也應該多食用,比如鴨肉、魚肉、鴿肉等肉類。不過在烹調方式上應以炒、蒸、煮、燉、燴為主,不可烹飪得過於油膩。

  切忌貪涼

  炎炎夏日,最讓人難以忍受的就是暑氣逼人。很多人為了快速降溫、解渴,對生冷食品和冰飲愛不釋手。殊不知,這種飲食習慣對健康極為不利。貪圖一時痛快,過食生冷食物,不僅難以起到防暑降溫的目的,還會導致急性腸胃炎等胃腸道疾病。

  中醫認為,夏季,一方面人的消化功能較弱,在飲食方面,過多食用生冷食物,近則立即誘發腸胃痙攣、腹痛、腹瀉等胃腸功能紊亂疾病,遠則秋季生病報復。另一方面,人體出汗較多,冰鎮飲料、食物只能帶來短暫的舒適感,過量食用會導致毛孔宣泄不暢,機體散熱困難,餘熱蓄積,口渴出汗現象會更加嚴重。

  因此中醫從養生角度提出三點建議:其一,夏季飲食不可貪涼,一定要適可而止,管住自己的嘴巴。尤其是老人、嬰幼兒腸胃比較脆弱,更要忌食、少食冷飲。其二,劇烈運動之後不宜吃大量冷飲。人體劇烈運動之後,不僅體溫升高,而且會大量排汗,身體內部的血管也會舒張擴大。這個時候如果吃大量生冷食物,胃腸受到冰冷刺激,就會血管收縮,阻礙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其三,夏季降溫、解渴最好飲用涼白開、礦泉水、綠豆湯、菊花茶等飲品。

  多吃“苦”,宜清補,忌貪涼,這是中醫夏季飲食養生的三大方略。善於把從古流傳至今的中醫養生精華靈活地運用到現實生活中,適應節氣變化,合理安排飲食,一定能幫助廣大市民安度盛夏,再也不談“夏”色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