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總經理到院長—“靈魂驛站”夢想的變身
發佈時間: 2014-06-06 15:09:54 | 來源: 中國網-健康中國 | | 責任編輯: 馮晨
《有一個夢叫生命關懷》
作者:鄭吉龍
有一個夢叫生命關懷
它的內核是聖潔的愛
它為人間增添文明的新光
它使人類綻放善行的異彩
有一個夢叫生命關懷
它的思想是寬廣的海
它為人間連接神奇的彼岸
它使人類通往無悔的未來
中國網健康中國(記者 馮晨) 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記者在北京萬明生命關懷醫院見到了鄭吉龍院長。初見鄭吉龍院長,給人一種春風拂面、和藹可親的感覺,這很容易讓記者與他從事的職業聯繫在一起,無疑,他對待病人就如同對待親人一樣,寒暄過後,他向記者説起了萬明醫院的發展歷程。
説到萬明生命關懷醫院,不得不先説説“萬明”二字背後的意義。“萬明”象徵生命的燦爛,寓意萬明人所肩負的光榮使命,那就是照亮生命的最後歷程。“親人奔向生命彼岸,可謂全家上下無人安寧。但是很多家庭成員常常是社會的棟樑,家庭的支柱,有著繁重的工作。他們對親人不可能提供長相廝守的照顧,更不可能提供專業的護理、及時的治療和科學的配餐,而我們的生命關懷使這一切成為可能。”鄭吉龍這麼形容生命關懷醫院所存在的意義。
獨特經歷造就管理人才
時間追溯到70年代末,關閉10年之久的高考大門重新打開,令許多中國人的命運因此發生了變化,這也包括從小在農村長大的鄭吉龍。高中畢業後,鄭吉龍便留在家鄉務農,和許多年輕人一樣:有理想,卻不能去實現。務農半年後,有了一次當兵的機會,可在報名前,卻遇到了一個棘手的問題——視力不達標,怎麼辦呢?思前想後,鄭吉龍用了一個笨辦法——死記硬背,為了達標他把整個視力表都背了下來。在部隊的這四年,培養了他堅韌不拔的真性情,是不畏艱險的毅力,是劍指長天的氣概,是溫柔如斯的心腸,也為他日後所從事的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恢復高考的消息,讓鄭吉龍激動不已、躍躍欲試,退伍回到家鄉在姐夫任教的中學旁聽了半年的時間便參加了當時的高考。雖然時間倉促,但是鄭吉龍仍然以全校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考上了大連外國語學院(現為大連外國語大學)日語系。“我的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第四年畢業的時候,學院在我們那一屆100名學生中選了5名分配到北京,這其中就有我。”回憶到當時的情景,鄭吉龍略顯自豪。
都説知識改變命運,分配到北京發展的鄭吉龍在中國國際旅行社工作了3年,隨後在一次某中日合資企業的公開招聘中,從眾多面試者中脫穎而出得到了考官一致的肯定。後被委派到日本野村國際研修中心學習企業管理,成為國內率先接觸MBA核心課程的人員之一,後又經過系統學習于1999年拿到了美國城市大學MBA學位。MBA被商界普遍認為是晉陞管理階層的一塊墊腳石,這句話在鄭吉龍身上得到了印證,離開某中日合資企業後,鄭吉龍開始了他的酒店管理生涯,先後管理過三星、四星、五星級酒店,從頭到尾都是執行總經理的位置,十年的酒店管理生涯不僅豐富了他的管理經驗,而且強化了他的服務意識。
心中遺憾激發創業夢想
可見在04年之前,鄭吉龍在生命關懷方面還一竅不通,而令他萌生建立生命關懷醫院想法的,是他的母親。“04年我母親去世了,當時我在山東沒來得及趕回她身邊,她自己很孤獨的走了,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遺憾,我開始對生命進行深層思考,於是我想結束十年的酒店生涯自己創業。”受母親影響,鄭吉龍在進行創業選項時,選擇了生命關懷這個對他而言比較陌生的行業,希望為患有疾病且根治無望的晚期病人和高齡老人提供生理的和心理的關懷。
有了想法就大膽去實現,鄭吉龍先從專業的角度對市場做了深入分析,從2004年的9月份到12月初,他找了大量的資料分析,以及一些實地調查。對生命關懷事業在國內外的歷史和現狀做了全方位的了解,對這個領域熟悉之後,他決定投身這個領域。“我畢竟做了十年的酒店管理,酒店的服務意識在我心中根深蒂固,在我的理解,生命關懷比什麼都需要服務意識,雖然我沒有做過醫療行業,但我最大的願望就是辦一個能提供一流服務的生命關懷機構。”
在進行醫療機構項目申請的時候,鄭吉龍通過各種努力見到了一位衛生局的領導,“我就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這位領導比較開明,他説目前國家缺少這類機構,社會需要這類服務,原則上支援你,辦吧!”聽到領導這麼痛快的支援,鄭吉龍非常感動,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
2005年年初,鄭吉龍開始物色場地,幾經波折,他在南四環外找到了一處安靜,有山有水的地方。而建設的時候卻由於開發資金緊張,同時生命關懷屬於舶來文化,還不被大眾所接受很難得到社會資本的青睞,所以,作為醫院的創辦人他拿出了所有的積蓄,甚至賣掉了名下的公寓,一些親戚朋友們也拿出了他們部分血汗錢給予支援。
萬事開頭難,萬明醫院雖然建成了,卻招不到員工,尤其是找不到合適的大夫,連廣告都不知道如何做起。“報紙廣告做過幾次,第一次提過臨終關懷,可過了一個月就只有一個人給我們打了電話,再也沒有了。許多人心理上就有一種抗拒的傾向,不願意來。”最後鄭吉龍找到了幾位退了休的老醫生,在他們的支援下,醫院開始正式運營了。
在運營過程中,鄭吉龍發現臨終關懷這個稱呼讓很多人産生心理阻抗,經過再三推敲他把臨終關懷改成了生命關懷,“‘生命關懷’沒有負面的心理體驗,更好接受,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因為很難招到心理諮詢師,鄭吉龍便自學了兩年的醫學心理學,再把學到的知識灌輸給醫院裏的從業人員。“我們主張提供身、心、靈三方面的整體關懷。醫生、護士和護工多和老人聊天,多溝通,條件允許就帶老人到戶外活動,通過心理關懷讓他們忘掉疼痛和對死亡的恐懼,讓老人帶著愉快的心情走完生命的最後歷程。”
鄭吉龍從酒店管理的經歷中尋找智慧,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生命關懷醫院的文化與社會價值,雖然歷經艱難卻仍然生存下來,而醫保的問題至今對於鄭吉龍來説都是最大的一個心病,近一半的病人因為不是醫保醫院而不能入住,“我們與常規醫院相比有很大的區別,來到這裡的患者基本都是放棄常規治療,尋求心理疏導,以期提高生命品質的,所以我們沒有必要配置太多的醫療設備和醫護人員。在國家沒有出臺專項政策的情況下,這可能成為我們申請醫保的障礙,再加上這幾年北京的醫保申請被凍結,更是雪上加霜。”
“一位北師大老教授因病臥床,帶有胃管和尿管,其家屬看重我們良好的名聲想選擇我們,我們的單間算下來一個月5000塊左右,但是老教授屬於公費醫療,北師大的報銷只限于有醫保的醫院,單位寧願報銷協和醫院30000塊費用,也不批准到我們這裡來。這樣的案例數不勝數。在缺乏制度支撐的現實面前,有些人不得不忍痛割愛,也有些人寧願掏自己的腰包選擇我們。有人稱我們為生命驛站,有人稱我們為心靈港灣,有人熱情舉薦‘有困難,找萬明’,在他們看來,焦頭爛額的事,只要交給萬明醫院就能迎刃而解。”
夾縫環境磨練不變信念
隨著知名度的提高和對生命關懷理念的普及,社會各界陸續涌現了十幾個愛心團體將萬明醫院作為愛心基地給予支援,有人捐款,有人捐物,雖然不是很多,但這些愛心行為給了鄭吉龍莫大的鼓舞。北京大學創行社團還專門找到鄭吉龍,表示他們理解生命關懷醫院的艱難,將為萬明醫院制定宣傳方略,向政府呼籲相關政策,並廣泛招募愛心志願者,利用他們的力量來幫助萬明醫院渡過難關。
鄭吉龍始終想把生命關懷的項目推廣到全國各地,2009年7月26日,美國最大的臨終關懷機構Vitas Innovative Hospice Care派Mike Xie博士到訪萬明醫院,在美國關懷醫院是沐浴在政策陽光之下的,他們此次過來就是為了考察合資項目的可行性。“09年的時候,醫院還是舉步艱難,不論是資金還是政策都非常稀缺,雖然Mike Xie博士表示資金多少都不是問題,但最後還是因為對我們國內的政策沒有信心打了退堂鼓。”鄭吉龍的生命關懷事業到今年已經是第九年了,雖然一直沒有任何相關政策的扶持,但他還是一步步打響了自己的知名度。“除了網站的正常維護以外,我從來沒有花錢請任何媒體,生命關懷這個行業逐漸被社會認識之後,至少十多家包括電視臺、報社的記者自己就來為我們做宣傳了,我們用實際行動回答了社會需要的服務在我們這兒。”
2009年4月的一天,一位名叫趙國倫的70歲孤寡老人被其妹妹送到萬明醫院,他因為肝膿腫、膽囊結石伴慢性膽囊炎、低血容量性休克等9項病症,並且發熱20余天不降在某三甲醫院被告知如果不立即接受手術,拖下去只能活20多天。由於無兒無女,唯一的妹妹也已經60多歲,兄妹倆均無力支付高昂的治療費,只能放棄常規治療,到萬明醫院來尋求臨終關懷。經過十多天的抗感染,對症治療和營養支援,趙國倫生命體徵日趨正常,這也與鄭吉龍平時比較注重病人心理狀態的建設是密不可分的,醫護人員根據趙國倫的生理、心理、精神等多方面的需求,提供適合他的最佳關懷。一個多月後趙國倫已經像正常人一樣,能在院子裏散步,生活完全能夠自理。可這個時候趙國倫已經連萬明醫院每月1000多元的最低住院費都掏不起了,鄭吉龍知道後,特批趙國倫只需交國家補助範圍內的費用,其餘全免。“老爺子很感動,一年多來,只要我的車停在院內,他就會提著水,拿著抹布來洗車。我也勸説過許多次,可老爺子説就當鍛鍊身體了。”
鄭吉龍的生命關懷離不開心理關懷,因為自學過兩年醫學心理學,所以他經常將員工聚集在一起為他們灌輸一些與實際相結合的心理常識,2013年9月9日,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和北京市老齡辦共同舉辦了第六屆全國老年心理關愛研討會。鄭吉龍撰寫的《淺談臨終老人的心理關懷》一文,獲得了當屆研討會優秀論文一等獎,並被安排在研討會上發言。論文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令鄭吉龍和萬明醫院的名字享譽國內外醫療界。“我論文中所寫的每一個事例都是真實的經歷,比如我們有個老人非常喜歡小動物,在房間裏養了一隻小烏龜,有一天小烏龜死了,老人雖然沒有説什麼但整個人變的非常消沉,特別的悲傷,我們的護士長看到這個情況後,趁老人休息的時候,偷偷為他買了一隻新的烏龜放在他的房間,老人看到後一掃陰霾特別開心,心情好自然身體就好,對我們的信任也提高了。”
對萬明醫院的造訪,徹底顛覆了記者心中對於死亡的概念,鄭吉龍所從事的事業雖在夾縫中生存,但他對社會的貢獻是不容小覷的,生命是大於一切的存在,而萬明醫院對來日無多的臨終者所做的精神乃至靈魂上的慰藉是獨一無二的。
(專訪北京萬明生命關懷醫院院長鄭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