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中醫資訊

針灸療效與穴位有關還是無關

發佈時間: 2014-06-06 13:44:17   |  來源: 健康報   |   健康中國遠端編輯   |  責任編輯: 馮晨

  針灸治病是確有療效還是安慰劑效應?針灸療效與取穴相關,還是扎哪兒都行?近10年來,圍繞這些疑問,國內外進行了一系列研究,但結論各不相同。一項由“973”首席科學家、成都中醫藥大學校長梁繁榮教授領銜的系列研究,對上述問題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一個動搖針灸地位的謎題

  在梁繁榮的印象中,圍繞針灸的爭論至少要追溯到2005年。當時,針灸的作用機制已經通過科學研究被部分揭示。有許多國內外試驗表明,針灸能夠刺激神經系統分泌內啡肽,這種化學結構與嗎啡類似的神經肽,有麻醉、鎮痛作用。內啡肽還有調節心血管的功能,這也解釋了為何針灸對治療某些心血管疾病似乎也有療效。

  但與此同時,國外科研人員卻發現,針灸和假扎穴的鎮痛效果一樣好,與使用鎮痛藥一樣有效,和是否扎對了穴位沒有關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來自德國科學家Linde。2005年,Linde團隊以針灸適宜病種偏頭痛為例進行了大樣本臨床試驗,把穴位和非穴位做對照比較,並將其結論在《美國醫學會刊》上發表:“中醫傳統針灸按辨證取穴治療對臨床療效無幫助。”該文章在世界範圍內引起較大反響,這意味著針灸臨床療效的理論基礎——經絡學説被否定,針灸的科學地位被撼動。

  1998年~2009年,國外相繼做了12個類似研究。“針灸辨證取穴與否對療效的影響,有些研究有差異,有些沒差異。”梁繁榮説。

  在2007年11月召開的美國針灸學會年會上,經絡上的穴位是否具有特異性的療效,被一致認為是關係到針灸學科發展的關鍵問題。2010年,該學會發表的白皮書更明確指出,經穴效應是否存在特異性是針灸研究面臨的難題之一。

  “我們的團隊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展研究的。”梁繁榮説,這項吸引了全國10余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參與的基於臨床的經穴特異性基礎研究,是國內首個針灸“973”項目。

  ■循證研究為經穴正名

  “當時我們想,要用高水準的研究回應國際爭論。這個高水準指的是既要以中醫理論為指導,又要採用國際通行的研究方法。”梁繁榮表示,以德國專家為代表的多項試驗採用的是循證醫學原則下的隨機對照試驗,中國也要走這條路。

  起步之初,項目組首先對真穴和假穴進行了細分。“在取假穴方面,國內和國外研究取穴的方法不一樣。”梁繁榮介紹,國外研究多采取遠端取穴,例如真穴在腿部,假穴可能就取在上肢,而國內研究中的假穴則在經穴旁開兩經之間取穴。“為了使結果更有説服力,我們兩種假穴都用,分了兩個假穴組。”

  研究首先瞄準了與德國試驗相同的針刺治療偏頭痛臨床研究。在針刺治療急性偏頭痛即時效應的研究中,180名患者被隨機分為少陽經穴組、非穴1組(經穴旁開兩經之間)和非穴2組(遠端取穴)。通過視覺模擬量表評分(VAS)、24小時頭痛復發率等指標評價針刺的即時效應。研究結果與德國試驗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一定差異。相同的是,經穴針刺治療急性偏頭痛即時效應優於非經非穴針刺,但這種差異不顯著,都能緩解疼痛。不同的是,針刺後2個小時和4個小時,經穴組的止痛效果依然存在,且在防止頭痛復發或加重方面效果明顯,而非經非穴組的長期持續效應較差。2009年,該發現一經發表即引來國際學界高度關注。

  但項目組並不滿足於此,後續又進行了針刺治療偏頭痛長期效應研究。來自國內3個試驗中心的480名患者通過同樣的隨機方法分為3組,採用HANS電針儀每天治療1次,在入組0周、4周、8周和16周時分別評價頭痛天數、頭痛次數、頭痛強度分級、VAS評分、頭痛伴隨症狀天數等指標。結果顯示,經穴組的上述指標均顯著優於非經非穴組,且越到後期優勢越明顯。

  隨後,項目組又對功能性消化不良、原發性痛經和急性腦梗塞3個病種共1769名患者分別進行了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研究,均得出與偏頭痛研究一致的結論:經穴組效果更優。

  ■中外結論相左有緣由

  這一系列研究的相關論文在國際高水準期刊發表後,不但學界高度關注,而且德國科學家Linde本人也認可。但又一個問題隨之而來,既然都是嚴格遵守循證醫學原則的研究,為什麼會出現差異如此大的結論?項目組在研究國外相關試驗並與研究人員交流的過程中發現了端倪。

  “首先是對照組的設計。”梁繁榮分析,目前在國外的經穴特異性研究中,被用於作為常規針刺對照的方法可基本概括為非經非穴、淺針刺和安慰針刺,幾乎很少涉及不同經穴之間的比較,例如同一條經脈的不同腧穴,或不同經脈相同屬性的腧穴之間的比較。“我們認為,在關注經穴本身的特異性治療效應時,應綜合考慮穴位本身的屬性和穴位所在經脈的屬性。國外科學家都是西醫出身,不具備中醫經絡知識。以德國試驗為例,是通過專家調研,取問卷回復中重復率最高的幾個穴位做真穴,這種取穴方式本身就不符合中醫理論。”

  而假穴採取淺針刺的方法也被認為值得商榷。“淺針刺刺激的部位在針灸學理論中被稱為皮部,隸屬於十二經絡系統,因此刺激皮部是具有特定治療作用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假穴。”梁繁榮説。

  另外,國外目前開展的經穴特異性影像學研究大都以健康受試者作為研究對象。但梁繁榮項目組對經穴功能狀態與特異性的研究證實,正常生理狀態下經穴相對沉寂,異常病變時經穴才變得相對敏感。也就是説,在疾病狀態下,特定經絡、特定腧穴更為敏感,針刺産生的特定臨床療效會更顯著。

  ■新發現引領研究再深入

  項目組還發現,經穴特異性不是穩定的,會受不同因素的影響。

  最首要的是針刺穴位手法。傳統針灸理論認為,得氣是經穴發揮作用的前提,得氣與針刺過程中可能引起的疼痛是截然不同的。研究發現,針刺得氣與否,引起的臨床效應是有差異的。同時,針刺的間隔時間、辨證準確度、穴位配伍、操作人員個人技術水準等也顯著影響臨床治療效果。甚至,針刺穴位特異性程度也會因治療病種的不同,存在巨大差異。例如,研究發現,相對於偏頭痛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中真穴、假穴對照組的效果差異更為明顯。這些發現打開一扇扇小門,吸引項目組開始更深的探索。

  梁繁榮把此項研究的終極目標分解為4個遞進的階段性目標:第一階段,回答有沒有穴位特異性;第二階段,回答穴位特異性的影響因素;第三階段,闡明穴位特異性的作用機制;第四階段,成果轉化。目前,梁繁榮的計劃已執行過半,而在他看來,最艱巨的工作才剛剛開始。“我們今後還要進一步加強和國際研究團隊的協作與交流,將經穴特異性理論用國際認可的科學語言深入詮釋,推動針灸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