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健康頭條

【不吐不快】“全國看病中心”病根何在

發佈時間: 2014-06-06 10:43:59   |  來源: 人民日報   |   健康中國遠端編輯   |  責任編輯: 馮晨

  ●讓更多人得到恰當、適宜的診療,才能使優質醫療資源價值最大化

  據報道,北京外來就醫流動人口日均達70萬人,三級醫院基本是“滿場”狀態,其中外來病人約佔1/3。大量外地人進京看病,使三級醫院不堪重負,也加劇了人口和交通負擔,北京因此被戲稱為“全國看病中心”。

  北京成為“全國看病中心”,根源在於醫療資源配置不平衡。“翻過一座山,實力翻三番”,這句話形象地道出了北京與周邊地區的醫療差距。外地病人大量涌入北京,除了交通便利因素外,當地優質醫療資源匱乏是重要原因。很多病人無法得到確診,甚至越治越重,這才不惜長途奔波,到北京要個“説法”。如果在家門口都能看好病,誰願意這麼折騰呢?所以,外地患者到京看病合情合理。

  醫療消費具有無限趨高性。即便是發達國家,醫療資源也是供不應求的。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醫療資源嚴重不足,優質資源更加稀缺。隨著老齡化加劇和疾病譜變化,醫療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如何用有限的醫療資源,解決好13億人的健康問題,既是一道經濟學難題,也一道社會學難題。醫療需求是剛性需求,無論窮人富人,都要看病就醫。只有科學配置醫療資源,讓更多人得到恰當、適宜的診療,才能使優質醫療資源價值最大化。

  眼下,北京各大醫院人滿為患,醫生超負荷運轉,主要原因是缺乏分級診療體制。大量患者無序流動,大病小病都看專家,導致醫療資源短缺與浪費並存。因此,北京要想除去“全國看病中心”的病根,必須做兩個“手術”。

  第一個手術是“引流術”。即運用經濟杠桿分流患者,引導患者合理分級診療,普通患者儘量留在基層就診,三級醫院主要診治疑難重症患者。很多三甲醫院的專家抱怨,在每天接診的病人中,一半以上是常見病、多發病,根本不需要看專家。究其原因,不合理的醫療服務定價和醫保報銷制度是“推手”。目前,不同級別醫院的診療費差距很小,醫保報銷比例也相差無幾,患者自然一窩蜂地爭搶優質資源,人人都喊看病難。其實,發達國家也有看病難,但難的本質不同。例如,英國看病難,是分級診療造成的;中國看病難,是無序就醫造成的。在英國,看病必須經過全科醫生轉診,否則醫保不支付、醫院不收治,除非是自費到私立醫院看病。我國全科醫生制度尚不健全,分級診療體系也未形成。在這樣的國情下,最好的辦法是運用經濟杠桿分流患者。例如,提高三級醫院的醫療服務定價,拉大不同級別醫院的報銷差距,讓市場之手參與資源配置,從而達到分流患者的目的。

  第二個手術是“搭橋術”。即架起醫療合作之橋,讓北京優質醫療資源向周邊地區延伸,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用,促進區域醫療資源均衡發展。目前,北京很多大醫院盲目擴張規模,形成了一個又一個“巨無霸”。今後,北京應嚴格限制大醫院的床位數,鼓勵跨區域聯合,促進醫療資源均衡佈局。據報道,河北燕郊的燕達國際醫院是一家民辦綜合性三甲醫院,距離北京市中心僅30公里,但這裡的床位空置率高達70%。一邊是有人無床,一邊是有床無人,資源無法匹配。最近,北京朝陽醫院派出13個科室入駐燕達國際醫院,專家每週出診兩次,標誌著京津冀醫療一體化邁出實質性步伐,有助於實現優質資源的“放大效應”。

  北京是全國的醫療中心,理應以開放的姿態服務全國病人。但是,北京絕不應成為“全國看病中心”,而應成為“疑難重症中心”。讓大專家集中精力看重病,才是全國患者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