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權威發佈

關注分級診療:基層人才荒的尷尬

發佈時間: 2014-06-06 10:39:49   |  來源: 健康報   |   健康中國遠端編輯   |  責任編輯: 馮晨

  大醫院人滿為患,患者為什麼仍然執著地去擠大醫院?基層為什麼難以分流患者?記者採訪時注意到,在基層,大樓蓋起來了,設備配好了,但合格的醫生卻越來越少了。

  在陜西省安康市寧陜縣,從縣醫院到衛生院、村衛生室,均存在逐級挖人、業務“跳閘”的問題。要建立分級診療體系,基層衛生工作者們關心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建立一個良性的人才流動機制。

  蓋大樓“好風光”

  缺人才難有“新氣象”

  3月底,即將從山西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的陳立(化名)坐了一夜的火車抵達西安,又坐大巴在秦嶺山麓間跑了3個小時,來到只有7.4萬人口的寧陜縣,目的是實地考察一下寧陜縣醫院。他此行的路費、住宿費就是由這家醫院提供的。

  首先映入陳立眼簾的,是該院新建成的綜合大樓。這棟大樓共有9層,坐落于穿過縣城的長安河畔。然而,持續多年的醫生流失及人才荒現象,顯然難以支撐縣醫院的這種表面“風光”。

  該院院長陳玖浩介紹,醫改啟動後,該院門診、住院人次分別從2008年的5萬人次、1000多人次增長到2013年的10.2萬人次、4300多人次,目前床位使用率達到101%。而在全院205名職工中,取得執業醫師資格的只有52人,其中還包括4位院領導、5位返聘專家。5年來,該院先後招聘了17名醫學本科畢業生,如今留下的只有6名。

  “一般畢業生在醫院呆3年就能考上執業醫師資格證,考上後能走的就走了。”陳玖浩説,這也是醫院寧願出錢也要讓陳立這樣的畢業生過來看看的原因。

  骨幹被抽調充實縣醫院

  衛生院業務“跳閘”

  今年3月,寧陜縣醫院在陜西省森工醫院的支援下,開設了有9張床位的兒科病房。首位被派來支援的兒科主治醫生申波發現,9張病床就沒有空閒的時候,天天爆滿。

  “來了才發現,這裡的兒童以前看病確實不方便。現在住院的主要是一些肺炎、腸炎、呼吸道感染的患兒,大都來自鄉鎮,到縣醫院要2個多小時車程。這裡如果沒法住院就得去西安,那要花更多的錢。”申波説。

  為了充實該院兒科病房的人員力量,寧陜縣衛生局動用行政手段,從該縣四畝地中心衛生院、龍王中心衛生院抽調了2名業務骨幹配合申波工作。作為四畝地中心衛生院僅有的2名執業醫師之一,郭山至今還記得院長含淚送別時説的話:“你走了,衛生院今後可怎麼辦啊?”

  該縣筒車灣中心衛生院院長余劍東説,目前筒車灣中心衛生院共有8名正式職工,業務骨幹年年流失,多是被衛生局調走的。“去年就被抽調了5人,分配到縣醫院、縣疾控中心、縣衛生監督所。原來衛生院還有個檢驗科,人被調走之後只好關門了。”(下轉第3版)(上接第1版)

  寧陜縣也在積極為鄉鎮衛生院補充人才。去年4月,寧陜縣衛生局採取合同聘用制的方式,為鄉鎮衛生院公開招聘37名公共衛生人員,由縣財政、縣衛生部門每年拿出120余萬元,共同承擔每人每年3.29萬元的工資。

  余劍東介紹,筒車灣中心衛生院分到了5個人,其中1人後來考上鎮政府公務員離開了。目前,筒車灣中心衛生院每天的門診量只有十幾人次,患者外流現象嚴重。

  在寧陜縣衛生局招聘的37名公共衛生人員中,就有筒車灣衛生院管理下的海棠園村村醫朱漢英,現被分配到鄰近的梅子鎮博愛衛生院工作。“海棠園村現在沒有村醫,工作只能由鄰近村子的村醫接手。”余劍東説。

  向下“虹吸”難以為繼

  廣攬畢業生全縣總動員

  患者從鄉鎮外流,余劍東歸因于縣級醫療機構對鄉鎮衛生院人才的“虹吸”。而在陳玖浩看來,如今這種“虹吸”已越來越難以為繼。

  2014年,寧陜縣醫院制訂了一個計劃,準備招聘臨床醫學專業15人、中西醫結合專業10人、中醫專業5人、影像醫學專業2人、臨床醫學麻醉專業2人。為此,全縣總動員,縣醫院派人會同縣衛生局、人社局專程趕赴四川瀘州、寧夏銀川、山西太原多地醫學院校廣攬畢業生。

  “目前已有30人有了初步意向。”陳玖浩説,這些初步意向是建立在優厚待遇的基礎上,“每人給予3萬元安家費,工資在國家規定的基礎上上浮2級。也就是説畢業生一到醫院工作,月薪就達4500元(包括五險一金)。”為此,畢業生須與醫院簽訂為期5年的勞動合同。

  根據以往的經驗,這些畢業生招聘進來後能否呆滿5年還是個未知數,呆滿5年後選擇繼續留下來的會更少。

  作為寧陜縣衛生人才隊伍振興與激勵工程項目的一部分,充分挖掘本土人才已成為寧陜縣衛生局的現實選擇。在梅子鎮博愛衛生院,從村醫崗位上被招聘入職的朱漢英在新建的5層大樓裏有了自己的宿舍。根據與縣衛生局的協議,她必須在3年內至少考取執業助理醫師資格,否則將被自動解聘。

  而本地醫學生源缺乏,也成為新招聘畢業生不穩定的因素之一。陳玖浩曾到當地一所高中做調查,竟沒有一名高三學生願意報考醫學院校。醫患關係緊張成為學生拒絕學醫的最主要因素。

  醫改投入軟硬失調

  留患者還要靠人才

  梅子鎮博愛衛生院由紅十字會捐款建設,雖然全鎮只有2500多位居民,但大樓建設仍體現了一定的前瞻性,不僅有全科診室、病房,還有化驗室、B超室、心電圖室,同時規劃了手術室。

  與氣派的硬體條件相比,每天十幾人次的就診量讓這家衛生院顯得空蕩蕩的。該衛生院一名職工表示,患者一般會選擇到縣醫院去看病,“衛生院看村醫看的病,縣醫院接納衛生院本應接納的患者,這已經是普遍的現象。”

  “寧陜縣全年的財政收入才5000多萬元,而每年花在衛生事業上的經費超過2000萬元。”寧陜縣衛生局局長楊永傑説,與當地鉅額的醫改投入相比,該縣超過20%的新農合患者流向外地,佔用的新農合資金達到1/3,“僅去年,新農合資金就‘冒頂’150萬元。”

  “此前醫改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看得起病、有地方看病的問題,但有沒有醫生看病始終是最大的問題。”楊永傑承認,與不斷改善的硬體相比,縣、鎮醫療衛生機構的軟體相對薄弱,專業技術人才特別是臨床醫學人才持續短缺,這怎能留得住患者?

  楊永傑表示,無論從方便縣域內患者就診考慮,還是從新農合資金安全考慮,都必須大力推進分級診療,實現小病不出村、常見病不出鄉鎮、大病不出縣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