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健康頭條

捍衛健康 向污染宣戰

發佈時間: 2014-06-06 10:07:04   |  來源: 健康報   |   健康中國遠端編輯   |  責任編輯: 馮晨

  1972年6月5日,聯合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此次會議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並提出將每年的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各國都會在此期間確定各自的主題,今年我國環境日的主題是——向污染宣戰。

  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和環境污染之間的戰爭是一個艱苦且曠日持久的過程。耕地污染威脅食品安全,水污染威脅飲用水,空氣污染致霾傷身,在治理環境污染源頭之時,我們保衛健康的防線構築的如何?抗擊污染還需要哪些努力?

  土地“臟了”如何保住餐桌安全

  全國近1/5的耕地受到污染。環境保護部和國土資源部日前公佈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猶如一顆重磅炸彈,讓公眾的神經高度緊張。鎘、鉛、滴滴涕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有毒有害物質已經侵入土地,在土地上生長的食物會給人們健康帶來哪些威脅?面對來勢洶洶的土壤污染,我們有什麼應對辦法嗎?

  近1/5耕地受到污染

  人為活動是主要原因

  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一公佈,立刻引起了軒然大波:全國土壤總的超標率為16.1%,而耕地的點位超標率更是高達19.4%。據透露,此次調查的污染物主要包括13種無機污染物(砷、鎘、鈷、鉻、銅、氟、汞、錳、鎳、鉛、硒、釩、鋅)和3類有機污染物(六六六、滴滴涕、多環芳烴),主要依據是否影響農作物産量和品質,以及是否對人體健康有害。由於表層土壤是大多數農作物根系的主要分佈土層,同時表層土壤也是污染物的主要集中區,所以此次土壤的採樣深度為0釐米~20釐米。

  報告顯示,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重,耕地土壤環境品質堪憂,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工礦業、農業等人為活動以及土壤環境背景值高,是造成土壤污染或污染物超標的主要原因。全國土壤中度和重度污染點位比例分別為1.5%和1.1%。污染類型以無機型為主,有機型次之,複合型污染比重較小,無機污染物超標點位數佔全部超標點位的82.8%。從污染分佈情況看,南方土壤污染重於北方;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東北老工業基地等部分區域土壤污染問題較為突出,西南、中南地區土壤重金屬超標範圍較大;鎘、汞、砷、鉛含量分佈呈現從西北到東南、從東北到西南方向逐漸升高的態勢。

  環保部有關負責人在回應該報告時介紹,這是我國首次開展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調查範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未含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地區)的陸地國土,調查點位覆蓋全部耕地,部分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和建設用地,實際調查面積約為630萬平方公里。本次土壤調查屬於初步調查,具有概查的性質,目的是掌握全國土壤污染的總體態勢。

  耕地污染已威脅到餐桌安全

  重金屬含量是當前監測重點

  如果耕地受到污染,首當其衝受到威脅的就是食品安全。“根據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結果來看,糧食和蔬菜污染的範圍和污染物種類與土地污染的情況相似。鎘、鉛、汞等重金屬元素也是食品中最常見的檢出污染物。”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楊大進研究員告訴記者。

  據環保專家介紹,有機污染物和無機污染物在土壤中會有不同程度的遷移,但是與大氣和水相比要緩慢許多,因此土壤的污染通常具有區域性特徵。其中,有機物的遷移會比重金屬要快,同時也會有不同程度的降解;重金屬的遷移更加緩慢,主要是隨地表徑流遷移或酸雨淋溶遷移,並且重金屬的降解更難。在作物種植區的重金屬,通過食物鏈轉移是一種對人類威脅最大的遷移途徑。當然,有機污染物也有可能隨地表遷移至水體沉積物中,進而通過食物鏈遷移至人體內,並且很多疏水性的有機污染物,例如二惡英非常容易在脂肪內富集。

  “鉛、鎘、汞、砷等污染物是當前我國食品安全風險的重點監測對象,它們的毒性作用明確,對人體健康存在相當大的危害。從監測的結果來看,鉛和鎘的存在明顯的地域性特徵,部分地區的糧食和蔬菜檢出超標問題亟須受到重視。前不久,受到媒體和公眾關注的湖南“鎘大米”事件就是個例子。可見,環境污染已經威脅到了餐桌的安全。”楊大進表示。

  環保部和國土資源部等相關負責人就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回答記者問時也承認,土壤污染是造成糧食重金屬含量超標的主要原因。西南和中南地區鎘等重金屬元素的基礎含量高、長期礦山開採冶煉帶來的廢水廢渣排放,以及酸雨增加和土壤酸化導致的鎘等重金屬活化,使其更易被水稻等作物吸收,這些都是引發“鎘大米”的原因。

  污染容易治理難

  降低健康風險要守住三道關

  “治理如此大範圍的土地污染非常困難,有些污染甚至沒有可能完全‘治愈’,那些可以人為治理的也要付出巨大的經濟成本。”北京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一位土壤污染治理專家告訴記者。

  據介紹,目前我國的土壤污染治理主要針對一些面積不大的工業污染場地。其中,治理常見重金屬污染的技術包括固化穩定化後進行安全填埋,以及摻入水泥窯進行焚燒等。其中,固化穩定化主要是往污染土壤中添加特定的固化穩定化藥劑,通過螯合、沉澱等物理化學作用將土壤中的污染物進行固定,降低其遷移性及環境風險。而熱脫附和水泥窯焚燒修復速度快,修復效率高,但修復成本相對較高,北京地區的成本在每噸污染土壤600元~800元。

  污染容易治理難,那在現有的條件下是否有辦法降低污染對食品安全的威脅?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張磊副研究員表示,做好食品安全的風險評估,採取有針對性的防範措施是可以有效降低風險的,其中加強環境和食品監測,及時發現和評價危險因素尤為重要。

  “從食品污染到形成健康危害有3個關鍵環節,首先是環保部門對環境的監測,控制源頭污染是根本;然後是對食品中污染物的監督監測,及時發現和控制食物鏈污染;最後是我們對污染物可能造成的健康危害進行評估,採取制定限量標準等措施,將風險控制在安全水準,保障餐桌安全。”張磊説,這三道關卡都是發現和評判環境健康危害的防線,最理想的狀態是各環節之間建立通暢的聯繫機制,任何一處發現異常立即向另外兩處通報,及時搜尋原因,聯合行動,這樣才能制定有針對性的綜合治理措施。

  張磊表示,但目前這樣的配合太少,數據共用機制還不順暢。“此次環保和國土部門主動公開土壤污染情況應該説具有積極意義,希望以此為契機,各部門、各環節建立起更緊密的配合機制。”

  誰來拯救“生命之源”

  甘肅省蘭州市自來水污染事件“余震”未了,湖北武漢、廣東清遠、江蘇大豐又接連爆出自來水問題,與人們生活和健康息息相關的水一時間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透過頻頻發生的自來水污染事件,水源污染嚴重、供水企業責任心缺失、相關部門監管不力等問題也浮出水面。水被譽為“生命之源”,然而現實是從千家萬戶的水龍頭裏流出的卻可能是威脅公眾健康的“生病之源”。

  水環境

  漸被污染逼入絕境

  6月4日,環保部公佈的《2013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無論是地表水還是地下水,我國的水環境幾乎被污染逼入絕境——全國十大水系有28.3%的監控斷面為Ⅳ類(主要適用於一般工業用水區及人體非直接接觸的娛樂用水區)或更差的水質,這些水都不適合用於生活飲用水的水源,黃河、松花江、淮河等知名的母親河覆蓋的流域均被列入污染嚴重名單,另一方面全國有近六成的地下水處於較差或極差等級,並且有63.6%的監測點顯示水質還在變壞。

  根據環保部公佈的數據,水質超標的主要因素有化學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高錳酸鹽指數和總磷等。而實際上這些只是常見指標的超標項,還有一些不常見指標的超標問題也在近日被揭開,例如抗生素。

  前不久,一篇由華東理工大學、同濟大學和清華大學的研究機構共同完成併發表在《科學通報》上的文章稱,我國地表水中含有68種抗生素,且濃度較高,另外還有90種非抗生素類的醫藥成分被檢出。

  文章稱,已有68種抗生素在中國的地表水環境中被檢出,而且被檢出抗生素的總體濃度水準與檢出頻率均較高,其中一些抗生素在珠江、黃浦江等地的檢出頻率高達100%,有些抗生素檢出的濃度高達幾百納克/升,而發達國家則小于20納克/升。

  據分析,水環境中的藥物和個人護理品主要來源包括生活污水、醫藥企業或工業廢水的排放;農業、畜牧養殖業及水産養殖業的直接排放或土壤滲濾等。但也有環保官員表示,其主要污染來源是水産養殖業。但無論來源如何,抗生素濫用和環境激素等問題無疑讓人們的生活飲用水存在更大的安全隱患。此外,重金屬也是造成水污染的重要原因。

  水安全

  防線不能“節節敗退”

  近年來,水源污染直接威脅百姓用水的事件頻頻發生,其中今年年初發生的蘭州自來水苯污染事件影響最大。4月10日17時,蘭州市威立雅水務集團公司檢測顯示其水廠出廠水苯含量高達118微克/升,11日2時檢測值為200微克/升均遠超出國家限值的10微克/升。水質超標造成全市自來水供水暫停,消息公佈後,引發了全城市民爭搶瓶裝礦泉水。

  記者從知情人士了解到,蘭州自來水苯污染事件本來是可以避免的。首先,是水源地選擇問題。該水廠最早是當地的一個小水廠,成立比蘭州石化公司晚,但隨後由於經濟原因被選擇改造成為供應蘭州市的大水廠,而這時近在咫尺的化工廠就成為威脅蘭州市用水安全的一顆“炸彈”,爆炸是遲早的事。其次,對於交通取水和制水的自流溝,管道陳舊破損是一方面,此前監督部門還發現附近的村民違法鑿開管道排污,關於化工洩露滲入管道也多次向當地政府部門上報,但是都沒有引起重視,直至此次事件發生。

  即使在污染發生後,也可儘早採取控制措施。根據職能分工,除環保部門對水源水的監測之外,制水單位要負責出廠水監測,衛生部門負責末梢水的水質監測。在此次事件中,正是水廠的監測發現水中苯含量超標。“可惜的是,其實水廠也不知道到底超標了多久,因為苯項目不在出廠水的常規監測項目中,非常規項目通常是一個季度或半年監測一次,因此水廠也回答不了之前到底超標了多長時間的問題。”據知情人士透露。

  作為最後一道防線的衛生部門也面臨同樣的問題。甘肅省衛生監督所公共場所與涉水産品監管科科長劉炯介紹,根據國家生活飲用水安全監測計劃,該省衛生監督部門的水質監測也是採取一年測兩次的方案,但是通常只是對其中10%的監測點樣品測“全項”。“全項”就是新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規定的106項,基本包括可能的有機、無機和微生物污染物,而日常監測無論在監測布點和檢驗項目上都受到了限制,這也是衛生部門在蘭州苯污染事件後沒有第一時間發現的原因。

  “現在蘭州市包括省、市、區三級可以承擔水質監測的監督員不到30人,其中區縣的監督員還要承擔公共場所、醫療機構等監督任務,無論是人員配備還是經費保障,衛生監督工作實現完全覆蓋全市的飲用水安全幾乎是不能完成的任務。”劉炯告訴記者。

  水檢測

  還有很多軟肋

  在水污染日趨嚴重的背景下,檢測能力不足使得保障生活飲用水安全更顯窘迫。2007年7月1日,由國家標準委和原衛生部聯合發佈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正式實施。其後3年,承擔生活飲用水安全保障“守門員”角色的衛生部門一直致力於提高水質的檢測能力,實現“省級疾控能檢測全項、市級疾控能檢測重點項目、縣級能檢測基本項目”的目標。

  但是蘭州市發生自來水污染事件時,蘭州市疾控中心並不具備檢測苯的能力。據了解,即使是當時具備檢測能力的省疾控中心,其配備的設備也是“蹭”的食品監測項目的。雖然事件發生後,市級疾控中心“火線”添置設備,然而硬體配備並不等於具備檢測能力和資質,還需要培養人才,具備檢測資質。甘肅省疾控中心副主任孫建雲介紹,具備某項目的檢測資質並不簡單。以苯為例,其檢測有多種方法,各種方法都要有檢測資質才能獲得生活飲用水中苯項目的檢測資質。而檢測資質和能力都需要大量的經費投入,包括人員配備和標準品儲備,而目前這些都是弱項,也是制約生活飲用水安全的因素。

  “環保部門做好水源保護,制水企業做好質控,衛生部門做好末梢監督,其實,解決生活飲用水安全並不困難,因為絕大部分自來水廠都是大型企業,從管理到監督相對容易。造成現在生活飲用水污染事件頻發的主要原因還是政府不夠重視。”一位資深生活飲用水安全專家説,如果政府能像重視食品安全一樣重視水的安全,許多問題都可迎刃而解。人們可以選擇食品,卻不能選擇水,如果水的安全還不能得到足夠重視,人們恐怕是守不住和水污染鬥爭的最後防線了。

  告別霧霾 還要等多久

  過去的一年是中國最為“灰暗”的一年,因為平均霧霾日達到35.9天,為1961年有監測記錄以來霧霾日天數最多的一年。

  對於一些重點城市和地區來説,空氣污染更為嚴重:京津冀區域13個地級及以上城市達標天數比例範圍為10.4%~79.2%,平均為37.5%;超標天數中,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例為20.7%。有10個城市達標天數比例低於50%。主要污染物包括PM2.5、PM10和二氧化氮。PM2.5年均濃度為89微克/立方米,超標1.56倍;PM10年均濃度為108微克/立方米,超標0.54倍;二氧化氮年均濃度為56微克/立方米,超標0.40倍。這些污染物混合而成的霧霾通過口鼻進入人體,很多網友紛紛自嘲為“人肉凈化器”。

  在過去的一年裏,霧霾可謂讓國人“刻骨銘心”。2013年1月和12月的兩次大範圍霧霾幾乎橫掃全國。1月,大範圍霧霾污染過程持續17天,造成74個城市發生677天次的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氣,其中重度污染477天次,嚴重污染200天次。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成為重災區,特別是河北南部地區,石家莊、邢臺等為污染重城市。12月1日~9日,中東部地區再次集中發生嚴重的霧霾污染,造成74城市發生271天次的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氣,其中重度污染160天次,嚴重污染111天次。污染較重的區域主要為長三角區域、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和東北部分地區,長三角區域為污染重地區。霧霾所到之處,各種污染物紛紛爆表,受波及城市的醫院隨之爆滿,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疾病的患者激增,霧霾對健康的危害可見一斑。

  面對異常嚴重的空氣污染,可採取的醫療阻擊手段幾乎沒有。2012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專門成立了健康風險評估室,通過篩選國際成熟經驗建立起霧霾天氣健康影響的評估模型和預警模型,然而受限于相關數據收集和模型參數調試,至今未能實現為公眾健康預警提示的功能。

  下大力氣治理大氣污染,改善空氣品質是避免霧霾危害健康的唯一途徑。2013年10月,國務院印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大氣10條》),提出了10條35項綜合治理措施。為了督促各地將《大氣10條》落到實處,近日,國務院辦公廳還公佈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情況考核辦法(試行)》,包括考評方法、考核指標、問責力度、懲戒措施等。同時,為了保證政策執行,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還建立了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統籌推進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和部門協作配合。重點行業整治、産業結構調整、優化能源結構、機動車污染治理等綜合措施連續出臺。作為保障,中央財政設立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2013年安排50億元支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治理項目,啟動實施“清潔空氣研究計劃”。

  政策的保障和經費的到位,並不能很快逆轉日趨糟糕的空氣品質,只有各地政府真正將治理空氣污染當做一場“戰爭”,才能給“吸霾傷身”畫上句號。同時向空氣污染宣戰也離不開每一個人的參與,只有政府、企業、公眾都積極行動起來,保衛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用藍天白雲裝扮美麗中國的夢想就一定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