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防咳喘中醫論治從“根”起
發佈時間: 2014-06-05 14:11:21 | 來源: 北京晨報 | | 責任編輯: 馮晨
從事呼吸系統疾病臨床治療和研究工作40餘年,呼吸病中醫特色“外埋內疏”系列療法專家組首席專家,臨床治療患者數萬例,尤其擅長“特色手診”、“三穴五針”、“外埋內疏”系列療法診斷治療氣管炎、支氣管炎、哮喘病、肺氣腫、肺纖維化、支氣管擴張、老慢支、小兒氣管炎、過敏性鼻炎、間質性肺炎等呼吸系統疾病,在消除表面症狀的同時,調理自身機體肺
現代流行病學表明,人類的疾病70%以上與環境有關,而環境影響人類健康最直接的就是呼吸系統。北方乾燥的天氣、沙塵、霧霾等現象,人體免疫力下降,從而導致咳嗽、咽癢、咽痛、氣喘等症狀的發生,近年來,呼吸系統疾病患者急劇增加。東城中醫醫院呼吸科主任醫師王德起表示,炎熱的夏季正是治療呼吸系統疾病的最佳時機,即所謂的冬病夏治,此時治療呼吸病事半功倍。
外感六淫、臟腑內傷是兩大病因
咳嗽是呼吸科門診患者最常見的症狀,王德起主任介紹,中醫將咳嗽視為因外感六淫,臟腑內傷,影響于肺所致有聲有痰之症。導致咳嗽的原因無外乎兩類,一類是外邪犯肺,一類為臟腑內傷累及于肺所致,故中醫將咳嗽主要分為外感咳嗽和內傷咳嗽來施治。
“近年來,在臨床工作中,我發現慢性咳嗽的發病率不斷攀升,患者本人對咳嗽這個症狀缺乏足夠的重視,使病情一再延誤和加重,給予對症處理後,咳嗽很快就改善了。”王德起主任表示,慢性咳嗽是以咳嗽為唯一症狀或主要症狀、時間超過8周、胸部X線檢查無明顯異常者稱為慢性咳嗽。引起慢性咳嗽的病因有很多種,不僅與咽部、氣管有關,還與鼻、咽喉、消化系統有關。其中,常見病因為鼻後滴漏綜合徵、咳嗽變異性哮喘和胃食管反流等。“這與我們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的闡述是吻合的。”
據介紹,鼻腔病變引起咳嗽的是鼻後滴漏綜合徵,是指鼻咽部疾病引起鼻後和喉咽部有較多分泌物黏附,甚至反流入聲門或氣管所導致的咳嗽。像過敏性鼻炎、鼻竇炎、非過敏性鼻炎等都可造成這種情況。胃食管返流也是造成慢性咳嗽的原因,其致病原理主要為胃裏的主要消化液—胃酸和其他胃內容物反流進入食管,從而導致咳嗽。
“中醫強調辨證治療,針對不同的病因給予相應的治療,如風寒襲肺所致的咳嗽,治療宗旨應為疏風散寒,宣肺止咳。肺陰虧耗引起的咳嗽,宜滋陰潤肺,化痰止咳。鼻後滴漏綜合徵和胃食管返流引起的咳嗽,也需要辨證找出背後的原因,因人、因時、因地進行有效施治。
正氣不足 肺脾失調是主因
咯痰也是呼吸系統疾病的常見症狀,王德起主任告訴記者,痰的産生中醫理論認為,由正氣不足,外邪入侵或因臟腑功能失調所致,且主要與肺、脾兩臟有關。肺主呼吸,調節宗氣的出入和升降。如肺失肅降,就可出現咳喘、臥不平、津液不能布化等症。在風邪或寒邪侵肺時,使脾內的津液凝聚成痰。脾主運化,即消化和運送營養物質至各臟器。如果濕邪侵犯人體,或思慮過度、勞倦及飲食不節,都能傷脾而使其失去運化功能,造成水濕內停凝結成痰。中醫將痰分為寒痰、風痰、熱痰、濕痰及燥痰等。
“在醫療臨床中,中醫對痰病、痰證有一套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和治療方法,治療以咳痰為主的呼吸系統疾病是應該兼顧到脾臟在痰液生成的作用,並予相應的治療,比如健脾運化痰濕等,對疾病的治療有很大幫助,患者平時也應切勿暴飲暴食,因為飲食勞倦易傷脾胃,注意清淡飲食,以固護脾胃,減少痰的産生。”王德起主任説。
臟腑失衡是根本
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的發展,大氣污染也有所加重,咳喘病的發生越來越頻繁。王德起主任説,中醫認為導致咳喘病的因素很多,比如六淫之氣(風、寒、暑、濕、燥、火之氣太過),情志(喜、怒、憂、思、悲、恐、驚)所傷,飲食不當以及其他疾病累及肺臟,均可發生咳喘病,但外因總是通過內因起作用。這主要是患者自身臟腑組織失去平衡造成的。“咳喘是呼吸系統疾病的主要症狀,肺受邪是咳喘的關鍵所在。中醫認為,肺主氣,司呼吸,外合皮毛,為五臟六腑之華蓋,上連喉嚨,開竅于鼻,直接與外界相通。所以無論外感、內傷,使肺臟受邪,肺氣的宣發、肅降失常,導致臟腑失去平衡,腎不納氣,咳喘病便會發生。”
平衡臟腑的功能是中醫治療咳喘病的重要方法。“人一旦患上咳喘病,絕不單是一臟所致,是多個臟腑不平衡而發生的,所以治療應從全局出發,全盤考慮。”
呼吸病治療 顧內因也要兼外因
“西醫講究的辨病施治,而中醫講的是辨證施治,一字之差,治療已相差千里。”王德起主任表示,中醫在呼吸系統疾病綜合考慮中離不開“咳、痰、喘”三症,治療亦離不開理氣、宣肺、化痰,所以採用從內調理疏通加上從外埋磁、藥調絡的方法施治,即中醫特色的“外埋內疏” 系列綜合療法。外埋內疏’系列綜合療法是以‘內疏’為主導,同時輔以‘外埋’中醫治療手段的獨特方法。‘內疏’是指選用多年臨床經驗總結的特效方劑辨證對患者施用,通過體內用藥達到疏通、調理機體的作用,藥效可兼顧治療和調理兩大功效,‘外埋’則是在‘內疏’基礎上採用中醫系列古法中的熏蒸、拔罐、貼敷三大手段,疏通經絡、活血化瘀、促進氣血運作,增強機體抵抗力及鞏固遠期療效。”
王德起主任表示,這套療法目前已經過多年臨床實踐,臨床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在採用“外埋”治療的同時,辨證給予病人內服的中藥,針對病人氣虛、血虛等體質情況內外兼治,改善症狀的同時,注重對引發疾病的內因,即人體自身機體的脾、腎、肺功能的調理和恢復的治療,這樣起到標本兼治的功效,也是目前治療呼吸系統疾病最新和最有效的方法,而且在阻止和逆轉早期疾病方面呈現出獨特的優勢。因此,這種治療方法不僅可用於呼吸系統疾病急性發作時的治療,也可作為慢性、反覆發作的呼吸疾病患者用來預防、鞏固治療效果,防止復發的有效手段。
“喘了20多年 終於可爬山了”
王德起主任告訴記者,“外埋內疏”綜合療法因其靈活特性,受到眾多患者的歡迎。“對於急性發作期或病情比較嚴重的患者,我們同時施以湯藥加外治手段,雖然不能用立竿見影形容治療效果,但比起患者數十年忍受疾病痛苦來説,已經讓患者充滿欣喜。
“最近有一位被喘病困擾20餘年的女患者找到我,她告訴我,此前多年求醫,但都不見好轉。在來我這裡之前,她剛剛住院接受了一系列吃藥、輸液、打針的治療,但出院後就出現發熱,我看了她之前用的中藥方,裏面有的助陽藥多達60克,還輔以幹姜、桂枝,這些都是熱性極強的藥物,而通過舌苔、脈象,我發現這名女患者本身就體內有熱,大劑量地用這些熱性藥物無異於火上澆油。我猜測,可能該患者之前看中醫時表現出體內有寒,所以藥方裏有大量熱性藥物。但中醫講‘熱極必寒,寒極必熱’,陰陽是不斷變化的,可見,藥方並沒有因患者實際情況的變化做出調整,造成越治越重的結果。我給這名患者重新開了新的藥方,吃了幾服後,病情大有好轉,據患者講,她前兩天已經跟家人一起去爬山了,下了山之後,病情又復發了。其實,我們並不建議初愈的患者進行爬山這類耗氧量大的劇烈運動,疾病好轉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循序漸進為宜。”
呼吸疾病最適宜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特色之一,在中醫整體觀念以及“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子午流柱適時開穴的理論指導下,在夏季一些疾病緩解期,利用中藥、針灸、貼敷等內治外治相結合的方法,對於冬季易發疾病進行辨證施治,可以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提高人體免疫力,從而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復,達到預防冬季易發疾病發作和治療症狀的目的。
王德起主任表示,秋冬季節發病較多,又稱“冬病”,夏季採用溫陽的貼敷方法,是強健呼吸道冬天抵禦外邪侵襲的有效方法,也是春夏養陽的基本方法之一。如三伏天穴位貼敷就是利用夏季三伏天,氣溫高、陽氣生發、 人體肌膚疏鬆開泄、便於藥物吸收的特點,針對人體不同疾病的相關穴位,用配製的中藥進行外敷的一種傳統外治方法。通過貼敷藥物及腧穴、經絡刺激,振奮人體陽氣,祛除機體內伏寒邪,並扶助正氣,達到對疾病預防治療目的,對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支氣管哮喘、慢支、肺氣腫、慢性咳嗽、慢性咽炎等都有很好的效果。“我們肺病科每年都會舉行三伏貼敷活動,患有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到時候可以過來,為下一年的疾病預防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