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淬靈:“良好的醫患關係依然是主流”
發佈時間: 2014-06-04 10:42:13 | 來源: 中國網-健康中國 | | 責任編輯: 馮晨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呼吸科主任醫師馮淬靈受本網記者採訪 攝影/許晴晴
馮淬靈,醫學博士,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第四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學專家學術繼承人。中華中醫藥學會肺係病分會副秘書長、首屆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變態反應專業委員會青年副主任委員兼秘書、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變態反應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呼吸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世中聯呼吸病專業委員會理事、北京市中西醫結合學會呼吸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中醫藥學會科普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網健康中國(記者 馮晨) “學中醫真的是一個偶遇。”馮淬靈説,雖然上學那會兒老師説女孩子學醫最好,但她小時候卻沒想過自己將來會做一名中醫。
馮淬靈從小學習成績優異,任何大大小小的考試對她來説都是小菜一碟。高三那年,馮淬靈高燒不退,可西醫治療不見成效,於是就去了中醫院,院長給她開了幾副湯藥,扎了扎針灸,第二天燒就退了。這件事對馮淬靈的觸動很深,在她的心目中覺得中醫特別神奇,便立志日後一定要考中醫學院,成為一名“神奇的”中醫。
後來馮淬靈以優異成績考進了北京中醫藥大學,邁出了做中醫的第一步。在中醫學院學習的日子,馮淬靈依舊刻苦如故,學習對於她來講是比較輕鬆的事情,但進入中醫學院之後,發現這裡和她的想像中有很大的落差,首先在那個年紀的女孩子喜歡的一切事物都得放棄,必須專心專意、不容有失的對待醫學這個專業。“我埋頭苦學了5年的中醫,每天都非常枯燥的重復做同樣的事情,背中醫基礎理論、四大經典、還有各種藥、方劑等等。”
1993年馮淬靈從北京中醫藥大學本科畢業後被分配到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呼吸科工作,剛到呼吸科的馮淬靈感覺工作非常的辛苦,因為呼吸疾病不僅發病率非常高,還是許多疾病的源頭,比如腦血管病,心血管病,可能都會因為一些呼吸系統的感染、感冒而誘發疾病的加重。在熟悉了一段時間之後,身為醫生的使命感讓馮淬靈逐漸愛上了這個學科,“中醫講究未病先防,我們要是把呼吸系統的疾病控制好了,那麼就不至於誘發其他系統的疾病了。”
“小馮,天涼了,該考研了!”在馮淬靈工作的第三年,一位她平時特別敬重的老師突然這麼提醒她,其實馮淬靈有很多同學工作後利用考研的機會都重新選擇了西醫,她也曾動搖過,但始終覺得中醫文化博大精深,還有許多知識值得她去探索和發現,於是在老師的提醒下,馮淬靈走上了她的醫學昇華之路。從碩士研究生到醫學博士,從住院醫生到主任醫師,許多同學都開玩笑的對馮淬靈説:“就衝你這個智商和拼勁兒,如果做IT行業一準也是精英!”馮淬靈卻説,每個人看到的都是她完成一個個目標時所獲得的成就,背後心酸和付出卻只有自己知道。
九十年代初並不是很盛行考碩士和博士,工作的時候有本科文憑就很棒了,當時醫院有兩個名額的定向研究生,通過統考就可以回到醫院來繼續工作,可是名額裏卻不包括馮淬靈。也就是説假如她一定要考研究生,那麼畢業後就得自己重新找工作,馮淬靈依然堅持參加考試,功夫不負有心人,她拿到了第一名的好成績。於是,大學負責人告訴她既然考了第一名,那這個名額就是她的了。就這樣,馮淬靈當之無愧的成為了醫院的定向碩士研究生。
上研究生的日子非常艱苦,那時候馮淬靈還在北京租房子,每一天的學習都跟打遊擊戰似的,診室、教研室、圖書館哪有地方她就上哪去學習。馮淬靈研究生的綜合成績排名第一,是非常有機會轉博的。然而,現實卻突然給馮淬靈出了一道選擇題,她懷孕了。輔導員告訴她,不能一頭甘蔗兩頭甜,要麼就要孩子,要麼就要學位。“我當時已經29歲了,我愛人非常堅持要孩子,他説只要我把孩子生下來,愛怎麼考試就怎麼考試。”於是,馮淬靈非常遺憾的與轉博的機會失之交臂,抹著眼淚看著其他同學成功轉博。“但是我不後悔,因為不久後我的兒子易博出生了,這種喜悅是什麼都無法替代的。”
就這樣又過了兩年,由於馮淬靈在上研究生的時候因為懷孕沒有轉博就畢業了,此時看到兒子都已經學會走路了,她又燃燒起考博的熱情。這次全國統考屬於在職考博,會發工資,將來通過後直接回到單位,可這次幸運之神依然沒有眷顧她,名額裏還是沒有她的名字。
這時馮淬靈家裏的條件依然不是很好,只有兩間小房子,她是全靠自己一個人的努力打拼到北京的,眼看著還有一個月就要考試,她心裏也十分清楚只有考到第一名,才能有機會拿到名額。可是在家裏就那麼點地方,兒子來回跑、來回鬧,她根本就沒有辦法學習,並且在工作上對待病人也一點都不能放鬆,只能靠晚上的那幾個小時來學習。正好馮淬靈的一個同學有一間空著沒用的房子,她就將房子借過來,一個人在那裏度過了與世隔絕的一個月。“那一個月感覺是分秒必爭,每天下班回去隨便吃點東西就抓緊時間學習,因為我一直都相信機會永遠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可能在我們那個年代,人就是比較能吃苦、誘惑也少,能排除一切的干擾努力的學習。我想要得到這個學位,這就是在這一個月裏支撐著我的信念。”
為什麼説馮淬靈是與世隔絕呢?因為在當時她甚至連一個手機都沒有,一歲多的兒子總在家裏找媽媽,問媽媽在哪,於是她們家買了第一個手機,就是為了在這一個月裏,萬一有點什麼事家裏能夠及時找到馮淬靈。而且這個手機是她的愛人專線,只接不打。
果然是印證了那句“機會永遠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馮淬靈的辛苦付出沒有白費,她再次以全國第一名的成績如願以償的得到了早該屬於她的博士學位。“一個年代、一個環境造就一個人,因為我不是一個很聰明的人,所以勤能補拙我非常有體會。就像魯迅先生説過的一句話,世界上哪有特別聰明的人,我只是把別人用來喝咖啡的時間用在了學習上。”
隨著時代的進步,中醫文化正在逐步走向全世界,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與德國魁茨汀中醫院有著十年的合作歷程,並且是唯一一家進入德國醫保的醫院,2005年,馮淬靈被公派前往德國魁茨汀中醫院工作了一年多的時間,在這裡通過針灸、按摩、氣功導引加上內服的中藥治療,解決了很多當地病人的疾苦,在她看來中醫代表的是中國濃厚的文化底蘊。
在德國,醫生是非常受到尊敬的職業,門診實行預約制,有專門的秘書來給大夫安排病人,平均每天3到4位,並且規定問診時間不能少於40分鐘,“病人來了之後,這個時間段就是屬於他一個人的,作為醫生你需要了解病人所有的情況,教育背景、家庭環境,一切可能和發病有關的話題都需要掌握,慢慢都跟病人一一做解釋,這樣一來,醫生很快就能跟病人成為朋友,病人信任你,治療的效果才能達到最好。”
有一天,一位不幸得了潰瘍性結腸炎的病人來到魁茨汀中醫院,希望中醫治療能夠緩解他的痛苦。病人初來住院時每天都必須時時刻刻坐在馬桶上才能解決問題,整個人已經被疾病折磨的又瘦又弱。在他住院期間,馮淬靈為他安排了具有中醫特色的針灸、氣功以及艾灸治療,再加上對症調配的中藥,慢慢的他就不需要頻繁的待在廁所了,身體狀況越來越好,經常和馮淬靈等醫護人員聊天、散步。病人出院後邀請馮淬靈到他家裏做客,並且對他的三個孩子承諾,等他們長大後,一定會送他們到中國學習漢語。回國後一直到現在,馮淬靈仍與多位曾經的病人保持著聯繫,還招待了多位來中國旅遊的病人。
在德國這种醫生和病人朋友式的相處方式讓馮淬靈感到非常舒服,回國後,在日常門診中,她非常想和病人多溝通多了解情況,但是半天五、六十個號的門診量著實讓她有些措手不及,馮淬靈認為疾病治療是一方面,心裏的溝通更加重要。
“良好的醫患關係依然是主流”。在東直門醫院有很多讓馮淬靈非常感動的事情,比如有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他被醫院確診為肺癌,家裏人都瞞著不讓他知道,於是馮淬靈就告訴他得的是一個特殊的細菌感染,需要每個月來住一次院。他就很聽話的每個月都來,三年多的交往讓馮淬靈對老人的身體狀況越來越熟悉。“中醫望、聞、問、切,看舌頭,號脈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他在家咳嗽、發燒,不想來醫院,就對他老伴説,‘你去跟馮大夫説説我什麼樣,她就能治好’,他覺得他已經把生命託付給我了,這就建立了一種相互之間的信任感。因為他每個月來一次,所以他的脈我已經摸的很熟悉了,他老伴描述他的舌頭,我就能想像他的舌苔是什麼樣,所以我才敢給他開出湯藥來,要是別的病人我不看舌苔、不摸脈,那是絕對是不敢開湯藥的。”最後,在老人臨終的彌留之際,他只認識三個人,一個是他的兒子,一個是馮淬靈,一個是馮淬靈的下級大夫。
在很多人看來,馮淬靈很成功,事業一帆風順,年紀輕輕就完成所有的職稱,並且是博士生導師,但是,成功背後的艱辛是鮮為人知的。
作為呼吸科的後備學科帶頭人,馮淬靈從上學到目前參加工作這二十多年,除了學習和工作基本上沒有太多的空閒去關心家人,兒子八個月的時候就寄放在別人家,一歲半上幼兒園,三歲寄宿,五年級的時候自己坐地鐵上學,自己買飯、自己洗衣服,甚至還給馮淬靈帶飯,“我曾經有一段時間想放下一些工作,但是,我一進醫院的大門,就跟打了雞血似的,當你沉浸在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時候真的是一種享受。”在馮淬靈兒子初中畢業前,她曾答應兒子中考後去北歐玩一趟,可眼看這兩個半月的假期要過去了她卻還一直在忙工作。“兒子跟我説,他太遺憾了,兩個多月哪都沒去,我不想讓兒子再失望,於是查了一下那個時間段只有去日本最快,於是我們決定去日本玩一趟。”因為馮淬靈呼吸科的工作非常繁忙,所以出國一系列的準備工作比如報旅行團、辦護照、醫院開證明等等手續都是她都兒子在一手操辦。“我就跟著他去,跟著他回來,同事開我玩笑,説是你帶你兒子去旅遊啊,還是你兒子帶你去旅遊啊。”
讓馮淬靈想起就心痛的是她的父親,老先生不幸得了肺癌,每一次都是自己打車去醫院,自己舉著吊瓶做化療,“不管他的心多寬厚,多堅強,有一天也會絕望的,有時候我父親回來跟我説,他特別羨慕病房裏的其他人,有那麼多的親戚朋友圍著他,當時我特別傷心,可是我這兒還有十幾個病人,我根本就沒辦法離開。”因為心繫病人,在父親患病期間馮淬靈沒有因私請過一天假,而當她想要放下工作請假陪伴父親走過最後一段路的時候,父親卻在她準備請假的第三天離開了人世。“這個時候我才體會到什麼叫做子欲養而親不待,也許得到和失去是會成正比的。”
雖然與同齡人相比,馮淬靈已經很有成就了,但她依然在奮鬥、不斷學習。“我做了這麼多的科研課題,就是想從科學的角度客觀的指標證實中藥的有效性,從而證明中醫是科學的,以促進我們學科的發展。當一個好大夫就是需要把你所學的知識運用到臨床,再從臨床總結經驗教訓,再用於臨床,通過這二十多年的臨床工作,我慢慢的體會到中醫四大經典在臨床的重要性,有一句話叫讀經典做臨床,那麼做完臨床以後,你就會覺得更需要中醫四大經典,我現在就希望我能重新靜下心來,重溫經典,讓自己的中醫臨床水準做一個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