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健康産經

三位一體 彰顯“心身”魅力

發佈時間: 2014-05-30 09:14:53   |  來源: 中國網-健康中國   |   健康中國遠端編輯   |  責任編輯: 馮晨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身科主任顏紅接受本網記者採訪

  顏紅簡介:顏紅,女,1955年8月出生,大學本科,主任醫師,教授,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身科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2007年榮獲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突出貢獻獎”,2010年被評為天津中醫藥大學首批“名醫師帶徒”導師,2012年榮獲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優秀教師”稱號,同年獲得天津市第二屆人民滿意的“好醫生”稱號,2013年獲得首屆天津市中青年名中醫稱號。

  導語:“一個學科要想有自己的一個發展,一定得有自己的特色優勢。三位一體療法再加上我們獨特的中藥,這個就是我們的特色!”

 

  中國網健康中國(記者 馮晨)  中國早期醫書《黃帝內經》中説道:“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皆搖。”注重從整體論和生機論角度研究人體的中醫,自古以來就重視心理因素對人體疾病的重要影響。

  “在接觸了心身醫學以後,我才領悟到,現在的醫學模式確實是由過去的生物醫學模式在向生物醫學和社會心理醫學模式轉變……”

  1983年,顏主任畢業于天津中醫藥大學,其後在中醫一附院工作,至今已有30餘年的時間。説起如何進入心身科,顏主任笑道:“這要得益於石學敏院長的高瞻遠矚,石院長對這個學科非常感興趣,因為他經常在國外講學,發現這樣的病人在國外特別多,感覺隨著這個社會的發展,這個學科將來會非常有前途。他就找到我,想讓我把這個學科做起來,我就來了,其實就這麼簡單。”

  心身醫學科學體系確立於20世紀30年代,至今已有80多年的歷史,而顏主任接手心身科也就16年的時間,在這16年之前,她曾從事中醫內科、內分泌專業以及中西結合急救醫學。顏主任坦言,當時對心身科並不了解,那時的醫學模式就是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所以出現許多查什麼都正常,但就是天天難受的病例,“那時候我就很困惑,為什麼那些人這麼難受就是查不出來原因呢?後來接觸了心身醫學以後,我才領悟到,現在的醫學模式確實是由過去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在向生物醫學和社會心理醫學模式轉變。抑鬱、失眠、焦慮等心身疾病是由於精神緊張、心理壓力大、不良生活習慣、體質、社會環境等諸多因素造成臟腑功能紊亂,氣血運作失常,形不養神,神不攝形,形神不能互養,兩者互為因果,惡性迴圈的結果。如果我們能夠把這個理念滲入到平常的診療當中會取得非常好的療效。”

  隨後,顏主任聊起兩個在外出講課時經常談起的例子,一個是她還在內分泌科工作的時候,一個三十多歲的年輕人因為胃經常不舒服前來就醫,當時考慮他是個慢性胃炎,可做了很多檢查包括胃鏡,結果卻沒有發現任何問題,最後這個病人沒有治好就走了。另一個是在最近,一位胃脹的患者,在其他醫院消化科治療了將近2年,一直都解決不了胃脹的毛病,於是來找到顏主任,在心身科治療了2周,症狀就消失了,讓這位患者直呼神奇!這兩個病例對顏主任的觸動很大,同時也讓她對目前心身科的治療理念感到無比的自信:“心身醫學實際上是一個比較新興的學科,過去提的比較少,生物醫學模式就是看你的軀體,是“身”,那麼現在它加入一個社會心理的模式,就是把“心”加進去了,比如説心理因素和精神因素,從中醫的角度來説,不就是“形神合一”和“天人合一”的理念嗎?現在回過頭再來看那個慢性胃炎的年輕人,我感覺運用心身合一的治療理念肯定能治好他!這是沒有問題的!”

  “你全身心投的入工作必然要放棄很多東西,其實我父母身體都非常不好,但是我真的沒有太多時間去看他們……”

  顏主任從醫三十餘年,作為心身科學科帶頭人,她帶領學科在天津市精神疾病專業領域裏,以中醫特色突出為同行專家認可和稱道,躋身於天津市領先水準,牽頭或參加多項新藥臨床研究,她本人也獲得了無數殊榮,然而在事業上滿堂彩的顏主任卻也有一些無法彌補的遺憾。“你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必然要放棄很多東西,其實我父母身體都非常不好,我母親患有冠心病,曾經三次因心肌梗死和消化道出血住院搶救,我父親是肺癌患者,而且他們現在都是近九十歲高齡,但是我真的沒有太多時間去看他們,我虧欠他們的實在太多了!”

  顏主任每天早晨七點多鐘進醫院,再離開醫院的時候就是晚上七點多鐘了。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心身疾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目前心身科門診量一天可達到六七百人次,2013年全年門診量達到十六萬人次,平時除了門診和病房還要處理科裏許多行政上的事務,週末的時候也需要經常參加一些學術交流、講座、義診等活動。同時顏主任所帶領的心身科目前是臨床藥物研究基地,很多治療神志病的中藥新藥製劑都在他們這裡做臨床觀察,為此還經常出差。“我現在基本上就是週末在外面跑,週一到週五在醫院工作,我覺得在事業上的這種成就,可能會填補些許生活中的遺憾,尤其是看到病人康復的時候,心裏的那種成就感就是我最大的快樂。”

  “最近要做的兩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一個是我們正在籌備世界中醫藥聯合會的心身醫學專業委員會,一個是我們要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有一個失眠網的共建項目……”

  自1998年接任心身科主任,經過大量臨床工作經驗的積累,顏主任提出了自己的學術理論思想。以中醫傳統“形神合一”理論、整體觀念為指導,整合中藥敷貼、針灸、離子導入等多種有效治療途徑,創立了“三位一體綜合療法”,以中醫理論為指導,突出中醫優勢,開闢了新的治療理念。“我來到心身科以後,覺得一個學科要想有自己的一個發展,一定要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和治療方法,只有這樣你才能夠在這個領域當中站住腳,具有領軍優勢。‘三位一體綜合療法’目前在心身科運用了十五、六年了,臨床療效非常好,這也是我們科獨有的治療方法,每天來接受這種治療的患者有一百多人次,現在我們在將這種獨特的治療手段向基層單位進行推廣,發表了很多文章及科研成果轉化。”

  顏主任介紹道,“針灸-中藥敷貼-離子導入”三位一體綜合療法可實現多方位、多層次、多靶點調節,可達到改善體質、調攝精神和改善生存品質的目的。針灸治療中取督脈要穴百會升調陽氣,健腦寧神,經外奇穴印堂循督脈,二穴合用調節督脈經氣,以達到調節腦神的作用。配以神庭、四神聰、內關、神門、足三里、三陰交等穴,共奏調理臟腑、平衡陰陽之功。以自製中藥解鬱合劑,用直流電療機行勞宮穴的穴位離子導入,勞宮穴為手厥陰心包經之“滎”穴,具有安神寧心、疏肝解鬱的作用。

  顏主任突出中醫優勢,採用中西醫結合,安全、無毒副作用的綜合治療方案填補了天津市中西醫結合治療心身疾病的空白。在她帶領下的心身科,2010年成為天津市衛生局首批重點中醫專科,2012年批准成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二·五”重點專科和重點學科。可是,顏主任並不滿足於此,她開始籌謀如何讓學科無論是醫療、教學還是科研三個方面都能夠與時俱進,有長足的發展,在全國的範圍內擴大科室知名度。“我們正在籌備世界中醫藥聯合會心身醫學專業委員會,同時,我們與國家中管局也正在籌備共建失眠網,前兩天我跟隨中管局的領導一起去美國哈佛醫學院失眠中心進行了考察,中管局和哈佛醫學院失眠中心有協作,目的是想把他們失眠中心一些好的治療設備、理念和方法在國內推廣,以我們的實力和影響,有信心在天津的專業領域中做為領軍單位。”

  “醫生和患者應該是同一個戰壕裏的戰友,他們所面對的同一個敵人就是疾病……”

  醫療對於一個現代社會的重要性,無須贅言。由於諸多因素,普通民眾依然存在著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醫生的職業榮譽感和社會美譽度依然在下滑。“我覺得在臨床上,一些疑難病症對於我來説,都不是讓我特別糾結的問題,而現在社會的醫患關係,卻成為臨床特別難處理的事。”顏主任認為,醫生和患者應該是同一個戰壕裏的戰友,他們所面對的同一個敵人就是疾病。醫療保衛著民眾的健康,醫患關係的惡化卻摧殘著社會的健康。和官民關係、勞資關係等一樣,醫患關係也是“我們要建設什麼樣的國家、建設什麼樣的社會、培育什麼樣的公民”這個宏大命題的子課題。

  “我經常跟患者講,你把病放心交給我,不要去管這病怎麼治、吃什麼藥,作為醫生我會盡最大的努力讓你恢復健康,你就不要想太多,給自己太大壓力,因為你想的越多這病越難治,特別是面對來心身科就診的特殊患者群體。比如説我的一個病人,他失眠睡不著覺已經有半年了,可他來住院第二天就找到我説他怎麼前一天晚上又沒睡著覺,我就告訴他,你都有半年的時間沒睡好覺了,住一天就能治好嗎?所以,現在有的患者來到醫院之後,恨不得吃上藥馬上就好。而從醫療的角度講,疾病痊癒要有過程,所以療效與患者的期望值有距離,由此容易激發醫患矛盾,其實醫生是一個非常辛苦的職業,比如前幾天我出門診,從下午一點半看到晚上七點半,總共看了100個病人!看到最後幾個的時候,已經非常疲勞了,但是看到病人期待的目光,我能夠做到的就是咬牙堅持,直到看完最後一個患者。”顏主任認為醫患關係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而改善醫患關係是多方面的,包括政府的、媒體的、醫院的,醫患之間需要互相理解,辦法總比問題多,只不過要看我們涉獵問題的深度和直面問題的氣度。

  對於重塑醫患關係的“藥方”,我們可以列出很多:公立醫院公益屬性的回歸,醫生收入保障,資源更均衡地傾斜于社區醫院,醫保制度更好地引導醫患雙方的行為,糾紛解決機制公信力的提升等等。醫生醫德高尚,人人尊醫愛衛,創造良好的醫療環境,這是我們共同的願望。

  “前年有關部門對於天津市區和郊區的居民做過一個流行病學的調查,各種患有心理和精神疾患的人佔到天津人口的8%……”

  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銀行和哈佛大學的一項聯合研究表明,抑鬱症已經成為中國疾病負擔的第二大病病。“從全國來講,中國單純抑鬱症的發病率就達到5%,而在天津,前年有關部門對於天津市區和郊區的居民做過一個流行病學的調查,各種患有心理和精神疾患的人佔到8%,這都是一個非常高的發病率。”談到抑鬱症的問題,顏主任感慨頗深,“在過去那種吃大鍋飯的社會體制下,競爭不夠激烈,人的精神相對沒有那麼緊張,現在生活條件好了,為什麼發病率反而會高了呢?現在工作的主體基本都是70、80、90後的中、青年人,他們同樣也是抑鬱症的易發主體。這可能跟他們從小的生活經歷有關係,我們這些50後的人,許多家庭孩子多,生活條件都不好,許多人很早就出去獨立了,反而使我們這一代人更加成熟,社會適應能力更強,而現在的年輕人,從小的生活條件都比較好,家裏孩子又少,家長把所有的精力和希望都放在這一個孩子身上,這樣就導致了這一代人心理承受能力特別差。”

  一個人一生當中,都會有抑鬱和焦慮的體驗,但是很多可能都是一些抑鬱狀態或者抑鬱情緒,可以通過慢慢調整來改善,但是如果説它嚴重到一定程度,時間持續兩周以上,並且影響到社會功能了,那就可以認定為是抑鬱症了,需要醫療干預。“我遇到過這麼一個孩子,成績不是很理想,只有中專學歷。可他媽媽對他的期望值特別高,於是給他找了一個在大超市裏做會計的工作,但是這孩子能力有限無法勝任,接著又換另一個大企業,還是做的非常吃力,結果這孩子迫於工作上的壓力精神一下就崩潰了,産生幻聽、幻覺,總懷疑別人背後説她,根本上不了班了,這就是已經影響到社會功能了。這樣的病例在臨床上非常多。

  “疾病的恢復除了臨床症狀的消失,還有一個重要的一點,就是社會功能的恢復……”

  對於如何去預防抑鬱症的産生,顏主任告訴我們,抑鬱症發病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的因素就是遺傳因素和心理脆弱的易感性,再加上外界的刺激,而抑鬱症的恢復除了臨床症狀的消失,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社會功能的恢復。當今社會,家長很少有給孩子挫折教育的,於是孩子心理很脆弱,總是長不大。從社會因素這方面來説,各種壓力與不良風氣都是無法避免的,人和人之間過去那種特別誠懇、坦誠的交流也越來越少,作為我們個體來講,雖然改變不了社會,但是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就是我們所説的情商,情商需要靠自己慢慢去培養、去鍛鍊,如果你的社會適應能力強了,那麼抑鬱症的患病率可能就會下降了。“現在有很多抑鬱症患者治療結束後,臨床症狀都消失了,可是他只能待在家裏,沒辦法出去工作或者上學,從專業角度來講就是他社會功能沒有恢復。比如説我有個三十多歲的抑鬱症病人,經過治療已經基本恢復了,但是讓他去工作、去應聘,他卻怵頭了,覺得無法和別人溝通,怕別人拒絕。所以有很大一部分人,臨床症狀消失了,社會功能卻沒恢復。”

  顏主任在臨床工作中努力向患者灌輸恢復社會功能這個理念,患者只有走出家門做一個社會人,才能説他徹底的恢復健康了。她經常鼓勵她的病人在治療的過程當中就要走出去面對社會,因為只有伴隨著社會功能的恢復,你才能在臨床症狀消失之後,用最自信、最良好的狀態去融入這個社會,迎接最燦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