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治已病治未病”以中醫力量為國民健康護航
發佈時間: 2014-05-26 16:55:20 | 來源: 中國網-健康中國 | | 責任編輯: 馮晨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劉新橋接受本網記者採訪 攝影/許晴晴
中國網健康中國(記者 馮晨) 劉新橋,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國家中醫管理局全國中醫中西醫結合急診臨床基地負責人;中華中醫藥學會急診分會委員;天津市中醫藥學會第五屆理事會理事;天津市中西醫結合學會急救醫學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天津市重症醫學會委員。2003年被國家衛生部、人事部評為全國“抗擊非典”先進個人,2005年被天津市工會評為“十五”立功先進個人,2010年獲天津市“十佳醫務工作者”。
記者:劉院長,您好!謝謝您接受我們的採訪。我們了解到,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今年在國內中醫醫院中是發展和進步都比較快的醫院,今天,就請您先給我們介紹一下醫院近年來團隊及建設的情況。
劉新橋: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始建於1954年,是天津市開設最早建設規模最大的中醫醫療機構,現為天津市中醫醫學中心,日均門診量達10000余人次,連續20餘年成為天津市門診量最多的醫院。2013年超過267萬人次,住院病人保持在1600人次以上,年病床使用率連續18年超100%。
我們在全國所有的醫院中擁有一個很大的優勢,那就是我們醫院現在有兩位院士,分別是石學敏院士和張伯禮院士,他們都帶著學科在工作。人才隊伍的建設是我們醫院各級領導都非常關注的一個問題,我們去年根據醫院的情況做了一次嘗試,在全國範圍內共招聘了12位各個學科的帶頭人,現在這些專家已經在各個學科開始工作了。我們目前有12個國家級名老中醫的工作室,我們還有天津市的名中醫12名、青年名中醫11名,整個醫院的專家團隊在全國範圍內來看,實力是比較強的,人員能夠覆蓋到各個科,能更好的為我們的病人提供非常全面的醫療服務。
醫院在整體發展的戰略上首先擴建了醫院,同時也考慮到醫療設備的更新,雖然我們是一個中醫醫院,但是現代的這些醫療設備如果跟不上時代的發展,那麼對一個疾病的診斷治療都會産生很大的影響,現在我院面臨著一個新的上升空間,早在2010年,我院被列入天津市政府“十二五”改善民生重點工程,批准我院擴建一所建築面積為18萬平方米的現代化醫院,如今新院已在在西青區建成,馬上就要開診了。新院區得到了天津市各級領導的重視,市各級領導對我們這個項目非常關注,他給我們提的要求就是要將新院區建成一流的醫院,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一流的設備,我們在去年的設備招標準備過程當中積極貫徹市領導對我們建院的要求,所選用的大型設備如CT、核磁、超聲、造影都是目前國際一流的,在新院區投入使用後,現在的院區也將進行設備更新。我想在今年下半年,兩個院區改造完成以後,我們醫院的醫療設備在國內應該是屬於領先地位。
記者:位於西青區的新院區建成之後,建築面積和佔地面積都將是目前院區的三倍,相對於目前的院區,在醫療環境、設備以及技術上想必會有一個非常明顯的改善,您和您管理的醫院有什麼好的做法嗎?
劉新橋:國家也很關注醫療環境這個問題,前幾年國家重點臨床基地建設項目中,我們醫院由於兩個院士牽頭,爭取到了中風病和冠心病兩個專病的重點臨床基地建設,有了國家的經費支援,再加上天津市各級領導對我們醫院也給予了很大的關注,所以在新院區的整體設計上我們也引進了很多現代醫院的管理方法,包括二次候診、預約服務、營養配膳、取消陪伴等措施,新院區一旦投入使用,對我們整體的就醫環境會有一個很大的提升。
我們目前的院區中醫特色非常明顯,因為周圍有總醫院、一中心、南開醫院這三個以西醫為主的醫院,所以這一塊中醫的特色就比較集中,也可以説患者到我們醫院來可能主要就是想尋求中醫的治療方法。而位於西青區的新院區周圍目前還沒有一個大的三級醫院,由於地域環境不同,它在天津市承擔的醫療任務也會有一些不同,它需要解決那個區域病人的實際就診狀況,所以我們的新院區在整體佈局上會考慮加大中西醫結合的比重,包括我們科室的設置、儀器設備的設置都會考慮到。
記者:聽了您的介紹,我們對新院區的整體規劃也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那麼作為一個資深的中醫醫院,在融入西醫診療的過程中,如何來突出自己的醫療特色和優勢呢?
劉新橋:今年正好是我們醫院建院60週年的日子,在這60年的發展中,醫院經歷了幾個跨越上升的過程,現在又面臨一個新的提升空間,隨著新院區工作的開展,在醫院的管理方面我們提出了三個轉變:
第一個轉變,數量向品質的轉變。我們醫院去年的年門診量是267萬,就是因為有這麼大一個門診量所以我們在以後醫院的規劃以及發展戰略當中會更注重品質的調整,在目前能夠滿足天津市對中醫藥需求量很大的前提下來提升我們的品質。這個品質包括管理、臨床診療的水準等等。
第二個轉變,經驗管理向科學化管理的轉變。在醫院的管理決策中,既往多是憑藉經驗,存在著一定的片面性。今後要求要運用科學化的管理手段,需要通過前期的一些很好的調研,在數據的支撐下制定一些醫院的政策,保證醫院在正確的方向上快速發展。
第三個轉變,臨床型醫院向研究型醫院的轉變,作為一個教學醫院,完成臨床診療任務只是我們工作的一部分,我們還需要帶教、搞科研。之前醫院關注的最多的就是怎麼開展臨床治療的手段,包括醫療團隊建設以及護理培養,那麼向研究型醫院轉變就是要往科研上傾斜,我們要爭取參與到國家一些大的關於醫療衛生課題的研究。
在新院區我們還將建立一個4000平米的健康管理中心,這裡麵包括“治未病”中心、特需門診、國醫堂、日常體檢、藥浴、藥膳等等,同時也會做中醫的九類體質辨識,即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瘀血質、氣鬱質、特稟質等,這也是國家局在推的一個工作,並且也是我們中醫的一個特色,即根據患者自身的體質情況,我們做出相應的一些膏方和理療設備等中醫特色的干預。
記者:十二五中管局提出來一個“治未病”的思路,5月9日在國家衛計委召開的關於提高全民健康素養的新聞發佈會中也曾提到中醫保健的問題,關於 “治未病”的理念,貴院一直是牽頭單位,有什麼經驗和好的做法嗎?
劉新橋:我們醫院是天津市中醫“治未病”中心的質控組長單位,同時也是牽頭單位,前副總理吳儀曾在07、08年著重抓中醫“治未病”這個理念。中醫在我們國內的醫療市場上提供了很大一部分支撐作用,國家衛生行政管理部門針對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已經做了很大的投入,但是將這些資金放置在目前的醫療市場上還是存在著許多不好解決的問題,那麼我們為什麼不拿出一部分經費讓我們的國民少生病或者不生病呢?這就是十二五中管局提出來的一個思路——“治未病”,這個思路對於提高我們國家全民健康素養也會起到一定的作用。
我們醫院的“治未病”科目前也是國家局的重點專科,它並不是一個完全的臨床科室,它還具有行政化的功能,指導各個臨床科室開展“治未病”的工作,比如一些代謝綜合徵、脂肪肝等疾病,可能它還處在沒有發生疾病的狀態,但是人的身體已經開始出現問題,或者只是感覺疲勞、精力不夠以及睡眠障礙等等,這都屬於“治未病”科需要開展的工作。在新院區,各個專科都拿出一個疾病,用於開展“治未病”的預防和調整病人身體狀況的工作。
同時,我們也做了許多具體的工作,我院在2011年投資了100多萬建立了膏房車間;另外,我們還會定期安排院內名中醫參與到天津電視臺以及天津各大媒體來做專家巡診講座,向老百姓普及中醫養生、科學防病的素養。
記者:剛剛您提到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這已經是上升到國家層面需要解決的一個關係到百姓民生的一個大事,貴院在這一方面採取了怎麼樣的措施呢?
劉新橋:我們醫院現在在解決看病難這個問題上一方面正積極推行國家提倡的預約診療服務,通過例如天津市的醫指通,電話、網上及現場預約等多種途徑,讓患者能夠分時段來就醫。另外,天津市衛生局去年組織天津市青年名中醫進社區,即每位名中醫都有一個社區聯繫點,讓名中醫走進老百姓中間,切實的緩解看病難的問題。最後,我們醫院除了推行無假日醫院,還有一個堅持了二十幾年的業診的工作,即業餘時間的門診,每天在晚上5點下班後還有兩個小時的接診時間,這樣可以滿足一些白天時間安排不了的患者的就診需求。
看病貴也是目前社會普遍關注的一個問題,我們醫院在認真貫徹國家衛計委及天津市衛生局要求的同時,對進到醫院的藥材還有高值耗材都是按照相關規定嚴格管理,一是對品質的保證;二是減少中間環節,不從其他的途徑進藥,把價格控制在最低;三是從醫政的角度要求各個科室要規範診斷與治療,減少和避免出現過度醫療和過度檢查等情況。
目前從我們推行的情況以及我們對患者滿意度調查來看,我們所採取的措施對看病難、看病貴還是起到了一些好到作用。
【編輯:薛勤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