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家庭用藥

給孩子用藥選劑型很重要

健康中國health.china.com.cn 時間: 2014-05-03   來源: 揚子晚報

  説到用藥安全,很多人可能會馬上想到藥物本身的副作用,其實還有很多其他因素影響到用藥安全,藥物劑型就是其中之一。藥物劑型可以根據給藥途徑分為口服製劑、吸入製劑、外用製劑、注射劑等。相較于成人而言,劑型因素對兒童用藥安全影響更大。這是因為兒童的生理構造及用藥體內過程和成人不同造成的。如新生兒的相對體表面積比成人大,而且皮膚角化層薄,皮膚外部用藥時吸收快而多,可能導致全身性不良反應;又如嬰幼兒脂肪含量較成人低,脂溶性藥物不能充分與之結合,可能導致血漿中游離藥物濃度增加,進而引發不良反應等。

  口服製劑 小心卡住喉嚨

  兒童服用大顆粒的片劑或膠囊劑時,易發生卡住喉嚨、反胃、嘔吐等情況。有統計表明,不適宜的口服製劑可能造成胃排空障礙、腸梗阻、幽門狹窄,甚至會導致患兒死亡,且絕大多數都發生於嬰幼兒患者。兒童在使用緩控釋或腸溶的片劑或膠囊劑時,如果每片(粒)劑量過大,只能掰開服用。但對於緩控釋製劑來説,掰開使用不僅使得藥物在體內緩慢平穩釋放的效果喪失,藥物的突釋效應還可能導致毒性反應。在胃液環境中不穩定的藥物(如多酶片)或者對胃腸道有刺激性的藥物(如吲哚美辛片)一般會被製成腸溶製劑,掰開使用也存在相應的安全隱患。因此,家長應該了解,適合兒童吃的藥應該是不會造成吞咽困難,且口感好的。顆粒劑、緩釋顆粒、速溶膜劑等都適合孩子。

  吸入劑 容易出現吸入不足

  吸入製劑是指藥物以霧狀形式傳輸至呼吸道或肺部以發揮局部或全身作用的製劑。它給藥方便,可避免吞咽問題,不會影響孩子的胃腸道,所以在兒童使用的藥物中吸入製劑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如一些治療哮喘的藥物。不過,小兒使用這類藥物時,因其呼吸道的解剖學特點和成人有差異,易導致吸入的藥物有效劑量不足;每次使用吸入劑後如果不按説明書提示及時漱口,藥物在給藥部位的局部沉積可導致藥物性鼻炎、咽炎、口腔潰瘍、鵝口瘡、聲音嘶啞等副作用。

  外用藥 可能會傷皮膚

  貼劑、膏劑等外用製劑可以用於治療皮膚疾病,或通過皮膚吸收作用於全身。這類藥物可持續釋放,用藥方便,也能避免吞咽損傷和損傷胃腸道,因而也適合用於兒童。但這類藥物存在一些安全性的問題,由於兒童的相對體表面積較大且皮膚通透性較高,外用藥物時較成人更易吸收,有引發全身毒副作用的風險。以皮質類固醇製劑為例,在治療幼兒皮膚濕疹時,如果涂藥的面積比較大、療程比較長,就可能讓皮膚變薄,甚至會讓腎上腺功能受損,以及出現生長停滯等不良反應。此外,作用於全身的外用貼劑具有的滯後效應也易被忽視:藥物在皮膚中形成貯庫,貼劑即使在移除幾小時後,仍會有藥物持續釋放進入血液,如發生不良反應,即使除去貼劑後反應依然會持續。

  滴鼻滴眼劑 小心全身毒性反應

  通過鼻、眼、口等部位給藥的製劑一般起局部治療作用,但藥物也可能通過黏膜血管進入血液從而導致全身作用,兒童黏膜血管豐富、吸收迅速,這種情況更容易發生。例如,曾有個案報道,小兒使用了治療鼻充血的萘甲唑啉滴鼻劑後,出現了呼吸困難、嘔吐等全身毒性反應;還有患兒使用氯黴素滴眼液後,由於發生了全身吸收,産生了急性貧血症狀。

  注射劑 直接入血風險更大

  注射劑適用於急性搶救或不宜口服給藥的患者,具有藥效迅速、劑量準確、作用可靠等優勢。然而正是由於上述優勢,導致注射劑在兒童患者中出現過度使用的現象。實際上,由於藥物直接進入血液迴圈,注射劑帶來的風險遠大於其他製劑:注射劑易導致局部組織損傷,如臀肌攣縮、血栓性靜脈炎等;注射劑中的雜質、輔料,以及代謝産物等,可能導致過敏反應甚至肝腎功能損傷。

  ■延伸閱讀

  病情不同用藥的劑型也不同

  藥物劑型有很多種,常見的有片劑、膠囊劑、顆粒劑、溶液劑、栓劑等。不同的劑型由於作用快慢、持續時間不盡相同,可適應不同的病情。例如慢性疾病適宜用緩控釋的口服製劑,而搶救患者則宜使用作用迅速的針劑等。不同劑型適應不同的藥物特徵,如胰島素會被胃酸破壞而失去作用,因此需採用注射劑的劑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