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百姓健康

家有老人怕癡呆

健康中國health.china.com.cn 時間: 2014-05-02   來源: 人民日報

  很多人認為,人老了犯糊塗是正常現象,實際上這是一種病,學名老年性癡呆,也稱阿爾茨海默病。在我國發病率約為5%,多發于65歲以上人群,患病人數約為600萬人,並以每年三四十萬人的數量增長。目前,該病識別率低,缺乏有效的治療和早期診斷標準,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在發達國家已被稱為“第四大殺手”。從今天開始,我們推出“走近老年癡呆患者”系列報道,以期引起社會各界更大的關注。

  ——編 者

  近期記憶力有障礙

  忘事、不識人、不會計算,持續4—6個月以上,應懷疑是老年性癡呆疾病

  70多歲的北京居民鄭阿姨,退休前是某單位的領導。在他人眼中,年輕時的鄭阿姨在工作上積極進取,精明能幹;在家裏,上有老人,下有3個孩子,她都打理得井井有條。周圍的人一提起她,無不讚賞佩服。

  去年,鄭阿姨開始忘事兒。先是做飯忘了關煤氣,直到二女兒小鄭下班回家後才發現。“想想我媽一個人在煤氣屋裏呆了3個多小時,就驚出一身冷汗。”小鄭告訴我們,後來她在灶臺前貼了一張醒目的提示牌——“記得關煤氣”。接著,鄭阿姨常常出門忘帶鑰匙,好幾次都得在樓下等女兒回來救急。這樣的情況次數多了,小鄭索性把鑰匙寄放在對門。

  一開始,這些行為並沒有引起子女們的重視。小鄭説:“當時我們就覺得人老了總會犯點糊塗,記性不太好很正常的。因此説了我媽幾句,叫她不能再這麼不小心了。”

  誰知半年前的一天,鄭阿姨走丟了。那是一個週六的下午,小孫子説想吃糕點,鄭阿姨就下樓去買,結果兩個小時都不見回來。因為是臨時起意,鄭阿姨只揣了二三十塊錢便下樓了,手機、鑰匙都留在家裏。眼見天快黑了,這可急壞了小鄭一家。她讓兒子看家,以防姥姥回家沒人開門。自己和丈夫則把小區周邊的商店、花園、健身休閒區都找了一遍。正當兩人已絕望準備報警求助時,兒子打來電話説姥姥被人送回家了。

  原來是鄰居在大街發現坐在路牙子上的鄭阿姨。當時,鄭阿姨人很恍惚,記不清自己的家在哪兒,也不知道自己在什麼地方。鄰居覺得不對勁,便把鄭阿姨送回了家。這一次,小鄭徹底意識到,自己的母親生病了。經醫生診斷,鄭阿姨有中度的記憶力障礙,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可能性很大。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付睿介紹,老年性癡呆患者主要是近期記憶力有障礙,不會計算。年齡每增長5—10歲,患病率增長一倍。目前全世界老年性癡呆患病人數以每20年翻一倍的速度在增長。“多數家屬認為,老了有點傻很正常,不認為是一種疾病。對阿爾茨海默病稍有了解的家庭,認為該病類似精神病,採取避諱的態度,羞于啟齒,不願聲張。因此就診率很低,重症患者中僅有3%—4%的人來就診。”

  治療護理費用高昂

  前期需要24小時有人盯著,重度時臥床,生活不能自理,護理人員太貴,保姆請不起

  “每月單看病買藥1000元,請個保姆每月4500元,再加上其他開銷,一年支出七八萬以上。”在北京市宣武醫院的神經內科診室門前,小鄭給我們算了一筆賬。

  醫保能報多少?據付睿介紹,目前不是所有的治療藥物都能報銷,有些便宜的國産藥並不在醫保中,比如石杉鹼甲。常開的醫保藥物都是進口藥,價格高昂,光這種藥的花費就基本花掉了患者至少一半以上的年度醫保額度。許多退休職工尤其是農村居民難以負擔,有的農民乾脆就不治了。

  我們查看了北京市發改委公佈的西藥最高零售價格。石杉鹼甲規格為50微克/粒,每粒1元多。而當前的常用藥物安理申(學名多奈哌齊)是一種進口藥,規格5毫克/7片,最高價格518.68元,患者需要一天服用一片,一個月花費2080元。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常伴有其他血管、精神症狀,因此患者通常需要幾類藥物一起服用,費用更高。

  老年性癡呆患者的前期需要24小時有人盯著,重度時臥床,生活不能自理,護理人員費用也很高昂。請保姆一年花費五六萬元,有的家庭請不起,只能一個家庭成員辭職回家照顧患者,全家少掉一大部分收入。由於我國對該疾病的護理沒有設立相關社會保險險種,這部分費用需要患者家庭完全承擔。

  我們諮詢了北京部分家政人員以及護理機構或養老院的收費情況。目前,照護老人的保姆一個月至少需要支付3000元,如果老人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更多照護,則費用更高。此外,因為患病老人照顧難度較大,更需要有多年照護經驗、口碑較好、脾氣耐性都好的保姆,這無形中將費用水準抬高。而在護理機構或養老院,單住宿費用,每月2000—7000元不等。如果加上治療康復費用,這筆花銷可想而知,並不是一個城市普通家庭所能承受的。

  國際阿爾茨海默協會2010年公佈的數據,當年全球2400萬的該類患者群體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6000億美元,約為全球GDP的1%。我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就診率不到27%。一些患者因伴發精神症狀被錯當成精神病治療,導致病情加重。公眾對該病的不知曉、不了解,使許多患者喪失了早期發現、干預的時機,病情已達到中重度,終生無法治愈。

  缺乏專業照護和訓練

  家庭大多采取居家護理方式,康復機構只提供肢體性殘障的訓練,沒有針對大腦認知的訓練,在農村幾乎是空白

  4月中旬的一天,河北的程阿姨陪著82歲的公公來北京看病。

  近幾年來,公公的脾氣越來越差,常常摔東西,大聲斥責。不停地提出各種要求,一會兒要喝水,一會兒要下樓,一會兒又要看電視。公公常常懷疑家中請來照護的保姆偷東西,或者做飯時偷工減料。就這樣,他前前後後氣走了四五個保姆。沒辦法,程阿姨以更年期不適的名義向單位申請提前退休,回家全天照護公公。當問起這3年的照顧感受時,程阿姨沉默了許久沒有回答。後來,她看了看一旁的公公,很小聲地説了句:“沒有自己的時間,得天天陪著他。自家的老人嘛,我們不照顧,誰來照顧?”

  與程阿姨經歷同樣遭遇的人還有很多。國際老年癡呆協會中國委員會以及北京老年癡呆防治協會調研發現,老年性癡呆病程長,診療護理花費大,醫院床位週轉不過來,患者家庭大多采取居家護理方式,不少家屬提前退休或者辭職來照料這些患者。許多患者在生活上難以自理,並且常伴隨精神行為症狀,給家庭照護者造成很大的負擔。大多數照護人員有不同程度的情緒障礙,有的人甚至患上了抑鬱和焦慮症。

  國際老年癡呆協會中國委員會秘書長王虹崢指出,照料者最容易出現的十大心理壓力錶現為:睡眠規律狀態改變;變得越來越容易受刺激;比較容易發火;注意力不能集中;短期記憶力下降;常有重復的動作或行動;開始忽視自己的外貌;忽略其他的家人;懷疑自己得了某些疾病;免疫功能下降;患心理障礙的風險性增高。

  國際老年癡呆協會中國委員會副主席、北京市老年癡呆防治協會理事長王軍説:“無論是家庭還是養老院照護,都只能停留在日常生活方面的護理。而對於認知功能障礙的護理、認知康復訓練以及如何預防應對伴隨性的精神行為症狀等方面,都缺乏專業性的培訓指導。”即便在社會支援系統較完善的北上廣地區,大多數康復機構也只提供肢體性殘障的訓練,沒有針對大腦認知的訓練。在患病率更高的農村地區,這種針對性康復訓練幾乎是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