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健康中國> 中醫資訊

中醫專家辨識兒科病 孩子的病多半是“撐”的

健康中國health.china.com.cn 時間: 2014-04-27   來源: 大河網

  上周,王女士帶兩個月大的女兒到河南省中醫院就診。

  “這才兩個月大的孩子已經生病一個月了,鼻子老是通氣不暢,還流清水鼻涕、打噴嚏。我斷斷續續喂了她不少感冒藥,但沒啥效果。”王女士著急地説。

  河南省中醫院兒科主任醫師李瑋教授問:“你為啥喂她吃感冒藥?”

  “她鼻塞這麼重,流清水鼻涕,還打噴嚏,這都是風寒感冒的症狀啊。再説最近氣溫忽高忽低,孩子不感冒才怪。”

  李瑋教授沒有被這句話影響,而是通過中醫“望聞問切”得出結論:孩子是體虛感冒,而不是媽媽認為的風寒感冒。

  “3個月以內的孩子出現鼻塞、流清水鼻涕、打噴嚏但不發燒的症狀,乍一看,這些確實很像風寒感冒的症狀,但診斷風寒感冒,不該光盯著看鼻涕和痰的顏色,還要綜合考慮孩子的舌苔、咽喉、指紋等。比如説,有些孩子雖然流清水鼻涕,但咽喉發紅、舌苔發黃,這顯然説明病情已經轉化為風熱感冒了。”

  “具體到這個孩子,她的舌苔顏色很淡,用中醫理論解釋,這是‘正氣不足’的表現,換句話解釋,就是抵抗力差的表現。這類孩子確實容易患呼吸道感染疾病,具體表現為鼻塞、吐泡沫,稍大點的孩子還會發燒。但我觀察了這個寶寶,她的精神一直很好,哭聲響亮,吃奶好,不吐泡沫,肺部也沒有濕啰音,這就基本能排除風寒感冒、肺炎等疾病的可能了。”

  “再詢問病史,發現孩子的症狀在晚上最重,白天反而會緩解,這説明症狀和外界因素相關,首先考慮過敏的可能。為什麼會過敏?所謂‘正氣不足,衛表不固’,説的是如果免疫力下降,抵抗力不足,就無法很好抵禦疾病的侵襲,就容易感冒、過敏。所以,不管是感冒還是過敏,需要‘異病同治’,提高孩子的抵抗力才是治病的關鍵。吃提高免疫力的‘玉屏風散’或‘玉屏風口服液’就能解決問題。”李瑋教授説。

  一週後,王女士打電話説,孩子已經不流鼻涕了,鼻子也通氣了。

  “下次再也不敢亂給孩子喂藥了。”王女士懊悔地説。

  孩子的病多半是“撐”出來的

  李瑋教授常常對家長説:“要想小兒安,三分饑,三分寒。”可惜,這句話並沒有被多少人聽進去。

  “現在都只有一個孩子,恨不得把最好的都留給孩子吃,哪舍得讓孩子饑和寒啊。”李瑋教授對記者感嘆説。

  前不久,一位年輕媽媽帶著兩歲的兒子慕名找到李瑋教授就醫。

  “孩子總揉著肚子説疼,還有便秘,兩三天才排一次大便。”媽媽敘述説。

  經過詳細檢查,李瑋教授確診孩子是因為食積導致的胃腸道疾病。

  “孩子能吃不是件好事嗎?咋還吃出來病了呢?”媽媽很不理解。

  “凡事都講一個‘度’,能吃是好事,但太能吃就會變成壞事。門診上特別能吃的孩子都伴有同樣的症狀:口臭、愛磨牙、腹脹、大便幹、晚上睡眠不好,這都是‘撐’出來的病。”

  李瑋教授説,孩子正處於生長髮育階段,很多功能還不完善,尤其是消化系統的功能相對薄弱,消化液分泌得少,胃腸道的吸收能力差。也就是説,孩子有能力吃,卻沒有能力消化。久而久之,消化不了的食物停滯于胃腸中形成食積。

  “積滯日久,鬱而化熱,‘熱’和‘積滯’相合,就會産生內熱。內熱不能及時排出,勢必導致疾病的發生。如果仔細觀察,這類孩子的舌苔厚膩,同時還會出現一個很特別的現象:用溫度計量孩子的體溫正常,但用手一摸,孩子的手心、腳心、肚子等部位很熱,這正是食積的表現。”

  孩子媽媽説:“我知道食積是消化不良的意思,我也明白食積會導致腹脹、便秘、口臭等症狀,但孩子晚上老睡不好覺跟這個也有關係嗎?”

  “當然有關了!古語常説‘胃不和則臥不安’,就是説消化不好、食積的孩子,睡眠品質都很差。除此之外,孩子生病多半是因為‘外感’和‘內傷’的雙重因素,如果孩子在食積的基礎上,再遇到天氣變化,就容易患上感冒、咳嗽等呼吸道疾病。”

  李瑋教授説,治療這類疾病,要抓住病機本質,著重在於清熱、消食、化積、通便。

  常用的中藥有:生大黃、二丑、川樸、生梔子、車前子、炒牛子等。對內熱較重的患兒可加用黃連、生石膏、連翹等。此外,還可以用中醫的推拿、捏脊等方法治療,效果也很好。

  “最後提醒家長:孩子吃飯要吃少、吃軟、吃熱,平時多些戶外運動,只有這樣,才能少生病、不生病。”李瑋教授説。

  1歲左右的孩子高燒不退,可能是幼兒急疹

  患兒8個月大,被父母抱到李瑋教授診室時已經發燒近1天了,體溫39.8攝氏度。

  “快用藥給孩子退燒吧!再這樣燒下去恐怕把腦子都燒壞了!”媽媽帶著哭腔説。

  一般情況下,發燒多為感染所致,如上呼吸道感染、氣管炎、支氣管炎、肺炎、胃腸道感染、傳染病等。

  仔細檢查,李瑋教授發現孩子沒有鼻塞、打噴嚏、流鼻涕等症,孩子沒有咳嗽的症狀,孩子沒有嘔吐,同時,抽血結果正常,説明孩子沒有細菌感染指標。

  在檢查過程中,李瑋教授注意到:孩子雖然高燒,但精神狀態不錯,僅僅發現他的咽腔處發紅。

  同時詢問得知,孩子自出生後從沒有出過疹子。於是,綜合所有因素,李瑋教授高度懷疑孩子得了“幼兒急疹”。

  “如果之前出過一次疹子,大部分孩子自此後就獲得了終身免疫,之後不會再出了。只有極個別的孩子才會再次出疹子。”李瑋教授解釋她的判斷理由。

  “幼兒急疹屬於病毒感染,病程是自限性的,家長無需慌張,一般情況下,3~5天疹子一齣來,自然而然就退燒了。在這個過程中只需要對症處理物理降溫就行了。”

  大河健康報記者問:“所謂物理降溫,是用酒精擦洗孩子的手心和腳心嗎?”

  “這是錯誤的!必須用中藥或溫水擦洗有大血管的地方,比如頸部兩側、腋下、腹股溝處。同時,不建議對2歲以內的孩子用酒精降溫,因為酒精揮發快,帶走熱的同時還會帶走水分,這樣會導致孩子失水。”

  “還有一個誤區:不少家長認為捂捂汗就能退熱,這個方法對大人或許有效,卻不適用於患病的嬰幼兒。因為孩子大腦中負責自動調節體溫的中樞神經發育不完全,所以對孩子退熱時,主要以散熱為主,要讓孩子穿少一些。如果捂得過嚴、穿得太厚,反而不容易讓熱儘快散出去,有些孩子還會因為高熱導致驚厥。”

  除此之外,還可以用藥浴的方法退燒,這也是河南省中醫院兒科的治病特色,不僅適用於幼兒急疹引起的發燒,還適用於其他疾病引起的發燒。

  “以小兒高燒為例,很多人會用退燒藥降溫,但一個人每天服用多少劑量的退燒藥是有明確規定的,不可能為了退燒,沒有限制地吃。同時,中醫講究‘汗出熱解’,就是説,只要能順利出汗,就能退熱。但有些孩子吃了退燒藥也不出汗,怎麼辦?藥浴就能解決這個問題。在水中加入中草藥,讓孩子在裏面洗澡、熏蒸,一方面能加速出汗,另一方面也能延長退燒藥的作用時間,一舉兩得。”李瑋教授説。

  讓人擔憂的“抗生素情結”

  去年11月,李瑋教授接診了一個3歲的女孩,她已經咳嗽了3個多月,之前在多家醫院求醫,止咳藥吃了,抗生素輸了,但都沒有效果。

  “我們之前一直按‘氣管炎’治,可治來治去一直治不好。”家長説。

  李瑋教授發現,這個女孩雖然咳嗽得厲害,還不停流鼻涕,但卻不發燒,拍的胸片也完全正常。

  “孩子的主要症狀是咳嗽,一般情況下,感染了細菌和病毒都會引起咳嗽。如果是因為感染因素導致的咳嗽,孩子會發燒、咽腔紅,如果用聽診器聽肺部,能聽到濕啰音,但這些情況孩子都沒有出現。這就説明,孩子的咳嗽不是因為感染因素導致的,所以之前大量輸液完全是無效的。”

  “如果是肺部的問題,胸片上至少會提示‘紋理增粗’,但孩子的胸片結果正常,這個因素也被排除了。”

  “再仔細問診,發現孩子的咳嗽是有規律的:遇到冷空氣時會咳嗽,活動後會咳嗽,聞到異味後咳嗽得更加厲害。綜合以上因素,我高度懷疑孩子是因為過敏導致的咳嗽。”

  李瑋教授説,引起孩子咳嗽的過敏原可能有很多,一般情況下,很難一一揪出來。即使揪出來,也很難保證一輩子遠離這些過敏原。比如説冷空氣過敏,不可能為了防止過敏,就一輩子不接觸冷空氣。

  “所以,最可行的辦法是提高自身的免疫力,讓‘外邪’不能輕易入侵體內,從而減少復發的幾率。而不是盲目給孩子輸抗生素。”

  李瑋教授説,在很多家長看來,吃藥治病起效太慢,輸液才能又快又好地解決問題,不少家長甚至“指揮”醫生開液體輸液。

  “可門診上大多數兒科疾病都是因為感染病毒導致的,抗生素只能殺死細菌,不能殺死病毒,在這種情況下輸抗生素是無效的啊!這個問題值得所有家長思考。”李瑋教授説。

  【編輯:薛勤勤】